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对不同年龄、性别、用途的75632头生猪进行免疫接种试验,开展免疫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死亡情况观察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试验猪群免疫应激反应率为0.012%,应激反应死亡率为0,免疫20 d后抗体合格率达到84.84%,50 d后达到95.83%,其应激反应率和应激反应死亡率均比使用灭活类疫苗有明显降低,抗体合格率则明显提高。2009年大田推广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生猪426.6625万头,结果免疫猪的应激反应率为0.016%,免疫应激反应死亡率为0.009%,免疫20 d后抗体合格率达到77.15%,50 d后达到84.15%,其应激反应率和应激反应死亡率也都比使用灭活类疫苗有明显降低,免疫抗体合格率则有较大提高。通过小区试验和大田推广证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猪口蹄疫(FMD)是影响生猪繁殖的一种疾病,该病流行性强,感染性强,感染猪死亡率高。本文总结了猪口蹄疫的流行和发病症状,并提出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等防控措施,以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减少养猪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时间段免疫接种和同时分点免疫接种进行免疫试验。结果免疫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猪瘟病毒的合格率为91.00%。结论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在利用上述两种方式注射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科学免疫接种方法,确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以减少生猪的疫苗接种次数及应激反应,笔者设计了相关试验,以验证多重免疫同时进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时分点注苗组的效果到达了预期目标,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科学免疫接种方法,确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以减少生猪的疫苗接种次数及应激反应,我们设计了相关试验,以验证多重免疫同时进行的可行性。试验利用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猪瘟三种疫苗同时分点免疫及两两组合同时分点免疫,经过对各组免疫后副反应观察和不同时期抗体水平测定,得到以下结论:1、三种疫苗任意组合注射均不会增加免疫副反应。2、各组平均免疫抗体效价及群体合格率在一定时期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各组间相较免疫效力及免疫持续期均存有差异;3、通过分析比较采用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时分点注苗组与三种疫苗间隔免疫组的免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将不同时间免疫接种应用到仔猪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上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平冈畜牧兽医站免疫接种的仔猪150头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75头,给予观察组不同时间免疫接种,给予对照组同时分点免疫接种,对免疫效果与副作用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猪口蹄疫免疫合格率为97.3%,明显比对照组的77.3%高,观察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合格率为96%,明显比对照组的76%高,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为2.7%,明显比对照组的17.3%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仔猪猪口蹄疫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进行不同时间免疫接种可提高免疫合格率,且副作用发生的几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科学免疫接种方法,确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以减少生猪的疫苗接种次数及应激反应,笔者设计了相关试验,以验证多重免疫同时进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时分点注苗组的效果到达了预期目标,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基层工作多年发现猪口蹄疫疫苗免疫副反应时有发生,猪注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后,猪的免疫应激反应普遍且比较强烈,严重的导致猪只死亡。对大才乡19个行政村的秋季防疫笔者进行了同步调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猪口蹄疫O型疫苗免疫效果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申锋  钱明珠  张海棠 《养猪》2012,(5):117-118
为研究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选择40~45日龄保育猪160头,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注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和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后25 d采集血清、检测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合成肽疫苗组抗体合格率为90%,出现应激反应的比例为0;灭活疫苗组抗体合格率为75%,出现应激反应的比例为3.75%。结论:注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比灭活疫苗的效果好、出现应激反应的仔猪少。  相似文献   

10.
