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种恒定温度下苜蓿斑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Monell)实验种群在不同恒定温度下生长与繁殖的观察与统计,组建了苜蓿斑蚜在5种恒定温度(18,20,23,25,28℃)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对其实验种群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18~28℃,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Monell)的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单雌一生平均生殖力分别为49.89,64.51,76.42,84.73和64.76头;其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在18~25℃之间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25℃最高,分别为71.802,0.2843和1.3289,到28℃时又下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苜蓿斑翅蚜世代历期(T)在缩短。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桃蚜种群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温度对桃蚜发育历期和种群发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 :高温或低温都对桃蚜的生长和生殖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在适温范围内 ,温度越高 ,历期越短 ,2 2 0℃以上 ,世代历期约为 7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3 4 0℃ ,最大发育速率温度为 2 5 88℃ ,有效积温为 14 0 4 0日度。在 19 0 0℃时具有最大的生殖力 ,2 5 0 0℃时具有最大的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  相似文献   

3.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桃蚜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动态要分为5个过程,并分析发各自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4.
桃粉蚜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探明了桃粉蚜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该虫在桃园为害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5月下旬,呈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分析提出了适宜取样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桃蚜体色生物型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连续3a对桃蚜在7种主要寄生植物-桃树,烟草,油菜,杏树,甘蓝,白菜和萝卜上不同时期4种体色生物型(红色型,绿色型,黄绿色型和褐色型)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优势生物型的优势度与优势集中性时间变化格局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桃园桃粉蚜、桃蚜及其主要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济南市历城区桃园桃粉蚜、桃蚜及其主要天敌的时间、空间和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查表明,主要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蜘蛛与该2种害虫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均较强,为保护利用天敌控制该2种害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寄主植物对瓜蚜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寄主植物(苦瓜、丝瓜、豇豆)上,研究温度和寄主植物对瓜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瓜蚜在3种寄主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有差异,并随温度而变化,但皆以18℃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最高,分别为6.288、1.297和0.324,寄主选择性实验和控温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在3种寄主中,苦瓜最适瓜蚜种群增长,豇豆次之,丝瓜最差。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呈减短趋势,但达到32℃时稍有延长,温度对瓜蚜成蚜的繁殖量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程度随寄主植物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温室菊花上桃蚜种群数量动态及温湿度对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对上海地区温室菊花上桃蚜(有翅型)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温度、湿度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菊花上桃蚜种群的消长为单峰型,高峰为移栽后69d。决定系数和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期平均最高温度与菊花上桃蚜种群变动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平均最低相对湿度、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都可能影响桃蚜种群数量的变化;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平均最高温度、平均相对湿度为综合影响桃蚜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认为.平均最高温度是影响温室菊花桃蚜(有翅型)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7年对上海地区温室菊花上桃蚜(有翅型)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温度、湿度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菊花上桃蚜种群的消长为单峰型,高峰为移栽后69d。决定系数和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期平均最高温度与菊花上桃蚜种群变动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平均最低相对湿度、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都可能影响桃蚜种群数量的变化;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平均最高温度、平均相对湿度为综合影响桃蚜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认为.