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配合饲料在鱼类养殖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发展前途,尤其对池塘高密度精养已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2005年我们结合中国水产科学院在我市进行的“水产养殖饲料管理经济学研究调查”活动,分别对使用配合饲料进行鱼类精养、半精养、粗养3种类型的养殖户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见下表),总结出应用配合饲料养鱼有6个方面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目前,郑州地区池塘高密度精养鲤鱼、草鱼技术已得到普遍推广,为我市水产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主要养殖模式是利用配合饲料,进行高投入高产出的鱼类精养。由于当前鱼价相对偏低,饲料价格偏高,导致养殖效益低,增效难。通过分析:在这种养殖模式中,饲料已占到养殖成本的60%以上,因此,如何降低饲料成本,已成为池塘养殖增加效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卫东 《河南水产》2007,71(2):41-42
现代水产养殖以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为主,采用优良品种,全价配合饲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可提高池塘养殖产量。在精养池塘的管理中,池塘水质调控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天津市水产养殖面积4.06万公顷,水产养殖总产量33.09万吨,其中,淡水养殖总产量31.93万吨,淡水池塘养殖产业位居本市水产养殖业首位,是本市渔业的主导产业。目前,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为精养和半精养,这两种养殖模式需投入大量饲料,从而促使水中残饵、碎屑及排泄的粪便造成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降低水产品产量,影响养殖效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运用水产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理论,将养殖效益和池塘水质主要理化因  相似文献   

5.
在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养殖环境污染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引起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日益突出的矛盾,在探索发展可持续水产养殖精养方式的过程中,本课题组和有关学者发现通过调整添加水产动物饲料中营养性物质和非营养性物质、设置合理的投喂策略,可以调控养殖水体的质量,进而提高养殖效益。本文从饲料营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念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水产饲料对养殖环境调控这一新观点,希望能够为学者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水产动物营养或食物来源有两个途径:水体中天然生物饵料和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密度和不同养殖品种对两种营养来源的依赖性也不一样。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以精养为主,鱼类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或完全依靠人工饵料、以天然饵料作为人工配合饲料的补充,但其补充作用到底多大,至今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7.
<正> 饲料投入在整个水产养殖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养殖系统的集约化,饲料中动物蛋白质食量逐渐提高,因而使饲料投入成本日益增加。菲律宾国际水产资源管理中心就降低半精养系统的饲料成本研究出新方法。研究指出,产生最佳经济效益的饲料并  相似文献   

8.
生物活性物质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天然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促进动物的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平衡、增强活力,经复配、浓缩、活化、制成饲料添加剂有助于动物生长,提高免疫力,防治肝脏疾病,在畜禽饲养和水产养殖上均可应用。在精养和半精养的鱼虾养殖中,过量使用抗生素、杀虫剂、激素类药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生物活性物质添加剂可替代抗生素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生动物生长、生存和生活必须依赖于水体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精养、半精养等养殖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养殖水体污染严重,水生动物养殖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为进一步推动水产优良品种和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结合浙江省水产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的实施,我们开展了配合饲料池塘生态精养加州鲈"优鲈1号"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今后养殖推广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2.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各种类型的养殖水体中,用药的效果或多或少要受到水体环境和理化特性的影响。水产养殖的水域包括淡水、海水、咸淡水,水产养殖的类型又有池塘养殖、湖泊围网养殖、滩涂养殖、浅海与深海网箱养殖等,水产养殖模式还有粗放式、半精养  相似文献   

