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利用芸芥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开展育种研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在人工试配组合时,双亲蕾期杂交结籽率较好,但在自然隔离条件下配制杂交种时出现双亲花期交配不亲和的现象,本试验对10份芸芥进行了系内株间和系间的完全双列杂交,同时对自交不亲和基因的表达器官进行了DDRT-PCR扩增研究。结果表明,芸芥1、芸芥3、芸芥5、芸芥6、芸芥8、芸芥9和芸芥13这7份材料系内株间异交和套袋自交的亲和指数均小于1,即表现为不亲和性,说明这些材料属于S等位基因纯合的不亲和系;而芸芥2、芸芥4和芸芥10这三份材料系内株间异交和套袋自交时,呈现出不亲和性不稳定的现象,即一部分杂交表现为亲和,另一部分杂交表现为不亲和,说明这3份材料的自交不亲和性尚未稳定。DDRT-PCR扩增结果表明,芸芥自交不亲和S基因只在柱头组织中表达,其属于组织特异性表达。因此,在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一代杂种时,在农艺学性状和自交不亲和性基本稳定时,有必要进一步测定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的纯合性和基因型,这一工作可以有效地指导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6个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各个生育期都灌水(CK)相比,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以及苗期+灌浆期不灌水对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的累积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苗期、苗期+灌浆期不灌水对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的累积量影响最大。在平均氮肥水平下,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以及苗期+灌浆期不灌水春小麦的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5.63%、11.88%、13.67%、10.38%及34.06%。因此,苗期不灌水和苗期+灌浆期不灌水对春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抽穗期不灌水、拔节期不灌水和灌浆期不灌水。施氮对不同生育期灌水的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的累积量、收获指数(HI)、穗粒数、有效小穗数和产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家蝇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基因表现型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8~1999年对北京地区室外家蝇种群乙酰胆碱酯酶 (ACh E)的不敏感基因表现型进行了检测。以敏感品系为标准 ,海淀区 (A)、海淀区 (B)、丰台区、朝阳区家蝇种群具有的对敌敌畏不敏感基因表现型频率分别为 11%、34%、56%和24% ;对灭多威不敏感基因表现型频率为4%、4%、8%和20 %。ACh E对敌敌畏和灭多威的不敏感基因表现型 ,北京地区家蝇可分成4种 :1)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敏感型 ;2 )对敌敌畏不敏感 ,对灭多威敏感型 ;3)对敌敌畏敏感 ,对灭多威不敏感型 ;4 )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不敏感型。目前 ,在北京地区以对敌敌畏和灭多威均敏感的 ACh E表现型为主 ,其次为第二种类型 ,第三和第四种类型的频率不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8个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各生育期都灌水(CK)、苗期不灌水(I1)、拔节期不灌水(I2)、抽穗期不灌水(I3)、灌浆成熟期不灌水(I4)、苗期+抽穗期不灌水(I13)、苗期+灌浆期不灌水(I14)、拔节期+灌浆期不灌水(I24)和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ZN)、低氮(LN,60 kg N/hm2)、...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近年积极探索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取得了一定进展,也发现了病虫绿色防控存在的几个问题,明确了病虫绿色防控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适用技术不多、集成度不高、推广模式不健全、应用规模不大、绿色防控产品市场品牌不响、通道不畅通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结合病虫绿色防控有关典型经验,提出了二点化解制约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冀西北坝上地区萝卜地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地膜覆盖平作和高畦作方式下萝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积累。结果表明,无论平作还是高畦作,地膜覆盖不浇水处理在各个指标方面都高于各自对照;同时,高畦作地膜覆盖不浇水处理达到了节水、高产且萝卜肉质根品质不下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宁南山区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试验田,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研究了覆膜不滴灌、滴灌不覆膜、膜下滴灌和不滴灌不覆膜(CK)4种方式下马铃薯生育期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膜下滴灌种植条件下,与CK相比较,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88%、18.23%,碱解氮提...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藏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农药产品标签和标示不规范、农药经营者推荐不对路农药和农药使用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严格农药市场管理,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普及,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程急需完善和发展各级农技推广体系等对策,对有效地控制当地农作物有害生物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生态及人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不统一,或者太复杂,不便于操作,会给统计工作带来难度,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数据真实性下降.本试验旨在用简单、科学的方法,评估水稻在生产过程中植保工作所挽回的粮食损失和实际损失.  相似文献   

10.
黄土区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土区春玉米地实施免耕和传统耕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秸秆地膜双覆盖以及不覆盖下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传统耕作下不覆盖的产量为6 212.75 kg/hm2,秸秆覆盖比不覆盖增产45.67%,地膜覆盖增产47.24%,秸秆地膜双覆盖增产幅度可达73.24%;免耕下秸秆覆盖比不覆盖仅增产了...  相似文献   

11.
依据NY/T761—2008标准第二部分,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黄瓜中乙烯菌核利残留进行测定,分析检测过程中的各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进而对各不确定分量进行合成与扩展。结果表明:黄瓜中乙烯菌核利残留测量结果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2.78%和5.56%(k=2),其中标准溶液的稀释与定容过程、乙烯菌核利残留的提取和净化过程所产生的回收率差异、色谱峰面积测量导致的误差是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评价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菜豆萎蔫病     
一种好气的,革兰氏阳性,不固酸杆菌,单生或成对,0.3-0.5×0.6-3.0微米,无荚膜,具1-3根侧生或端生鞭毛,能游动。从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半乳糖、果糖和甘油产酸不产气。明胶液化缓慢。淀粉水解微弱或不水解。不脂解。硝酸盐不产生亚硝酸。不产生3-羟基丁酮和吲哚。接触酶阳性。根据Ramamurthi适温24-27℃,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3℃。在含有氯化铵,葡葡糖,和盐类的规定培养基内,需要有氨基酸,生物素,泛酸盐,和硫胺素。色素形成因培养基成份而  相似文献   