平均最高温度是影响温室菊花桃蚜(有翅型)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外源JH对桃蚜种群消长及有翅率的影响研究得出,5种浓度的外源JH对桃蚜种群消长均有影响,5月5日的虫口数量与4月29日相比,J2、J3为负增长,且显著高于对照,即2%、1%浓度的外源JH桃蚜种群有抑制作用;5月5日的桃蚜成蚜有翅率J2-J5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极显著,即2%、1%、0.5%和0.25%浓度的外源JH对桃蚜成蚜有翅率有显著影响,5月5日的桃蚜成若蚜翅率,J1-J5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桃粉蚜在桃树杏树上种群动态及越冬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桃粉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在桃树与杏树上发生规律及越冬生物学进行研究.[方法]在不同寄主、不同方位,定点、定时对桃粉蚜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桃粉蚜为迁移型蚜虫,在新疆桃粉蚜以卵在桃树枝条的腋芽、树皮裂缝处越冬.从3月下旬开始孵化出干母.4月下旬出现无翅孤雌蚜.在桃树与杏树上发生高峰期均为5月下旬.5月下旬有翅蚜迁移到田间夏季寄主上繁殖,9月中旬又迁回到桃树上, 10月上旬开始出现性蚜,10月中旬产卵.不同方位在不同季节的发生量也各有不同:在桃树,夏季朝南方向的数量高,秋季中部数量高.而杏树,夏季朝北方向数量高.[结论]桃粉蚜越冬主要集中在桃树上.杏树比桃树发生重,并在发生时间上有前后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桃粉大尾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了解杀虫剂对桃粉大尾蚜的毒力,为该害虫在新疆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治理(IRM)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浸叶法测定桃粉大尾蚜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通过9种药剂对桃粉大尾蚜室内24 h毒力测定表明:吡虫啉杀虫剂对桃粉大尾蚜表现出较高的活性,LC50为 0.013~0.031 mg/L;其次为阿维菌,LC50为0.042 mg/L;优化Bt (LC500.052 mg/L)和啶虫脒(LC500.087 mg/L);高氯微乳剂、顺式氯氰菊酯的活性最低,LC50在0.38~0.454 mg/L.48 h毒力测定表明,LC50的排序没有发生变化,但毒力均有所增加.[结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生产实践中杀伤天敌比较严重,推荐田间防治桃粉大尾蚜的药剂分别吡虫啉、阿维菌、优化Bt和啶虫脒等药剂.  相似文献   

13.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对不同密度下的桃粉蚜的捕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对桃粉蚜的日捕食量有差异。2种瓢虫的捕食量随蚜虫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加大而下降,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相互之间存在干扰;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相互间干扰符合hasseⅡ模型。2种瓢虫对桃粉蚜均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该研究对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田间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桃粉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是农作物和果树重要害虫。本研究,为揭示呼和浩特市地区桃粉蚜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应用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阿维菌素类等7种杀虫剂对其进行生物测定。试验结果:1.拟除虫菊酯类,SEQ品系对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LC50值分别是395.20mg/L、29.90mg/L、86.40mg/L。IMAU品系对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LC50值分别是591.29 mg/L、1219.30 mg/L、271.81 mg/L。SEQ品系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比IMAU品系高。2.新烟碱类,SEQ品系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是400.23mg/L、395.80mg/L。IMAU品系对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是340.93mg/L、838.28mg/L。SEQ品系和IMAU品系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不大。3.阿维菌素类,SEQ品系对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LC50值分别是166.40mg/L、1279.96mg/L。IMAU品系对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LC50值分别是878.73 mg/L、6716.83 mg/L。SEQ品系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比IMAU品系高。本研究中的SEQ品系对拟除虫菊酯类、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均比IMAU品系的高。SEQ和IMAU品系对拟除虫菊酯和阿维菌素类杀虫剂均有敏感性差异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种群受杀虫剂筛选频度有关。同类杀虫剂的靶标部位相同导致桃粉蚜均对3类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本研究为农业生产当中防治桃粉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选用老鸦皮(Litsea populifolia Gamble)以及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根部组织的甲醇提取物对挑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成虫进行了忌避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24 h后,两种植物根甲醇提取物对蚜虫忌避作用显著,1.0 g/L老鸦皮、0.5 g/L苦参甲醇提取物处理的效果最好,忌避指数分别为0.260 0、0.373 3。同时,两种植物根提取物对桃粉大尾蚜在不同时段表现为杀虫活性,苦参提取物24~72 h之间有很好的杀蚜活性,72 h后1.0 g/L、0.5 g/L处理的平均存活指数均为0.153 8。老鸦皮提取物48 h~72 h对蚜虫有致死作用,72 h后,1.0 g/L处理的平均存活指数为0.307 7。  相似文献   

16.
