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落叶松8个种33个种源的6年试验研究表明,落叶松种间性状差异显著大于种内种源间差异,发展区首先必须进行种的选择才能实行种源选择。长白、华北、兴安3种落叶松苗期表现与径度相关,其它性状各种间、种内均呈不连续的随机地理变异。日本落叶松具有生长快、抗性强的特点,可作为我省中高山优良造林树种,其它种和种源无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加格达奇地区长白落叶松10个种源树高、胸径的调查,对10个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树高、胸径、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变异,且不同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均差异显著,多重比较后天桥岭和穆棱种源为加格达奇地区长白落叶松生长优良的种源。  相似文献   

3.
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材质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16年生长白落叶松6个种源进行生长和材性分析,结果表明:(1)树高、胸径、冠幅3个生长性状种源间的变异较大,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4个木材材质性状种源间变异较小,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个体间;(2)基本密度受较弱的遗传控制,其余6个性状分别受中等至较强的遗传控制;(3)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材性地理变异的基本模式是以纬向为主,温度、年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是影响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材性的主导因子;(4)较低纬度、低海拔的白刀山种源为生长和材质兼优的优良种源,其次是大海林和和龙种源。  相似文献   

4.
兴安落叶松种源区划及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兴安落叶松17个种源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性状主要受3个因子的影响。经度和海拔为主,纬度为辅,呈现出水平和垂直双向连续渐变的特点。对生长性状和各种源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种源区:大兴安岭南、西、北部种源区;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对各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多重比较,选出乌伊岭和友好种源为帽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  相似文献   

5.
几种落叶松在鄂西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5年生、10年生和24年生3个年份的生长数据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树高和胸径在树种之间的差异都十分显著,树种占胸径和树高变异因素的80%以上。种源之间除10年生时,种源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在第5年生和24年生时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是种源占胸径和树高变异的比例非常小,说明通过生长性状进行适生树种和优良种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胸径和树高这两个指标在树龄和树种之间都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随着树龄的增加树种之间的生长差越来越大,24年生时,日本落叶松的胸径和树高的生长分别是其他落叶松的2.07和1.86倍。日本落叶松树高和胸径这两个指标3个年份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都非常高,接近1.0,因此开展日本落叶松的早期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的结果,揭示了长白落叶松的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主要特点是:呈现纬向为主,经向为辅,经纬双重正向的渐变模式。影响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的主导气候因子是温度,其次为水份。利用长白落叶松种源生长与其环境因子线性相关显著的性状,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将长白落叶松划分成四大种源区,即白刀山种源区(编号Ⅰ)、小北湖种源区(编号Ⅱ)大石头种源区编号(Ⅲ)、和白河种源区(编号Ⅳ)。  相似文献   

7.
通过26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的调查分析表明:长白落叶松在加格达奇试验区其性状及变异是稳定的,可以进行早期选择。各种源间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都存在较显著差异。9个种源的生长性状可划分为5个种源区,即:Ⅰ、鸡西种源区;Ⅱ、小北湖种源区(包括小北湖、大海林);Ⅲ、白刀山种源区(包括白刀山、穆棱);Ⅳ、露水河种源区(包括露水河、白河);Ⅴ、天桥岭种源区(包括天桥岭、和龙)。种源选择的效果较为明显。低海拔、低等效纬度的鸡西种源为加格达奇试验点的最佳种源,大海林、小北湖种源也是可选种源。  相似文献   