为推广猪瘟、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3种疫苗有效免疫,在前期开展"猪瘟疫苗(脾淋源)、猪O型口蹄疫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确定新的免疫程序基础上进行扩大试验,进一步验证猪瘟疫苗1头份免疫剂量足以产生可靠的免疫保护;先免疫接种猪瘟疫苗,1周后免疫接种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适宜在农村散户中使用;3种疫苗同时分点注射,相互之间干扰较大,猪瘟病毒抗体产生时间推迟,不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猪瘟疫苗初次致敏豚鼠未引起异常反应,两周后进行第2次激发可见明显的异常反应,甚至死亡,这证明了猪瘟疫苗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为了找到疫苗中的真正过敏原,本研究进行了疫苗中主要成分的分组试验,结果表明犊牛血清的致敏作用最强,其次为猪瘟病毒,牛睾丸细胞最弱。同时进行了4种致敏和激发途经的比较实验,并用ELISA法测定了致敏和激发后血清中的IgE水平。结果表明各种致敏途径均可致敏,但激发时,以静脉注射最为严重,且致敏后和激发后均未检测到血清中的IgE水平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研究免疫状况良好的母猪群所产仔猪母源抗体的获得方式,仔猪体内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仔猪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发现初生仔猪遵守被动免疫传递规律,仔猪体内的口蹄疫抗体水平也有自己的消长规律:哺乳后3~7d抗体水平达到最高,35日龄后开始下降,63日龄左右抗体保护率已经低于60%。所以,仔猪口蹄疫疫苗首次免疫的时间应定在35日龄,49日龄还需加强一次;疫苗的剂量:首免为1头份(2mL),加强时为2头份(3mL)。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对健康成年猪和PRRS抗体阳性猪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组IL-2和猪瘟疫苗一起免疫健康猪,20d后间接血凝抗体滴度达到1∶64的猪的比例为87.5%,而不注射IL-2的对照组抗体滴度可以达到这一水平的比例只有25%。给经2次猪瘟疫苗免疫但抗体滴度在1∶32以下的PRRS抗体阳性猪单独注射IL-2,20d后,注射前检测不到抗体的猪都检测到了抗体,注射前抗体滴度在1∶8~1∶16之间的猪的抗体滴度提高到1∶32~1∶64。再次用猪瘟疫苗和IL-2共同免疫,可使抗体滴度提高4倍以上。而不注射的对照组抗体滴度则略有下降。说明重组IL-2可以减轻PRRS感染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提高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用于免疫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分别对实验性猪囊虫病和自然感染的猪囊虫病进行了分组治疗,以探讨该疫苗的免疫治疗作用。10头人工复制的囊虫病猪,随机分成3组。第1组4头猪,于感染于1个月注射该疫苗,连续3次,间隔15天;第2组4头猪,于感染后2个月注射疫苗,同上连续3次;第3组2头猪,不注苗。第1组注射疫苗后1个月循环抗原滴度开始降低,2.0、2.5及3.5个月各有1头猪CA转阴,5个月OD值分别为0.14、0.09、0.17、0.38。第2组和第3组各猪血清OD值一直维持在1.0以上。感染后5个月剖检,第1组4头猪均未检出囊虫;第2组4头猪在咬肌、膈肌、腰肌、股内侧肌、肩胛外侧肌等部位均检测到囊虫,检测部位40cm^2面积发现囊虫3~7个,有部分虫体已钙化,胆汁卵化率为15.4%;第3组各猪也在各检测部位检测到囊虫,4  相似文献   

15.