恒温和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  肖达  张帆  王甦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6):3176-3185
【目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生命表是研究外界环境因子对昆虫发育、繁殖、存活及种群动态影响的工具。室内恒温下异色瓢虫生命表研究已有报道,但是在田间释放时经历的是昼夜波动温度。与恒温相比,波动温度能显著改变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论文通过构建室内恒温和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种群生命表,比较分析异色瓢虫在两种条件下的生活史和生命表参数,为规模化生产、释放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室内恒温和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率数据,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 t-test比较两种温度下生活史数据间的差异;应用Bootstrap方法计算种群参数的平均数和标准误,并利用TWOSEX-MSChart 的t-test比较两种温度下种群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繁殖力降低。由年龄-阶段特定存活率(sxj)和年龄-特定存活率(lx)可知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各发育阶段存活率明显降低。由繁殖力曲线(fxmx)可以看出室内恒温下异色瓢虫产卵时间长,产卵量高。两种条件下异色瓢虫期望寿命(exy)均随年龄增加而缩短,且温室条件下其期望寿命更短。生殖价值(vxj)是个体对未来种群的贡献,随着异色瓢虫雌虫的羽化生殖价值增加,当雌虫产卵生殖价值达到最大,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的生殖价值要明显低于室内恒温下的。室内恒温和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1395和0.0613 d-1,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50和1.062 d-1,净增殖率(R0)为257.3和13.3后代/个体,种群平均世代周期(T)为39.7和42.7 d。【结论】室内恒温和温室波动温度下异色瓢虫生活史特性和种群参数存在显著差异,恒温可能过高或过低的估计许多生命表参数,依据恒温下得到的生命表数据进行田间释放应用存在一定误差,从而影响其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下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了解玉米螟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尤为重要。在实验室中设置5个恒温(35℃、30℃、25℃、20℃、15℃)环境,相对湿度为75%,研究不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组建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和羽化率在25℃下均为最高,繁殖力也在25℃下达到最大值;在15~30℃温度范围下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净生殖力(R0)和内禀增长率(rm)分别在36.80~60.14和0.07~0.10之间,且25℃下的这两项指标最高;根据生命表显示,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与繁殖天数呈抛物线趋势,在25℃时种群趋势指数达到最大。据此可知,25℃为最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度下黄粉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度对黄粉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组建了黄粉虫在20、23、26、29、32℃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黄粉虫各虫龄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20℃下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可达97.0d,而在32℃时,只需要59.9d。卵、一至十三龄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67、5.49、4.04、4.74、5.15、4.79、4.74、5.03、4.85、4.44、4.39、5.13、4.56、4.41、7.44℃,有效积温分别为108.16、84.79、93.29、86.43、93.10、91.34、93.52、79.88、83.08、81.39、94.40、90.88、91.12、94.02、128.19d.℃。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0℃时最长,为51d,32℃时最短,为36d。单雌产卵量在29℃时最高,平均为237.1粒,20℃时最低,为178.2粒。由黄粉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可知,在26~29℃黄粉虫的种群趋势指数较高,其中27.8℃时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86.7。研究认为,黄粉虫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6~29℃,其中27.8℃最适合黄粉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梯度恒温对湿地松粉蚧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设置6个温度处理湿地松粉蚧成虫,9个温度处理卵,结果表明:温度对湿地松粉蚧越冬代成虫死亡率、产卵量、繁殖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该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64℃,有效积温为153.31日度,发育的最适温度在29℃左右;在19~32℃时,卵的孵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但在35~37℃时,卵几乎不孵化,用线性日度模型、王氏模型与Logistic模型对卵的发育速度进行拟合,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和拟合度。试验结果与野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高温是新侵入区湿地松粉蚧夏季种群数量显著凋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