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选出土的植物考古新资料显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可分四个发展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是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野生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主体是采集狩猎,属于农业范畴的水稻种植和家猪饲养仅是辅助性的生产活动。距今7000~6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仍处在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虽然稻作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无法取代采集狩猎。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良渚文化不仅是稻作农业社会建立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起始的象征。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为古代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古代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旧石器过度阶段,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南岭、武夷山一带,但新石器时代后,稻作农业则主要在洞庭湖西部的岗地平原区发展起来。距今10000年~距今7000年,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水稻的进一步栽培、稻作工具的细化、定居农业聚落的形成、稻作农业区的向外扩展;距今7000年~距5500年,史前稻作农业区格局形成,稻田灌溉体系出现,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生计方式;距今5500年~距今4000年,稻谷品种得到优化,稻谷产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等位联合主办的“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2001年3月中旬在北京中关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界、农学界、科技史学界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集中研讨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理论、发展过程,原始稻作起源,原始农业工具,原始畜牧业起源,原始文化艺术,原始文字的出现以及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等问题。与会者共同认为,我国原始农业(大约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至距今5000年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  相似文献   

4.
邱鸿炘 《农业考古》2001,(1):260-261
自从人类使用火时开始,进入了人类蒙昧期的中级阶段。原始社会里的先民们,开始从事捕鱼活动,为人类的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据出土文物证实:在20多万年前,生活在渭北平原的“大荔人”,就知道在洛河下游和渭河水域里捕捞鱼、蚌。在10万年前,生活在汾水中游的“丁村人”,他们能在河滩上拾取螺、蚌,在较深的水中捕捉鱼类充食。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用双手捕捞水产的原始阶段。到了距今18000多前的“山顶洞人”,开始会使用石块投掷和在木棒尖端(梢头)绑上石矛用于投刺湖泊中的大鱼。到了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的水产…  相似文献   

5.
略论裴李岗文化“台地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李岗文化的分布以嵩山东麓河流台地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距今约8000--7000年,属新石器早期偏晚的阶段.聚落环境特征为山前河流台地、低丘或河湖阶地,其聚落生业的典型结构为"台地(低地或阶地)农业"."台地农业"不仅是全新世大暖期地理气候条件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与影响的产物,也体现了人类从山地向平原过渡进发的阶段性生业环境特征,其中还蕴涵了早期人类社会为生存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技术形式及原始社会组织结构,这对探讨中原地区文明肇端前夜的人类聚落形态及原始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是不断演进的,迄今为止它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未来将进入生态社会。渔猎社会时间漫长,从距今5万年至1万年,持续4万年左右;农业在距今1万年至6千年开始发生,但人类真正进入农耕时代,则是距今4千年前,至今,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也仍然还处在农耕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工业社会发生在距今约300年前,西方在80年前,完成了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处在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或者仍然处在农耕社会中。  相似文献   

7.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2,24(1):68-100
关于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是我国学者的普遍共识,但是关于原始社会职业教育的研究颇少,尚没有专门论述某一生产部门职业教育的研究。聚焦中国原始社会的农业职业教育,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状况入手,通过描述原始社会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追寻原始社会农业职业教育的萌芽与初现,并从其特点中为现代的农业职业教育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业之发展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朱新民,朱斌(安徽省农科院合肥230031)1992年6月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会议在广州召开,同年9月,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近些年来,安徽同全国一样,在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与原始农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一九七九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了一处反映原始社会农业部落的生产、生活和意识的石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岩画,距今4—5千年。我国现存的古代岩画,多为游牧业部落的遗存,而原始农业部落的石刻作品,将军崖还是唯一的一处。它对研究我国的原始农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及农业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安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全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安定的基本保证。在当前人口增长不可逆转、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逆转、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农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在农业教育,在人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安徽省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农业教育发展提出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调查   本研究将农业科技人才界定为 :在农业(含农垦)、林业、畜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各历史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黎新 《农业考古》2006,7(4):52-56,62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距今7-8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农业的兴衰与农业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农产品产量及农业投入产出比,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浙江茶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浙江茶文化的发展浙江农业大学童启庆前言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挥地之一。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建德县李家乡新桥村岩洞中,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属于智人阶段的右上犬齿化石,定名为“建德人”,表明早在距今约五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农业科学技术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工程、经济管理)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阐述农业工程技术在实现我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介绍了农业工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当前加强农业工程科技研究的九项任务,并阐述了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功能、性质、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全球性高科技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农业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兴农、科技进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步增加,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农业属于资源型、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覆盖率不高,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已成为首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前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内在源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提出促进科教兴农的基础对策: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研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弄清农业科学技术史的对象、范围内容、分期和结构体系,是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史,揭示其发展规律的重要问题。农业科学技术史是研究农业生产手段方法及农业知识理论的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农业技术属于农业生产力范畴,它应该包括农业劳动者的技能,农业劳动工具设备和农业劳动对象——农业生物。农业科学知识是人对农业生产技术中物的属性、特点与其生存环境中自然现象相互联系的规律的认识。农业技术是农业科学知识的物化和应用。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虽然包括着相同的因素,但在工业生产中,机械设备技术占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技术与生物技术占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农业科技史的研究中不仅要注意生产工具的演进和变革,同时要注意生物技术的发展变化。农业科学技术的范围包括生产力的三要素,它的具体内容是:(一)农业生物的种类和品种,(二)农用工具设备,(三)农用土地。(四)栽培饲养技术方法。它与劳动者的操作活动相结合。农业技术是在农业生产领域内符合客观规律运用着物质手段和方法体系,它在历史上形成并不断的变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史的分期,以农业技术的总体特征和技术体系各部分完善程度作为标准。分为原始农业,经验农业和科学农业三个大阶段。大阶段中还应划分小的阶段。农业科学技术史的体系结构不应以农业生产部门划分,应以构成农业技术本身的四大部分来划分。按时间顺序,分类叙述其历史上的变化形态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研究方法应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克服单纯历史材料的描述和堆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目前正在开展系统的完整的农业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为了更好地总结农业科学技术史发展的规律,有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现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全球正在进行一场不见硝烟的信息战。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发达国家正在力图保持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力图在若干重要领域占领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中国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机遇。 一、当代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农业信息科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学科。信息技术已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