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铁粳11号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在2011年和2014年分别通过辽宁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适口性均优良,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并且突出表现广适、高产,目前已是辽宁中熟地区的主栽品种。本文对铁粳11号的特征特性进行了介绍,并从育苗、插秧、收获等方面提出了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机插秧育苗基质的秧苗素质和使用效果,本研究以常规机插秧育苗基质柴米河基质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方式添加机插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研究对基质育苗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育苗伴侣培肥机插秧育苗基质,其株高、叶龄、茎基宽、单株叶面积、SPAD值、根体积、百苗干重、壮苗指数等秧苗素质均显著提高;基质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秧苗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了GS、GPT、GOT、SOD等酶活性;移栽大田后,增产显著。其中,将育苗伴侣与基质拌和、施用于盘下苗床上效果更佳。通过育苗伴侣培肥基质,是解决目前基质易脱肥落黄、秧苗素质不稳定的有效途径,育苗伴侣使用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具有营养全面、配比科学、安全性高、使用简便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机插秧苗的出苗、成苗率,提高秧苗素质,增强盘根力度,延长适栽秧龄,缩短机插缓苗期,提高产量,并形成了育苗伴侣培育机插适龄壮秧技术。特通过育苗伴侣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试验示范,总结其技术优势和使用技术,为该项技术在各地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机插育秧专用肥对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机插秧育秧专用肥不同品种、不同用量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机插秧专用肥壮秧剂、育苗伴侣、育秧肥都有较好的培育壮秧效果,育苗伴侣不同用量对机插秧的秧龄有调控作用,移栽秧龄为15~20d的适宜用量为20~40g/盘,移栽秧龄为20~25d的适宜用量为40~60g/盘,移栽秧龄为25~30d的适宜用量为60g/盘.  相似文献   

5.
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将麦秸机械化全量还田和机插秧两项技术有机结合,配套包括集中育供秧、机械浅水埋草、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精确肥水调控、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核心技术,以达到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秧优质、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正>南粳9108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武香粳14号和关东194于2009年杂交育成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东台市开始引进推广,2015年全市种植6 660hm2以上,其中利用南粳9108新品种建立的机插秧水稻超高产栽培"千亩示范片",经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的专家教授测产验收,实收稻谷平均产量12 577.5kg/hm2,最高的0.76hm2平均产量达13 432.5kg/hm2,创造了东台市水稻超高产栽培新纪录。根据试验观察和大面积考查,现将机插南粳9108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黄振才 《科学种养》2012,(11):58-59
福建省上杭县自2009年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以来,机插秧面积逐年扩大,到2012年上半年累计推广机插秧面积达1.5万亩。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曾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普及。笔者通过近4年的追踪调查,对推广水稻机插秧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提高种子发芽率、成秧率,增强秧苗素质,提高机插秧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稻全程机械化品种筛选及配套关键生产环节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德义 《中国种业》2015,(12):55-57
<正>水稻是安康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当前农工价格高涨,种粮成本大幅升高,种粮效益甚微。通过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研究,可显著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优良的机插秧水稻专用品种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机插壮秧育苗技术是机插秧成败的关键技术基础,配套的机插大田栽培管理技术是高产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江苏南通等地区中晚粳水稻栽培方式仍呈多样化,直播稻、机插秧、手栽稻并存。直播稻田生态环境十分有利于杂草生长,机插秧移栽时由于秧龄较小,对除草剂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化学除草是控制草害、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各地要根据当地水稻栽培方式和草情草相,做好分类指导,选准选好化除药剂,提高用药质量,确保除草效果。具体化除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江苏省东海县水稻种植面积达97.6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为60万亩,手插秧及抛秧田面积为22.6万亩,直播稻面积为15万亩。机插秧水稻品种大多为连粳系列,手插秧及抛秧田多是中籼稻品种,直播稻大多为镇稻99系列。水稻纹枯病在水稻各品种上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以中籼稻为主的早栽田发生最严重。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田间普查数据,分析并总结出东台县当前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发病原因以及  相似文献   

11.
研究机插水稻不同基本苗及施氮量对中熟中粳水稻品种武运粳21、徐稻3号产量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武运粳21机插秧单产700kg/667群以上基本苗为6.6~9.9万,最佳基本苗为6.6~8.257万/667m^2;氮肥用量以施纯氮19.15kg/667m^2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687.51kg/667m^2。徐稻3号机插秧单产700kg/667m^2以上基本苗在4.95~8.25,最适宜基本苗为4.95~6.6万苗/667m^2;氮肥用量以施17.6kg/667m^2纯氮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741.2kg/667m^2。  相似文献   

12.
秧龄对淮北地区机插稻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秧龄对不同品种机插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受秧龄影响的是每穗结实粒数或结实率其次是千粒重,而对穗数和每穗颖花数的影响较小,即秧龄主要影响籽粒充实度。中熟中粳品种在5月28日前播种能够正常成熟,就淮北地区而言,可以使用中熟中粳品种进行机插秧。  相似文献   

13.
《种业导刊》2013,(5):39
近日在各地申报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农业部新确认"龙粳31"、"松粳15"等12个品种为2013年农业部超级稻品种。同时,根据超级稻品种退出规定,决定取消因推广面积达不到要求的"中早22"、"铁粳7号"、"吉粳102"、"垦稻11"、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抛秧技术,是黑龙江省目前推广应用的种稻新方法。目前我国有手插秧、机插秧和直播种稻等种稻方式。抛秧栽培又有塑料盘育苗、纸盘育苗和手掰块育苗的区别。那么应如何评价水稻抛秧栽培?怎样看这些不同的育苗方法?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应如何推广这项技术?抛秧栽培的发展前景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曾作过一些田间小区对比试验和生产田调查,这里就上述问题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常瑞 《种子世界》2017,(6):33-35
<正>通过试验调控,找出适合新品种的氮肥施用量和单穴插秧株数,研究适合水稻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龙粳36:主茎11片叶,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250℃,分蘖力较强。龙粳39:主茎11片叶,出苗至成熟128d,需≥10℃积温2 350℃。1.2试验地概况  相似文献   

16.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两个寒地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插秧密度对两品种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而对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大.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地区,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的最适插秧行株距为30cm×13.3cm和30cm×16.7cm.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淮北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小麦茬口矛盾,通过对14个新品种(系)进行新品种展示鉴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地区,淮稻268、润稻118可作为机插秧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推广;南粳2728作为优良食味稻品种,建议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2014年4月,本刊报道了先正达机插秧项目在江苏的启动会,7月11日,先正达机插秧项目示范现场会又在江苏溧阳召开,本刊记者再次进行了跟踪报道。"本次会议就是要加快机插秧项目在江苏的推广应用,减轻种植户的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水稻的安全性和投入产出比,给农户带来更多收获和更大效益。"这是先正达江苏区经理李起荣在致辞时表示的。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种植大户的大量涌现,水稻机插秧生产技术也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但是全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水稻机插秧育苗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出现的原因,并围绕"育好秧、育壮秧",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