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割草地 9 种营养元素的贮量及分配。研究结果表明:刈割对羊草、洽草、其它草种和群落的营养元素贮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贮量有随刈割时间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一年内,营养元素的高值期在 8 月 30日前后。割草区的贮量一般低于对照区,羊草的留茬部分低于割取部分的贮量,洽草则相反。在生物量高峰期 8 月 30 日前后,其割草区群落的营养元素贮量为: N 3. 3557g.m - 2, P 0. 1747g. m - 2, K 2.6203g. m - 2, Ca 1. 0795g. m - 2, M g 0.1278g.m - 2, Fe 0. 0324g.m - 2, Cu 1669. 66μg. m - 2, Mn 10343. 84μg. m - 2, Zn3303.51μg.m - 2。除 Mn 外,其它元素都是对照区高于割草区。上述 9 种营养元素贮量在割取部分中亦随刈割时间而逐渐增加,高峰期也在 8 月 30 日前后,但留茬部分相反。割草区营养元素的贮量多数低于对照区,割取部分多数高于留茬部分。在生物量高峰期 8 月 30 日前后,割草区群落的营养元素贮量分配在割取部分的为: N 60.84% , P 49.06% , K 53.34% , Ca 59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羊草(Leymuschinensis)、艹洽草(Koeleriacristata)、其它草种和群落生物量的贮量及分配。结果表明:刈割对它们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产量高峰在8月30日,此时割草地的上述植物生物贮量依次为59.92g.m-2、7.32g.m-2、121.32g.m-2和188.35g.m-2,在割取的部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7.03%、21.58%、49.81%和51.06%。对照区(不割草)依次为105.13g.m-2、8.10g.m-2、97.06g.m-2和210.39g.m-2,在割取部分中的比例分别为64.19%、41.84%、53.81%和58.50%,割草区低于对照区。上述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的贮量及分配比例的规律性不如地上部分明显,但总的趋势一致。割草区活根和根系残落物在8月30日的总贮量为936.12g·m3/2,活根占52.45%,根系残落物占47.55%。在活根中,羊草占4.8%、艹洽草占4.92%、其它草占90.28%。对照区活根和根系残落物的总量为946.88g.m3/2,活根占47.79%,根系残落物占52.21%。在活根的总量中,羊草占1?  相似文献   

3.
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地上植物量的估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选择和利用在野外能够实地简单测定的高度、冠幅、基生枝条数、枝条直径、当年生枝条长度等数量特征对琵琶柴的地上植物量进行估测和模拟,从而能够动态监测其植物量变化。统计分析表明,琵琶柴的重量(F,D)与其植株高度、当年生枝条长度(1)相关不明显,而与冠幅直径(e,s)、枝条数(t)、枝条直径总和(r)相关明显,这一点与灌木有明显的差异。琵琶柴平均每丛枝条数为10.67,枝条的平均直径为0.84cm。与其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琵琶柴的枝条数(t)与重量、冠幅、高度均相关显著,但对于地上植物量的估测意义不大。各种变量中冠幅与植物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东西直径与南北直径的乘积(es)与干重的相关系数高达0.951,在多元回归中的偏回归系数也很高。故利用冠幅(es)作为变量对琵琶柴的植物量进行估测是简便、易行的。估测模型如下:F(鲜重)=-31.075+0.072es(冠幅)r=0.9645r2=0.9309p<0.001D(干重)=-15.866+0.028es(冠幅)r=0.9508r2=0.9040p<0.001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稻秆蝇二代为害株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秆蝇第二代为害株的田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当t取1.96,D0取0.2时,样本平均受害株数(x)理论抽样数N=98.73x-14.96;m0取0.625时,序贯抽样模型:T0(N)=0.625N±2.34N0。  相似文献   

5.
产抗菌蛋白芽孢杆菌的筛选及抗菌蛋白性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小麦赤霉病菌(JF-12)有拮抗作用的76个芽孢杆菌菌株中有30个能产生抗菌物质。根据无细胞培养滤液对氯仿和热处理的稳定性将30个菌株分成三类。属于类型I的14个菌株中,B3、Ant-27和Ant-64的抗菌物质可以被8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不能通过透析膜。B3的粗提抗菌蛋白对胰蛋白酶、蛋白酶K和RNA酶均不敏感;在pH5.0 ̄10.0范围内,抑菌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别;热处理(60℃/30min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BMV)两株系B和C的核酸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利用RT-PCR可以特异地区分纯化的和0.2g病叶中的两株系,RT-PCR检测SBMV-B的灵敏度为10pg。  相似文献   

