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三化螟乃是我国稻作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量较大,危害严重,在湖北省一年发生四代,尤以第三代为害最重。现谨就1972、1973两年有关三化螟卵寄生蜂的调查结果整理报告如次。  相似文献   

2.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等麦区流行发病,为害较严重.为此就2012年该病在平湖市的流行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稻泥苞虫,幼虫期俗称烟筒虫、截虫,是我国东北地区寒地稻作区水稻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呼兰县多发生于新开垦的水直播稻田.主要为害水稻幼苗,还为害稗草、茅草、碱草等杂草嫩芽.该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水稻幼芽、幼根和幼苗.水稻种子萌发时若被咬食就不能出苗,出苗后被咬食则造成浮苗,稻苗幼根被食严重的,叶片发黄甚至枯死.  相似文献   

4.
1 发生概况三化螟是安徽省水稻的主要害虫 ,50~ 70年代发生为害尤为突出。 70年代 ,沿江稻区为防治三化螟 ,曾出现“万家灯火”诱虫景象 ,当时全省年发生面积高达 1 47万hm2 次以上。 80年代初至 90年代初 ,发生逐渐衰落 ,发生面积逐年减小 ,为害程度逐年减轻 ,到 80年代末期 ,有些地方甚至见不到三化螟。 1 995年以来 ,三化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年发生面积已由最低年份 1 991年的 1 1 .5万hm2 次 ,上升到1 999年的 66.7万hm2 次。特别是三代三化螟近年已成为本省沿江稻区迟中稻、单季晚稻、早栽双晚穗期的主要害…  相似文献   

5.
二代粘虫对胡麻的为害及防治魏周全(甘肃定西地区植保植检站,743000)甘肃中部地区是二代粘虫的发生为害区,二代粘虫成虫一般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江淮流域一代发生区迁入,在小麦枯黄叶尖上产卵,6月中下旬孵化为幼虫,一般1~3龄期在小麦上度过,此时虫体很...  相似文献   

6.
宜兴位于江苏南部,东临太湖,地处苏、浙、皖3省交界。境内山水相依,地形复杂,有丘陵山区、平原圩区、沿湖渎区之分。全市农田面积约58万亩。夏熟作物主要为小麦、油菜、蔬菜等。多年来草害是直接影响各种作物产量和品质及经济效益的一大障碍。虽然在生产中通过化学除草的措施得  相似文献   

7.
红铃虫是我省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各地在测报方面积累了多年的观察资料,但由于以往没有全省统一的标准,以致这些资料无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此,我们在全国植保总站的指导下,用了两年的时间,分析了6个县站共76年次的资料。以一类田系统调查的百株卵量为主要依据,进行了红铃虫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的研究。提出了将我省红铃虫的发生为害分为丘陵早发区和平原洲地迟发区两大类型。并分类型制订出划分世代、发生期、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的统计标准。为实现红铃虫测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一、全省应划分为丘陵早发区和平原洲地迟发区无论从发生期或发生量来看,红铃虫  相似文献   

8.
水稻叶褐斑病于1990年5月初在梧州市苍梧县稻作区首次发生.病害从稻株的下部叶片开始,病叶变成绿褐色枯斑,有的如开水烫熟般的萎垂,导致全田褐枯,严重抑制稻株生长,造成为害.全县以新地镇堤甫村的古令、思现、武界等村小组的高产样板田为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各稻作区的气候特点、耕作栽培水平及各稻作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并结合今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对今后5—10年我国各主要稻作区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在今后五年内,我国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将逐年增加,病情严重度和产量损失呈波浪式上升,在低纬度、低海拔、高产栽培地区将是水稻病害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在今后5—10年后,其发生面积有所增加,病情严重度增加的速率渐趋缓慢,实际产量损失仍有增加的趋势,但其增加速率也将日趋减小。各稻作区由于气候条件,栽培水平等因素的差异,稻纹粘病发生流行趋势各有其特点,一般南方稻作区重于北方  相似文献   