8.
对龙江县错海林场11年生长白落叶松11个种源和10年生兴安落 叶松17个种源试验林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源主要生长性状遗传分化明 显,遗传变异稳定,种源生长早晚期高度相关,4~5年可作为种源早期选择的初选 年龄;种源地理变异,长白落叶松是以经度为主要变异方向。兴安落叶松则是以 经度、纬度、海拔为主要的三重渐变;分别将长白和兴安落叶松种源划分三个类型, 即速生丰产型、中等类型和慢生低产型;选出优良种源,长白为大海林、白刀山和 小北湖三个,11年生时,树高、胸径和材积可分别获得11.2%、15.5%和38.5% 的遗传增益。兴安选出优良种源两个,即友好和乌伊岭种源,10年生时,树高、胸 径和材积可分别获得14.6%、30.3%和77.4%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9.
应用趋势面分析油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本溪试验地油松种源试验林各地理种源的形态性状、适应性状、生长性状特征的地理变异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各性状变异受经纬度双重影响,且具有不连续性,而在局部也有连续性和随机性变异的特点。文中分析指出,油松全分布区的东北部、中部和东部的种源适应性强、生长快,是辽宁省油松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0.
对51个种源的种子性状、生长性状及适应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理变异呈连续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种子性状以径度变异为主,生长性状和适应性性状以纬度变异为主,经度变异为次。温度和水分是引起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温度是首要因子。根据16个性状,运用主分量分析和类平均聚类法把种源划分为六群,ⅠⅡⅥ群是河南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1.
以兴安落叶松自然分布区内16个产地的生长、形态、适应性、抗性等性状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折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种内地理变异规律和模式,并验证其与生态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长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综合指数分析和综合评定,为帽儿山地区选择出最适于生长的最佳种源,并以秩次相关分析为据,对这种选择的可靠性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对51个种源的种子性状、生长性状及适应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理变异呈连续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种子性状以径度变异为主,生长性状和适应性性状以纬度变异为主,经度变异为次,温度和水分是引起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温度是首要因子。根据16个性状,运用主分量分析和类平均聚类法把种源划分为六群,ⅠⅡⅥ群是河南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3.
长白落叶松几种酶活力及在种源早期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不同季节测定了 8个种源长白落叶松 4种酶活力 ,分析了它们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生长快的种源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弱 ,抗坏血酸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强 ;生长慢的种源则相反 ,4种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的生长速率密切相关。不同季节各种酶活力的聚类分析结果相似 ,且与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回归分析表明 ,过氧化物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 ,抗坏血酸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生长的负相关性较低。初步研究表明 ,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可成为长白落叶松种源早期选择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中国兴安落叶松分布区外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规律与最佳种源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帽儿山参试点9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子代,综合性状的主分量分析结果,将兴安落叶松全分布的自然区域划分成4个种源区。它们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Ⅰ);黑龙江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Ⅱ);小兴安岭西北部种源区(编号Ⅲ)和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Ⅳ)。文章还对各种源区的遗传特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种子调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 (L arix olgensis Henry)是我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 ,具有生长快、分布广、适应性强等优点。不仅适用于建筑、造船、桥梁、土木工程等行业 ,同时还是北方针叶树种中的一个重要造纸树种。我国落叶松林木改良工作始于 6 0年代 ,经过“六五”、“七五”科技攻关 ,在种源试验、优良林分选择及种子园营建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建立起一批落叶松良种繁育基地。落叶松材性改良在我国起步较晚 ,在“八五”期间将材性株内变异规律、种源及家系变异规律、杂种优势、早期选择、生长和材质联合选择等列入研究内容 ,使落叶松…  相似文献   

16.
不同红松种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选择了26个17年生红松种源实验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木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调查。材质性状包括解剖学性状和物理学性状。解剖学性状测试指标包括,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和管胞壁腔比。物理学性状指标测定了: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生长轮密度。生长性状方面调查了树高和胸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指标在种源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证明各项材质性状均受一定的遗传效应控制;红松的生长性状指标在不同种源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红松的树高和胸径也受遗传效应的控制;但是,多数材质指标表现为一定的以经向为主的地理变异规律,而红松的生长性状指标如树高和胸径均呈现出一定的纬向变异规律,无经向变异规律。图2表5参6。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的7个种源的26年生的兴安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兴安落叶松种源生长、形质和结实进行方差分析及种源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相关研究。以超过种源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值为标准,最终选出乌伊岭、伊春友好和嫩江中央站3个种源为青山林场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著,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沙棘17个种源9年生6类39个性状的系统研究表明:以生长性状为主的绝大多数性状呈现以经度正向变异为主,以等效纬度和海拔负向变异为辅的三重地理变异模式;内蒙、山西和河北一带构成了沙棘优良基因资源的中心,适应性好,萌动早,生长快,结实多,其中以内蒙赤峰、凉城和山西右玉种源为最佳;生长和结实性状遗传分化明显,可作为种源区划和最佳种源选择的依据;水热光等综合作用是沙棘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影响沙棘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依次为年降水量、无霜期、年均温和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的杉木地理种源生长状况的差异,筛选适宜于试验区发展的杉木优良种源,促进杉木种源水平的长期遗传改良。[方法]利用1981年营造的杉木种源试验林在5、10、31年生时的测定材料,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参数变异规律,利用早晚相关和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林龄的杉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31年生时最大种源的各性状值较最小种源的各性状分别高75.86%,48.55%,263.76%;杉木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以纬向变异为主,由南向北,杉木的生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即我国西南和东南部种源生长较好。参试杉木种源不同林龄时各性状的遗传力为0.750~0.875,说明各性状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杉木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从16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29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大部分种源来自福建省,还包含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种源,其中,生长最好的是福建崇安、顺昌、尤溪等福建北部种源,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3.21%~31.45%、15.60%~20.19%、59.94%~89.97%。[结论]早期选择的年龄对缩短杉木育种周期影响明显,在10年生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从31年生杉木成熟林中选择出的29个优良种源较当地种源有较大增幅,适宜在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