13.
以生长于田间的玉米掖单13(耐旱基因型玉米)和丹玉13(不耐旱基因型玉米)为试验材料,应用ICP对供试玉米的初生根和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和第九层次生根的大量元素氮、磷、钾、钙和镁等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根外,耐旱基因型玉米不同类型根中的全氮含量和速效氮含量极显著低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根系(P<0.01);根中的钙元素含量和镁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根系(P<0.01);根系中磷元素含量和根系中的钾元素含量在两基因型玉米根系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在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中的适用性,同时筛选出适宜灌区玉米种植的地膜覆盖类型。试验设置普通地膜、生物地膜、液态地膜和不覆膜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对玉米出苗率、生长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地膜覆盖条件下各指标与普通地膜覆盖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出苗率平均较液态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7.65%和8.24%,差异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生物地膜覆盖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液态地膜和不覆膜处理(P<0.05),且在玉米生育前、中期差异性更为显著。生物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平均较液态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12.63%和14.69%,水分利用效率高13.55%和20.47%,差异性显著(P<0.05)。综合分析,河套灌区春玉米种植适宜采用生物地膜覆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蔬菜中毒死蜱等几种农药残留量测定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NY/T 761-2004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把毒死蜱、氯氰菊酯、茚虫威、烯酰吗啉等4种农药残留量测定不确定度分为称量、提取、净化、色谱测定等分量,用校正因子来表征测定过程中的重复性不确定度,并加以评定,为试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色谱定量重复性误差及同一样品的重复性误差所引入的不确定度是影响残留量测定不确定度的较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麦干湿交替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防雨棚盆栽试验条件下,以“A115”、“4185”为材料,用干湿交替方法研究了3种水分组合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株高、穗数、单株生物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成显著正相关;与除此而外的其他被测生物学性状不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分蘖数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其他被测性状不相关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曹金亮 《江西植保》2014,(2):129-133
采用林间调查和挂设APF-I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方法,研究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将乐1 a发生1代,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均始见于5月上旬,不健康林分和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每年9月中旬。不同健康类型的A、B、C 3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分别为71头、112头和136头。松墨天牛在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的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活动高峰期完全一样。各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次高峰期和一般活动期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差异不显著;在各个时期各林分中松墨天牛雌成虫百分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外知名的“三山五岳”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其相关的178个旅游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基于扎根理论对事故致因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山地旅游安全事故的致因根据比重依次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以及管理因素。2)致因分别对应8个子集:游客不安全行为、当地人不安全行为、天气不安全因素、陆地不安全因素、游客装备不齐全、设施设备不安全、管理水平低以及救援水平有限。3)借鉴旅游安全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结合分析的要素与逻辑,建构了山地旅游安全分析模型。以政府、企业和游客三个维度为切入,为山地旅游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河平原水资源短缺和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现状,通过2013—2015年大田试验,设置春季不灌水、春季不灌水+秸秆覆盖、春季1水、春季1水+秸秆覆盖四个处理,研究了春季灌水和秸秆覆盖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秸秆覆盖效应主要体现在小麦拔节到开花期。小麦拔节~开花期,由于灌溉和秸秆覆盖保温保墒作用,两个生长季中,春季1水秸秆覆盖LAI高于1水不覆盖处理,但开花期后这种效应逐渐消失,花后10天和20天覆盖LAI低于不覆盖处理,且差异显著;春季不灌水由于水分胁迫,无论秸秆覆盖与否,LAI差异不显著。2013—2014年,和不覆盖相比,春季0水覆盖产量降低了1.46%,春季1水处理覆盖后降低了2.76%;2015年春季0水覆盖降低了2.78%,春季1水覆盖降低了1.11%。但春季灌溉1水后,与不灌水相比,2014年产量差异显著,2015年差异不显著。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土壤耗水量减少,两年中小麦生长季土壤耗水量都表现为春季0水大于春季1水,且差异显著;相同水分条件下不覆盖大于覆盖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小麦生长季土壤耗水量的差异及玉米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共同影响了玉米土壤耗水量,覆盖处理的耗水量小于不覆盖处理。从水分利用效率看,小麦、玉米和周年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间和年份间都没有显著差异。海河平原水分有限条件下,秸秆覆盖后在小麦需水敏感期限量灌水在保证产量基础上可降低耗水量,因此春季灌溉1水结合秸秆覆盖是实现本区域小麦-玉米种植制度节水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水热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聚乙烯白色地膜覆盖带来的作物早衰问题,试验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覆盖、有机肥、有机肥+白色地膜、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5个处理,研究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内,白色地膜、有机肥+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间各土层含水率差异性不显著,但0-60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不覆盖和单施有机肥处理,起到了良好的土壤保墒效果。小麦苗期,各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温度,促进了小麦的壮苗和生长。拔节期施用有机肥和黑色地膜处理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温度,不同程度抑制了小麦前期过旺生长。小麦扬花期后,各覆盖处理土壤温度均显著低于不覆盖处理,一定的降温效应避免小麦遭受高温的危害,但受有机肥分解加速影响,灌浆期施用有机肥处理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各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产量显著提高,且以黑色地膜和有机肥+白色地膜处理增幅最大,平均较不覆盖处理高26. 92%和23. 14%。黑色地膜和有机肥+白色地膜覆盖措施适宜在河套灌区小麦种植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