7.
火烧对典型草原改良的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秋季火烧和春季火烧对内蒙古草原地带的羊草草原总产量优势种群羊草、大针茅以及小叶锦鸡儿数量与生长状况的影响。自1990年秋至1992秋经过两年的监测、统计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场的总产量受大气降水的制约,火烧前后草场的总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中常年景的地上生物量变化在180──200克/平方米之间。火烧对优质根茎禾草一羊草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生长季的中后期,火烧地段上羊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比未烧地段高出50──90克/平方米,提高了600──160%。火烧地段上豆科草的产量略有提高,而葱类植物的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火烧可以抑制大针茅、小叶锦鸡儿和菊科杂类草的生长,减少它们的数量,其中以秋季火烧最为明显。在对照群落中,大针茅的产量为30──50克/平方米,小叶锦鸡儿为20──50克/平方米,火烧之后大针茅的产量减至10──25克/平方米,减少了50──60%,小叶锦鸡儿的产量一般低于10克/平方米。火烧对草场的效应与各种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种群生态位(对水分和养分等资源利用情况)等特点紧密相关。火烧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是有关因素。综上所述,有计划的火烧可以提高草群质量和利用价值,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根据采自不同寄主植物[烟草和菜心(Brassicachinensisvar.utilis)]烟蚜(Myzuspersicae)个体接于原寄主与新寄主上饲养研究结果数据。本文应用几个描述蚜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参数(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世代历期T)讨论蚜虫种群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生殖情况。结果显示:采自烟草的蚜虫接于新寄主的蚜虫个体几个参数取值均大于接于原寄主的群体,分别为:接于烟草群体rm=0.193,R0=8.274,λ=1.213,T=10.951;接于菜心群体rm=0.208,R0=10.670,λ=1.231,T=11.374。采自菜心种群接于烟草、菜心上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各参数分别为0.269,19.551,1.309,11.047;0.242,13.133,1.274,10.652。可见,烟蚜个体在菜心与烟草同样可以良好地生存、生殖,存活率与产仔量与产仔过程均近似。从转换寄主情况可见,采自原寄主上的个体,当转接于其他寄主植物上时,不仅可生存,从几个种群繁殖参数反映出,这种转接更有利于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天然湖泊蒸发量之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基本站上的φ20cm水面蒸发器,埋于湖边滩地的E501k型水面蒸发器和湖泊附近的20m^2与E601之比值(K2)测算湖泊蒸发量,取得成功,由于湖面蒸发的不均匀性,基本站在上风的湖边时折算系数(K1.K2)为0.45;在上风向离湖边1.5km时为0.40;在湖的下风向,离湖边15km时,折算系数为0.61-0.62;在上风的湖边为0.38-0.39。用经验公式计算也应做站址位置修正(K4)和风向  相似文献   

10.
甘薯无病毒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1 ̄1996年,甘薯茎尖离体培养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6-苄基氨基嘌呤(6-BA)0.5mg/L+萘乙酸(NAA)0.2mg/L+腺素(Ad)5mg/L,培育出12个甘薯品种的脱毒苗,茎尖培养成苗率50.0% ̄95.6%,成苗期43 ̄60d。切取的茎尖大小与脱毒效果呈显著的负相关(r=-0.9875),茎尖带1个叶原基时,SPFMV脱毒率为38.1%,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病毒钝化剂可使  相似文献   

