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润茶,其内容及技艺看起来较简单,但事实上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意义,是茶艺表演或演示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如何在理论上丰富其内容,在实践上充实其艺术表现形式,让顾客从中感受艺术,增添品茶情趣,尤其是加深对茶性茶理的认知,提升品茶意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充实提高的。  相似文献   

2.
润茶,其内容及技艺看起来较简单,但事实上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意义,是茶艺表演或演示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如何在理论上丰富其内容,在实践上充实其艺术表现形式,让顾客从中感受艺术,增添品茶情趣,尤其是加深对茶性茶理的认知,提升品茶意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充实提高的.  相似文献   

3.
茶和书法在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一直以来,茶和书法都被文人墨客所重视,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将茶和书法艺术的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茶文化的思想被融入到作品之中。茶文化和注重思想和心境,书法注重风骨及慎独,两者不论是心境还是理念都存在一定共同之处。因此,本文就将在分析这两者共性的基础上,探讨茶和书法的美。  相似文献   

4.
王丽宏 《福建茶叶》2016,(2):233-234
茶在当下成为世界各地人们最为青睐的饮品之一,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而中国又是诗歌的发源地,茶诗就是茶与诗联姻的结晶,自古以来,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解渴提神、待客会友的重要饮品,而且成为文学作品中,用来歌颂文人高洁的品质和寄托情感的对象。把茶写入诗歌,既是对茶本身的艺术美感的发掘和传递,更是对饮茶活动赋予了文化意蕴,成为了茶文化中的精髓。本文主要对唐代的茶诗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探寻那一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润茶,其内容及技艺看起来较简单,但事实上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意义,是茶艺表演或演示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如何在理论上丰富其内容,在实践上充实其艺术表现形式,让顾客从中感受艺术,增添品茶情趣,尤其是加深对茶性茶理的认知,提升品茶意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充实提高的。  相似文献   

6.
饮茶与欣尝     
这一期的封面图,别开生面。看到这幅创作的品茗图,对饮茶的情趣,不觉油然而生。我国人民最早领悟饮茶真趣,很早就知道茶能清心,将茶象徵尘世中之纯洁。茶的爱好者,皆知茶从采摘、加工、贮运,乃至最后冲泡,必须注意洁净,稍有污染,则茶之芬芳尽弃。人们不仅以茶为饮,而且将茶当作工艺品,故茶重味之醇、形之美、色之翠(历史上  相似文献   

7.
夏敏 《福建茶叶》2016,(6):380-381
明代茶画受传统茶美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呈现出独特的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对明代画家文人创作思路的影响,解读了明代茶画所表现的虚静清雅之美的内涵,并对明代茶画虚静清雅审美情趣隐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究,认为明代茶画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是明代画家文人对高尚境界不懈追求和对自身修养孜孜以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刘维维 《福建茶叶》2016,(12):332-333
唐代是在茶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茶文化形成于此时,茶诗也从唐代开始出现。茶诗在唐代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极有特色。本文通过对唐代茶诗的诗体研究以及对茶诗的情感研究,来探索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茶百戏”是盛行于我国宋代的经典茶汤游戏,融茶艺与书法绘画于一体,既能饮茶保健,又可陶冶情操,雅俗共赏,情趣盎然。本文从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出发,通过对武夷山老年人的娱乐方式的问卷调查和焦点访谈,发现了老年人现有的娱乐方式的不足,从而别出心裁地试图搭建“茶百戏”通向老年人茶叶消费群体的桥梁,在论证将传统茶百戏引入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中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因此,本文对于传承和弘扬“茶百戏”文化遗产及创新老年人娱乐方式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茶与书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流传长久。自古以来,茶与书法备受中国文人重视。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将茶文化与书法艺术中的独特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茶文化思想融入到生活中去。茶文化讲究心境、思想,而书法讲慎独,讲风骨。两者在理念、心境上有妙通之处。基于此,论述了我国的书法与茶的关系,分析王羲之行书的特点,强调"得器"、"得法"、"得境"。最后,结合王羲之的行书特点,总结了茶与书法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茶,这颗永远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射着耀眼的光彩;书法,这门古老而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艺术,以她独有的丰姿婷立在世界的东方。几千年来,这两件祖国的瑰宝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无数奇异绚丽的光彩。书法艺术产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历经沧桑,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如今已是灿烂辉煌、美不胜收。中国的饮茶史和书法史一样,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她与书法一样由实用逐渐向艺术进化,各种名茶千姿百态,众若繁星。更令人惊讶的是,茶和书法在艺术的海洋里有着不解之缘,在历代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时可以发现以茶为内容的佳作。比较早的是古玺印文字,其中就有茶字的记载,在萃集甲骨刻辞,钟鼎款识及古玺、古匋、古币、古  相似文献   

