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2000—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数据,研究分析了我国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近年来毛乌素沙地呈现出荒漠化逆转的态势。基于探索性分析(EFA)与虚拟变量回归模型(DVRM),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逆转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为提高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还对回归模型进行了诊断。由于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存在,研究剔除了虚拟变量交互项的影响。研究认为,年降水量是影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的主要气候因素,年降水量每增加100 mm,森林覆盖率将会增加10%。此外,年均气温对于森林覆盖率也有显著影响,年均气温每增加1℃,森林覆盖率将会增加2.5%。对政策因素的分析表明,2005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和2011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的政策效应相对于2000年的基期水平,能够分别增加3.4%和4.7%的森林覆盖率。研究揭示了气候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我国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逆转的重要作用,对我国荒漠化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45年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与沙漠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利用近45年(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4个典型旗县(鄂托克旗、乌审旗、榆阳区及盐池县)的气温、降水量、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年大风累计日数及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气候发生了重要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渐减少,蒸发量下降,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该地区气候空间差异很大,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西北部地区优越。依据文献记载,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总体趋势及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与本文研究所得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结论相似,说明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3.
根据2期同一时相TM遥感影像资料,获取土地类型变化信息,分析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996~2006年,研究区土地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面积减小,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小,沙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4.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88-17690
运用正规化处理方法研究近48年来人为活动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人为活动对沙漠化有驱动作用;生态脆弱是沙漠化的内因;人口增长是人为活动强度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5.
6.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934-13935,14010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沙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该沙地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温变化的驱动力最大;人口密度也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耕翻为主人为活动对沙漠化驱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没有野生天麻生长的毛乌素沙地、经过4年的栽培试验研究,通过不同质地土壤比较试验,优选出了菌枝 鲜枝 麻种 鲜材马蹄口对接面“四下窝”一步覆膜栽培法,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使天麻栽培工序简化,成本降低、病虫害减少,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8.
9.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和樟子松生物特性,并从乔灌混交、苗木选择与规格要求、混交密度确定、造林整地与换土、栽植、复水压膜和套笼、林间管理等方面对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护林建设提供技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该文阐述了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是以绿洲为基地,以绿洲农业开发为主要手段,以灌溉农业为基地,以带、片、网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为屏障,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综合开发理念;提出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配套体系,指出这是实现经济技术指标的主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群落数量分类学TWINSPAN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油蒿+沙米群落,油蒿+虫实、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共5种类型。通过对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将群落主要影响因子压缩为土壤性状因子、物种多样性信息因子和群落生物量盖度信息因子,尝试从评价群落特征变化的角度探讨荒漠化状态评价的方法,以期为以群落水平为基础的较小尺度荒漠化状态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为退化草场的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统计分析和适当调整,最终得出,油蒿群落的TWINSPAN分类结果能够反应目前毛乌素沙地的退化状态,可作为荒漠化程度划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除夏季外,其他3季主导风向均为西北风。受此影响,壮龄油蒿植株形态与结构出现方向上的差异,西北方向油蒿植冠半径显著短于其他3个方向,而东南、东北和西南3个方向上植冠半径无显著差异。距植株根部相同距离处,东南方向叶面积指数显著大于西北方向,而天空可见度显著小于西北方向,西南、东北方向叶面积指数与天空可见度均无显著差异,且值介于东南、西北方向之间。主导风向不但影响油蒿植冠半径,而且影响不同方向上植株枝叶密度,造成与主导风向相对的西北方向油蒿枝条稀疏、叶片稀少。对油蒿植株形态与结构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分别是:冬季风向频率×风速、冬季风向频率、春季风向频率×风速。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油蒿群落组成与特征的分析,发现油蒿群落占优势的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油蒿群落物种组成的生态-生活型特征明显,如地面芽植物较多,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的比重较大,旱生植物占重要地位,沙生植物占优势等.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5种类型:油蒿+沙米群落,油蒿+虫实、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沿油蒿+沙米群落到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盖度逐渐增大,物种组成逐渐增加,群落分布的地貌类型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演变,可以认为是油蒿沙地植被的正向演替过程,即油蒿沙地植被的恢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群落结构渐趋复杂,群落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史社裕  白增飞  李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68-170,193
风蚀沙埋是毛乌素沙漠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在分析其成因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等,以及对植物个体和群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营林过程中防治风蚀沙埋的措施,为毛乌素沙漠人工林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毛乌素沙地神木县沙区的概况,包括行政区划、地貌特征、植被类型,分析了该区农业生态系统非生物生态因子,发现水和土壤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最后提出了农业生态系统水因子和土壤因子改善改良措施,采取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可满足该农业生态系统用水需求,且不影响生态用水,使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的核心技术可有效改良土壤,提高该沙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以防风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性、防护性、可持续性为目标,以指标的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实用性为原则,按照控制指标、评价指标和调查指标3层指标,从防风固沙林生态健康的稳定性、生态健康的持续性、生态健康的完备性3个方面,以防风固沙林的生长要素、结构要素、生境要素、树势要素、胁迫要素5项要素和18个调查指标构建防风固沙林生态健康指标评价体系.以防风固沙林生态学和固沙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评议几何平均法计算划分指标的权重,结合宁夏毛乌素沙地的自然条件和防风固沙林具体情况,提出了一套综合评价防风固沙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以宁夏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例研究.为宁夏毛乌素沙地防护林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指导了该区域防风固沙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求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后沙生灌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本文利用微型蒸渗仪对盐池沙区的流动沙地、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土壤蒸发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2014年盐池降雨、风速、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土壤机械组成分别与土壤蒸发的关系。结果表明:1) 植被恢复区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土壤蒸发总量比流动沙地分别高出27.91%和40.23%;2) 油蒿和沙柳样地黏粒含量比流动沙地分别高出220.59%和173.53%,油蒿样地和沙柳样地黏粒和粉粒的总含量比流动沙地分别高出63%和98%;3) 油蒿和沙柳样地土壤蒸发与风速、太阳辐射、温度等气象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与太阳辐射相关性显著。因此,在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后,土壤蒸发有增大的趋势,这很可能与植被恢复后土壤中黏粒和粉粒含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竞争态势矩阵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植被恢复树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典型退化区域生态恢复树种选择困难的问题,选择本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常见的18种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基于造林试验及生长状况调查,采用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方法,探讨确定了区域生态恢复的适宜树种,并对其适宜优先性进行定量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确定乔、灌、草共12种植物为区域生态恢复的优先选择物种,通过适宜性排序,得出测试树种中灌木物种适宜性普遍优于乔木,在区域生态恢复时,应首先选择灌木树种。区域生态恢复树种选择顺序为:柠条、踏郎、花棒、沙蒿、沙地柏、紫穗槐、新疆杨、沙枣、金叶莸、樟子松、侧柏。本区域沙化及退化土地恢复实践中应依据以上顺序进行树种选择,并适当考虑景观效果,兼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