11.
利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地上、地下生物量数据,分析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季节动态,并建立根冠比季节动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地上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为46.14 g•m-2,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表现为“N”型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7月下旬,最低值出现在8月下旬,分别为1 275.46 g•m-2和365.1 g•m-2。② 2011年小针茅草原植被根冠比季节波动较大,最小根冠比为16.8, 出现在8月下旬, 最大根冠比为51.05, 出现在7月下旬。③ 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根冠比具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8月的相关关系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626,可以用8月的地上生物量模拟根冠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植被反射光谱与植被参数和蝗虫密度的关系,使用地物波谱仪于2015年和2016年对5个放牧梯度,共20hm~2样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植被地上总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关系为y=0.034 8+0.002 9x(R~2=0.645 5,P=0.000 2),蝗虫密度与NDVI线性关系为y=0.067+0.013x(R~2=0.415,P=0.006)。对其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植被地上总生物量、植物高度、糙隐子草生物量是蝗虫数量和NDV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植被地上总生物量是显著性影响因子(P=0.00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蝗虫密度与草地NDVI显著相关(P0.05),随NDVI增大而增多。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放牧区蝗灾遥感监测和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实测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温带草地总面积为58.46×106hm2,总植被碳储量为226.0±13.27Tg C(1 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3.44Mg C.hm-2;(2)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左右,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33.22±1.75和193.88±12.6 Tg C,平均碳密度分别是0.51和2.96 MgC.hm-2;(3)不同草地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最大(113.25 Tg C),占草地总碳储量的50%,其次是草甸和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碳储量最低(15.37 Tg C)。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特征及其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未放牧区(CK)>轻度放牧区(LG)>中度放牧区(MG)>重度放牧区(HG),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分别显著低于未放牧区(P<0.05);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与草群高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而与草群高度的相关性较弱;根据相关性的强弱,建立了土壤有机碳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干扰对高寒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天然草地进行灌溉、围栏(2年、7年、13年)和自由放牧处理,探讨不同干扰类型对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使草地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地下生物量达到较高的水平,物种多样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在自由放牧制度下,由于干扰过于剧烈,草地已呈退化趋势,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较低;在围栏草地中,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5种干扰类型中,物种丰富度、Shannon-W iener指数(H′)的排列顺序为:放牧草地<围栏2年草地<灌溉草地<围栏13年草地<围栏7年草地;P ielou均匀度指数的排列顺序为:围栏2年<放牧<灌溉<围栏13年<围栏7年;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放牧草地<围栏2年草地<围栏7年草地<围栏13年草地<灌溉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放牧草地<围栏2年草地<灌溉草地<围栏7年草地<围栏13年草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改进的谢氏干燥度计算公式,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50 a来气候干燥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平均干燥度呈条带状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表明干燥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强;② 除中部偏西(海流图地区)干燥度减少、气候趋于湿润化外,其他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增加趋势,说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③ 20世纪70年代属于相对湿润期,21世纪初干旱程度明显加大。其结果导致干旱区面积随年代增加,至21世纪初干旱区面积增加了近3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研究区域气候干旱化趋势显著;④ 干燥度4.0等值线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侵入典型草原。以20世纪60年代为基点, 90年代前变幅相对较小,21世纪初的偏移范围最大。此外,该线在研究区域东部变化强烈,空间位移幅度大,西部相对变化较弱,空间位移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围栏封育作为一种有效的退化草原管理措施,近年来在我国退化草原恢复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以新疆巴里坤县退化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 a围栏封育样地和自由放牧样地的植被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围栏封育样地和自由放牧样地的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围栏封育措施,退化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态优势度与自由放牧样地相比略有提高,群落均匀度略有降低,但通过t检验,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随着封育措施的实施,总体上草原群落优势种为沙生针茅和伊犁绢蒿,反映出西部内陆半干旱地区温性荒漠草原特有的特征;自由放牧样地,沙生针茅和伊犁绢蒿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发生变化。(3)围栏封育措施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随着围封时间的延长,群落地上生物量增加,且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然而4 a围栏封育并不能使温性荒漠草原产草量达到最高水平,也不能使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标与自由放牧样地形成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试验观测数据为依据,阐明了牧草生长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沙质草地植被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呼伦贝尔沙地植被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其机制,于2009年在呼伦贝尔沙地陈巴尔虎旗设置样地,调查不同类型沙地植被差异和变化特征,分析植被变化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①随着沙漠化的发展,草地的植被盖度、高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量急剧下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植物密度呈波动式下降;②沙漠...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stable or unstable regions of vegetation cover in Mongolia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using Terra/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dataset, which had a 250-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comprised 6 periods of 16-day composited temporal resolution data(from 10 June to 13 September) for summer seasons from 2000 to 2012. We also used precipitation data as well as biomass data from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in 4 largest natural zones of Mongolia. Our study showed that taiga and forest steppe zones had relatively stable vegetation cover because of fores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ly high precipitation.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of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zones, mainly depending on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vegetation cover(NDVI or plant biomass) of Mongolia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distribution and CV of precipit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low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ing wet periods of growing season or in high precipitation regions, while the high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ing dry periods and in low precipitation regions. Although the desert zone received less precipitation than other natural zones of the country, it had relatively low variation compared to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very sparse vegetation in the dese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