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4,(11):1748-1752
对我国最为流行的血清4、5、12、13和14型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豚鼠和仔猪毒力试验的比较研究。豚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对豚鼠毒力最强的是12和14型菌株,其LD50均低于3.5×108 CFU;其次是5型,其LD50介于1.0×1091.9×109 CFU之间;毒力最弱的是13型,其LD50介于4.0×1091.9×109 CFU之间;毒力最弱的是13型,其LD50介于4.0×1094.1×109 CFU之间。4型的毒力差异较大,强毒菌株与5型接近,弱毒菌株与13型接近。与我们前期报道的小鼠毒力试验结果相比,豚鼠接种副猪嗜血杆菌后具有更长的发病死亡周期,且具有纤维素性渗出和败血症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变特征,表明豚鼠较小鼠更适合作为该病的替代实验动物。进一步的仔猪毒力试验结果与豚鼠毒力试验结果相一致。剖检发现,所有5、12和14型菌株以及4型强毒菌株均能导致严重的败血症性病理变化,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强毒菌株能导致猪的系统感染和全身性疾病;而所有13型菌株和4型弱毒株则不能。这表明国内流行的5、12和14型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与国外已有报道一致,均为强毒菌株;而4和13型则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Hps)的感染动物模型,本试验用Hps血清5型标准菌株(Nagasaki),以2.0×10~9CFU剂量腹腔感染豚鼠,观察豚鼠发病及死亡情况.取死亡豚鼠的主要器官组织,观察其病理和组织病理变化,与猪Classer's病痛变进行比较.并同时对死亡豚鼠进行细茵分离,分离菌经PCR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在接种14 h后试验组豚鼠(5/8)出现死亡,死亡豚鼠剖检时出现了与猪Classer's病相似的病变;主要组织器官组织学变化以炎性细胞浸润、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渗出等变化;并通过细茵分离培养,在豚鼠大脑、心血、肺、肝、脾和肾主要器官中分离到Hps血清5型茵.实验结果表明豚鼠可以作为Hps的感染动物模型.这一结果为研究其致病机制、诊断和免疫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用小鼠复壮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经测定其滴鼻途径的LD50=1×10-4.5/0.2 mL,口服途径的LD50=1×10-2.375/0.2mL.用100 LD50剂量,以口服、滴鼻途径分别感染雏鸭,于感染后6 h、12 h、18 h和24 h取心、肝、肺、肾及胸腺进行组织活菌计数.口服和滴鼻感染后12 h,从胸腺、肝、心、肺检测到生长繁殖的病原菌,18 h从口服感染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24 h从滴鼻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口服感染12 h,胸腺中菌数最高,达5.33×103 CFU/g,依次是肝、肺、心、肾.滴鼻感染12h,肺中菌数最高,达5.00×103 CFU/g,依次是胸腺、肝、心、肾.24 h均以胸腺菌数最高.表明检测体内鸭巴氏杆菌抗原或分离病原菌,首选器官是胸腺和肺,其次是肝、心.同时取心、肝、肺、肾、脾、胸腺、法氏囊、腺胃和十二指肠制作病理切片.消化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最早时间是侵入后6 h,呼吸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时间小于6 h.口服途径感染雏鸭后6 h,各器官都表现以充血为主要特征的轻微病理变化,6 h~12 h表现以细胞肿胀、开始细胞变性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2 h~18 h表现细胞变性加剧,开始核浓缩、核碎裂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8 h~24 h表现核浓缩、核碎裂加剧,细胞溶解的细菌损伤病理,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器官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相伴的免疫损伤.滴鼻途径的病理变化与口服途径相似,但病理进程有所提前.鸭多杀性巴氏杆菌对胸腺、脾、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造成病理损伤,以胸腺和脾脏的损伤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并建立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腹腔注射和人工灌服途径感染小鼠,了解感染鼠的LD50,观察灌服鼠于灌服后不同时段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生化指标、粪便排菌情况。结果表明,腹腔注射感染鼠的LD50为4.55×107 CFU/mL,人工灌服途径感染鼠的LD50为1.8×109 CFU/mL;用菌液浓度2×106 CFU/mL灌服感染鼠6h开始发病,6~96h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有腹泻、死亡;病、死鼠(12h)呈现肠黏膜坏死脱落、肠壁变薄,肠腔有多量黄色黏液状的内容物,肺脏有出血性病变,24h肝脏表面见有点状坏死;感染后36h的尿酸、72h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直至120h,尿素氮在72~96h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在48~96h显著降低,血糖、蛋白在72~120h明显下降;2种途径感染8h后小鼠的粪便皆可检出感染菌,且粪便排菌的持续时间与感染剂量呈正相关,0.5mL/只(2×1010 CFU/mL)感染鼠直至感染后23d粪便仍有排菌,表明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试验小鼠有致病性,感染后经粪便长期排菌。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天津部分地区2014年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情况及菌株的致病力,收集本地区45个规模化养猪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的病料53份,通过病原分离培养、培养特性及染色特性观察、生化试验及PCR扩增等方法进行鉴定,最终分离到阳性样品15例,阳性率28.3%;挑选2株(TJ-0121A,TJ-0134A)分离于临床症状典型病猪,且生物学特性典型的分离株进行豚鼠副猪嗜血杆菌的人工感染试验,每只豚鼠腹腔注射2.0×109 CFU/mL菌液。TJ-0121A分离株接种豚鼠后,豚鼠全部死亡;TJ-0134A分离株感染7d后未出现死亡。对所有豚鼠的肝、肺、脾、淋巴结、肾、心肌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和PCR检测,TJ-0121A组死亡豚鼠的所有组织均可分离并检测到副猪嗜血杆菌;TJ-0134A组豚鼠仅肺脏分离检测到副猪嗜血杆菌,说明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我国最流行的HPS血清4、5、12、13和14型共16株细菌的菌体形态、生长速度、生化特性、小鼠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革兰染色镜检结果表明,除4型菌株H4L3外,同一血清型HPS的菌体形态比较一致;不同血清型HPS的菌体形态具有明显差异,且具有型特异性。