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今仍在中国广泛流行。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为了查清山西省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疫苗免疫情况,课题组采用ELISA试剂盒,对8个地市42个规模化种猪场465头哺乳猪、456头保育猪、436头育肥猪、419头母猪进行了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查明了哺乳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0.11%,保育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0.57%,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0.22%,母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9.69%,证明被检猪群免疫抗体不理想,尤其是保育猪抗体水平较低。同时对12个规模化种猪场,4类不同免疫方法免疫猪瘟疫苗的133头哺乳猪、110头保育猪、105头育肥猪、135头母猪进行了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乳猪在吃奶前超免猪瘟高效细胞苗6头份,21日龄时二免猪瘟高效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三免猪瘟高效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1 d跟胎免疫效果最好,使保育猪免疫抗体阳性率达到89.29%,有些猪场使用该方法免疫后,使保育猪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生长发育逐渐走向正常;而采用仔猪在断奶后28日龄至35日龄时首免猪瘟普通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二免猪瘟普通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8 d跟胎免疫的方法效果最差,不宜推广应用。通过对山西一些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的调研,基本查清了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效果和最佳免疫方法,可为养猪场防控猪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猪瘟疫苗E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猪瘟活疫苗对育肥猪免疫效果和生产成绩的影响,以便为规模猪场在选择猪瘟疫苗时提供参考。本试验从汉中某代养场选取了一批健康的断奶仔猪分成三组,A组免疫猪瘟E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简称E2亚单位疫苗),B组免疫猪瘟活疫苗(脾淋源),C组为对照组不做猪瘟疫苗免疫。免疫60 d后各组随机抽取10、15和12份血样用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接种的两种猪瘟疫苗对育肥猪的免疫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E2亚单位疫苗相比于猪瘟活疫苗能够明显提高育肥猪抗体阻断率和降低离散度,并且有助于育肥猪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规模猪场使用量最大的两种猪瘟疫苗在实际应用中的免疫效果,在规模猪场选择4窝体质健康、体重接近的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头,分别接种猪瘟脾淋苗和细胞苗,采用IHA方法检测免疫接种前后抗体效价。结果显示,用标准剂量免疫后,2种疫苗都不能对猪群产生保护作用,用2头份剂量在仔猪30日龄首免,首免后28d加强免疫,2种疫苗都能对猪群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能满足预防猪瘟疫病的需要,同时猪瘟脾淋苗免疫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快,可用于紧急免疫接种。广大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使用猪瘟疫苗。  相似文献   

18.
结合化验室每年的监测工作,从2007年~2009年,对凉州区辖区内的95个规模养殖场和41个散养户的1 342份猪血清进行了猪瘟疫苗免疫抗体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凉州区猪瘟防制成效显著,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规模养殖户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高于散养户,免疫注射2次所产生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免疫1次的,抗体监测工作的开展,对淘汰亚临床感染猪,考核免疫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效防止猪瘟的发生,为凉州区养猪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Vaccinology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from lab to field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accines available: the classical live and the recently developed E2 subunit vaccines. The live Chinese strain vaccine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fter a single vaccination, it confers solid immunity within a few days that appears to persist lifelong. The E2 subunit vaccine induces immunity from approximately 10-14 days after a single vaccination. The immunity may persist for more than a year, but is then not complete. The Chinese strain vaccine may establish a strong herd immunity 1-2 weeks earlier than the E2 vaccine. The ability of the Chinese vaccine strain to prevent congenital infection has not been reported, but the E2 subunit vaccine does not induce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congenital infection.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 protective immunity are still to be elucidated. Both types of vaccine are considered to be safe. A great advantage of the E2 subunit vaccine is that it allows differentiation of infected pigs from vaccinated pigs and is referred to as a DIVA vaccine. However, the companion diagnostic E(rns) ELISA to actually make that differenti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Many approaches to develop novel vaccines have been described, but none of these is likely to result in a new DIVA vaccine reaching the market in the next 5-10 years. Countries where classical swine fever is endemic can best control the infection by systematic vaccination campaigns, accompanied by the normal diagnostic procedur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ral vaccination of wild boar may contribute to lowering the incidence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and consequently diminishing the threat of virus introduction into domestic pigs. Free countries should not vaccinate and should be highly alert to rapidly diagnose any new outbreak. Once a new introductio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in dense pig areas has been confirmed, an emergency vaccination programme should be immediately instituted, for maximum benefit.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time is ripe to seriously consider global eradicatio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不同厂家生产的猪瘟疫苗、猪O型口蹄疫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按说明剂量使用的免疫效果,找出适应当前生产中3种疫苗两两组合和3种同时分点注射的免疫方法,进行了不同方法免疫试验。结果表明,3种疫苗两两组合同时分点肌肉注射,互不干扰;3种疫苗同时分点肌肉注射,互不干扰,且可以促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但个别猪会出现体温升高、拒食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