12.
池塘养鱼是一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精养形式,它把饵料、肥料和鱼类的栖息环境等完全置于人工控制之下。养殖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人工养殖技术水平。目前配合饲料的普遍应用,传统技术已不能适应水产养殖业的需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利用膨化饲料养鱼的鱼种放养,饵肥投喂,青、精饲料搭配等技术,并结合生产性试验中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小型水库水产养殖资金投入加大,水库养殖逐渐从人放天养转向半精养、精养,出现了水库养殖池塘化精养趋势,水库养殖和捕捞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鱼种放养密度、饲料肥料用量逐年提高;库湾养鱼、“三网”养鱼、鱼蟹混养、施肥种草养殖和立体综合养殖等技术逐渐被采用;“赶、拦、刺、张”联合捕捞、饲料诱捕、定置地笼等捕捞方法被采用,提高了库鱼回捕率。水库经营模式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集旅游、餐饮、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和观光渔业等也在一些小型水库出现。根据目前小型水库养殖现状,要提高经济效益,应从以下技术措施入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对虾养殖产业格局中,传统半精养模式仍占着很大的比重,新型精养模式普及程度不高,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为了比较两种养殖模式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采用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指数对两种不同养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对虾半精养模式的生态足迹为28.278 ghm~2,精养模式的生态足迹为44.596 ghm~2,其中饲料项目对生态足迹的贡献最大,比重达到60%~80%。2)半精养模式的人均水产品消费生态足迹为0.040 10 ghm~2,生态足迹指数为-0.24%,为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精养模式的人均水产品消费生态足迹为0.033 23 ghm~2,生态足迹指数为16.93%,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精养模式比半精养模式具有更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本研究针对水产养殖的特性对渔业生态足迹的定义和模型进行优化,解决了小尺度研究领域中人均渔业生态足迹难以明确和核算的问题,并结合生态足迹指数模型对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进行量化评估,从因素分析和生产模式优化等方面为小尺度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权衡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1 水产养殖用药现状1.1 养殖方式的发展增加了对渔药的需求 水产养殖走过了从粗养到人工精养的过程。目前,精养模式较多,如南方的高位池养殖,北方的大棚养殖,工厂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精养状况下,放养密度较大,如南方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达到20万~30万尾/亩,在这样高的密度下,粪便残饵聚集池底,极易造成水体恶化,从而滋生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特别是精养池塘由于放养密度高,投喂大量的高蛋白配合饲料,池底沉积了较多的鱼类排泄物及残饵。这些排泄物及残饵分解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如果水体中溶解氧不丰富,就会造成还原性毒物积累,使溶解氧、铵氮、磷酸盐以及亚硝酸盐等四项水生态因子变化,其中最常发生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大量积累,使水产动物受到毒害。北方池塘精养鲤就发生了应激性出血病,并在不少地区广泛发生。单一药物防治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大量使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耕水机在池塘养殖应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产养殖地域辽阔、面积大、品种多,其中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模式,现主要有滩涂、土池和高位池养殖,一般分粗养、半精养和精养。目前,滩涂和粗养模式一般采用不投料或少投料方式,水瘦,藻类和浮游生物少,亩产量和养殖利用率都较低。而半精养和精养池则相反,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不断增加养殖密度和投饵量,造成池中残饵、生物排泄物、分泌物、死亡尸体等大量沉积、腐烂、分解却又无法排出,发酵大量的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18.
弋阳县属丘陵地区,山塘水库较多,精养池塘少。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池塘养殖苗种,从规格和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我县水产养殖的需求。为缓解这种状况,我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小型水库用配合饲料精养大规格草鱼、鳙鱼鱼种实验。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实验的水库,雨季水位80亩,正常水位只有40亩,实际水库亩产量达到260kg。其中草鱼种亩产210kg,鳙鱼种亩产50kg,起塘规格达到每千克10~12尾。水库总产量10400kg,现将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河蟹营养需求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它以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享誉海内外。近年来,我国河蟹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区域有湖泊、水库、池塘、稻田等。养殖产量逐年提高,2000年23万t,2003年37万t,2004年达42万t。随着河蟹精养、半精养模式增多,河蟹养殖越来越多地依靠人工配合饲料作为其营养来源。河蟹养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有关学者对其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研究的开展。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河蟹的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潘小红 《河南水产》2008,74(1):28-29
在水产健康养殖过程中,了解无公害精养池塘水体中存在的主要有害污染物质,掌握水质调控关键技术,对保证养殖安全和产品安全尤为重要。以下从两个方面介绍无公害精养池塘水体有害物质的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