12.
陈艺元 《福建茶叶》2010,32(5):60-61
<正>有人云:千古书迹中牵着茶事,历代茶事中连着书家。茶与书法结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以婀娜多姿的形态,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家对中华民族的生活有着悠久而深刻的影响。它们均携手与茶和书法一路走来,追求着淡泊宁静、和睦互敬、朴素自然……体现了儒家的中  相似文献   

13.
刘栋  张帆  董燕 《福建茶叶》2022,(3):107-109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在众多领域都有所涉猎,将中国书法艺术(法贴)引入到茶产品包装设计中能够更进一步凸显茶产品的价值.为此,文章在阐述书法艺术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书法和包装的关联以及中国书法设计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条件,并就书法艺术在茶产品包装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茶书画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唐寅是成绩斐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题诗画《事茗图》、《品茶图》等是广受称颂的茶艺术佳作。本文在考察唐寅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立足茶审美视角,对《事茗图》中淡泊隐逸的审美情趣进行赏析,发现这种茶审美趣味虽然沿袭自唐风宋韵,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明代文人独创的茶审美观:通过世外桃源般的品茶氛围的营造,似"高山流水"的事茶心志的表达,日常"市隐"生活中的茶事同样可以充满高雅的情趣。这种隐逸之趣是画家对自我和现世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值得当代茶美学建设者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宋广林 《福建茶叶》2016,(9):370-371
作为历经宋元之变的书画领域思想,以茶为主题的创作无疑在这里担起了维护书画艺术的历史责任,不但开启了元、明、清绘画之先河,而且其书法清丽,对后世文坛的影响亦为深远,其在中国书画之“茶”文化方面的创始之功是不容置疑的,本文具体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并详尽分析了其绘画、书法思想,以力图勾勒出其在我国书画领域丰富而独特的“茶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6.
熊英  张明利 《福建茶叶》2016,(1):226-227
明代茶画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明代画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影响着茶画的艺术内涵,因此明代茶画中展现出了和谐淡泊的意境之美。从茶画作品中可以体现出画家的思想心境,而从画家创作的茶画中,又呈现出一种淡雅风韵。从明代茶画中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的创作方向和无限情怀,更表现了他们对于人生态度和审美价值的认知与表达。  相似文献   

17.
茶修是建构于喝茶基础上的人性修炼.茶修离不开喝茶,喝茶是茶修的依托之本,茶修是喝茶的味性求真.工夫茶具有宜品宜修的特点,从人文哲学和精神情趣的层面看,三杯成品的潮式工夫茶,以自然、至简、生活化为特点的同时,以器具精致、程式完备、工夫精到、情趣浓厚而见长,礼敬天、地、人,追求人与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出了以冲...  相似文献   

18.
一、茶文化的概念茶为国饮,发于神农,闻于周鲁公,兴于唐,盛于未,明清时遍及中华,漫长的饮茶历史,不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形成了各种民间饮茶风习,品茶活动形成一种美和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客来散条,以茶会友,茶作为中毕民族的传统饮料,茶与文化一直结有不懈之缘,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菜的栽培和各类菜制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品饮艺术.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它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戏曲、工艺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唐宋两朝茶道不管是从技的层面还是道的层面,其美学内涵都有明显不同,从茶叶的制造、品茶的一系列流程的不同,到大批茶道高手兼书画家的出现;茶画、茶书法、茶专著的大量涌现;独特的茶百戏、斗茶等艺术形式与书画的结合和互相影响以及宋代茶诗几倍于唐代茶诗的盛况等等都在向我们提示:这些不同现象的呈现背后是宋代士人开始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将茶性之美与宋人的审美意趣、艺术化生活的主张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蔡襄作为北宋时代的诗人、书法家和茶人,他对茶的贡献极大,撰述了点茶著作《茶录》,为点茶法奠定了基础。此外,蔡襄的茶道和精神美学特征从涉茶诗歌和涉茶书法中也有所体现。本文解释了"茶事美学"的概念;论述了蔡襄《茶录》中呈现的茶事美学特色;浅论了蔡襄茶诗词的制茶之事和思人情怀,以及其书帖中严谨、磅礴和灵动等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