培养结果表明,在TS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24h后的菌落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13型2.02mm、4型1.91mm、5型1.80mm、14型1.71mm、12型1.66mm,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生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HPS的生化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也有较大差别。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除4型外,毒力强弱依次为血清12型、14型、5型、13型,其LD50分别介于(2.74.6)×108、(4.34.6)×108、(4.37.9)×108、(1.07.9)×108、(1.01.3)×109、(2.31.3)×109、(2.32.8)×109 CFU之间,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在血清4型菌株中,H4L3的毒力明显偏强(LD50为3.6×108 CFU),其他菌株的LD50介于(1.42.8)×109 CFU之间,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在血清4型菌株中,H4L3的毒力明显偏强(LD50为3.6×108 CFU),其他菌株的LD50介于(1.41.6)×109 CFU之间。本研究为HPS不同血清型的快速鉴定、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者拟对缺失致病力因子--四型分泌系统中的VirB8基因后布鲁氏菌感染力和毒力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首先,构建了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株(△B8B.suis),用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和BALB/c小鼠,再用B.suis强毒攻击BALB/c小鼠并检测脾脏含菌数,观察其在动物体内定居能力、毒力及抗感染保护力.鉴定△B8B.suis为VirB8基因完全缺失株,△B8B.suis感染巨噬细胞6、24和48 h,其CFU分别为49、165和355;△B8B.suis感染BALB/C小鼠的每克脾含菌数为3.6×107(1×108CFU腹腔接种)和5×106(1×109CFU蹊部接种);BALB/c小鼠攻毒试验显示△B8B.suis免疫组每克脾平均含菌数为7.61×102,非免疫对照组为2.98×105.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缺失VirB8基囚后,其毒力较亲本株弱,但能在小鼠脾脏定居,为弱毒株;△B8B.suis呈现出作为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但毒株能否作为疫苗株使用,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御成门沙门菌是沙门菌中的稀少血清型,其致病性尚未见报道。以BALB/c小鼠为模型,旨在研究牦牛源御成门沙门菌swun3736菌株的致病性。采用灌胃的方法,测定swun3736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及各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等。结果表明,御成门沙门菌swun3736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5×102 CFU。以105 CFU·只-1灌胃感染小鼠,24h后最先在肺中分离到该菌,72h从脾、肝、肾及胰腺等器官中分离到该菌,96h从心和大脑中分离到该菌。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肺、脾、肝、心、肾和回肠出现变性、坏死与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除回肠外,其他肠段未见明显病变,提示回肠为该菌的入侵门户。本试验结果表明御成门沙门菌swun3736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其公共卫生学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鸡葡萄球菌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实验采用多种途径感染,系统地研究了鸡葡萄球菌病的发病机制、菌血症出现的时间、细菌在体内的分布,并对病变模式作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静脉、肌肉和关节途径最敏感,皮下、呼吸道、腹腔和眼睛途径次之,而消化道不敏感。细菌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脏、脾脏、其次在肾、肺和心脏。静脉接种鸡只持续出现菌血症,皮下、腹腔、气管、眼睛和消化道途径均在感染12小时后出现菌血症,而肌肉和关节途径分别在6和24小时后出现。除消化道途径外,其它七种途径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典型病理变化,静脉、肌肉和关节途径感染可导致骨髓炎和关节炎的发生。组织学观察表明,鸡葡萄球菌病对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有一定的抑制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31-436
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病猪无菌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及心包积液,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卫星试验和核酸测序同源性比对,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为进一步了解2株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2株菌以及混合菌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1)将2株菌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的同源性各达到96%和99%;(2)致病性试验中,SPF鼠均在接种后24h左右开始死亡,从其心脏、肝脏、脾脏及肺均回收到攻毒菌,表明2株菌均为此次疫病的主要致病菌;(3)通过测定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的LD50分别为5.28×109、3.58×104 CFU/mL,进一步证明二者具有较强毒性。根据2株菌的LD50等体积混合2种菌液注射SPF鼠,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LD50均出现下调,分别为3.70×109、2.51×104 CFU/mL,表明混合感染增强了二者的致病力;(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与临床耐药谱相一致,未出现新的耐受药物;同时筛选出了2种菌的共敏感药物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有利于对疾病的快速治疗与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