10.
我县是江淮丘陵南部以双季稻为主的稻区,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Dow- son)是我县双季晚稻(下称双晚)上的主要病害。目前我们对双晚白叶枯病的预报主要是于天气状况的超前预报目前尚不过关,因而影响了双晚白叶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茭白成为圩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茭白胡麻斑病又名叶枯病,由于茭白大面积扩种,其流行为害日趋严重。据8月中旬大田调查,一般病叶率为80%~100%,病情指数高达50~70,常造成大面积叶片半枯死或枯死。胡麻...  相似文献   

12.
灵川县地处湘桂走廊腹地,位于东经25°04'至25”48'.自然环境为平原丘陵和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68.2米.年平均气温 18.6℃,最高温度38.5℃,最低-5.1℃.笔者1987年4月至1990年3月对该县的农田(主要稻作区)鼠类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导如下:1 调查方法1.1调查地点根据自然环境条件选择灵川镇(平原)兰田(山区)、潮田(丘陵)作为系统调查的代表样方区,其它乡、镇仅作一般普查.1.2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诱集稻象甲成虫的一种新办法黄东林戴志一杨益众(江苏省扬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扬州225009稻象甲(EchinocnemussquameusBilberg)是江淮稻区的重要害虫之一。随着免、少耕、旱直播、小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在局部地区为害程度急剧上升,严...  相似文献   

14.
红背安缘蝽Anoplocnemis phasiana Fabricius属缘蝽科巨缘蝽亚科Mictinae,是江西丘陵、山区常见害虫之一,常在林木、豆科作物上局部成灾。 一、分布及为害 红背安缘蝽属东洋区系昆虫,国内北限可抵辽宁南  相似文献   

15.
陕南稻赤斑黑沫蝉发生与为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r Fabricius),属同翅目,沫蝉科,别名雷火虫,泡泡虫。1986年汉中地区发现该虫为害水稻,现已成为陕南巴山浅山、丘陵地区水稻上的一种新害虫,对我省水稻生产构成新的威胁。一般受害田减产10-20%,重者可达30%以上。 为害情况 稻赤斑黑沫蝉主要为害水稻,其次为害玉米、黄豆及其它禾本科植物。 该虫在我省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部分浅山、丘陵稻区。1986年只在扬河区个别村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四个转变”加强“六个能力”全面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2(1)○研究报告○沿江圩区长期稻麦连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研1(5)冬闲田深水灌溉放养群鸭控制二化螟越冬基数及其为害研2(5)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年抗病品种的表现及应用刍议2(7)灰飞虱不同虫量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相关性研3(5)不同种群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性质研4(5)花生田新黑地珠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4(8)越北腹露蝗卵巢发育程度的分级研5(5)水稻灰飞虱转移穗部为害及其对产量损失的观5(7)美洲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的寄生蜂自然控害能力的调查6(5)温度对玉米纹枯…  相似文献   

17.
《广西植保》1995,(2):43-43
富川县推广稻瘿蚊综防技术成效显著富川位于桂东北,属桂北稻作区,双、单季稻混栽、双抢期间季节紧迫,无法实行清垌,稻瘿蚊成为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但发生、为害重,而且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已经遍及全县14个乡(镇),1987年以来,连年大发生,其中1992...  相似文献   

18.
凉山州粘虫大发生世代(二代)虫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凉山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和粘虫发生为害情况,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诱蛾观察和标记回收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大发生世代有本地和外地两种虫源。本地一些低山地区终年都有粘虫存生。海拔1400公尺以下偏东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粘虫越冬,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区的小春作物上有零星的一代粘虫发生。二代粘虫大发生时,低山的一代粘虫可垂直飞往高山繁殖为害,成为大发生时部分虫源;高山二代粘虫发生为害后,又垂直飞往低山繁殖为害,在州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互为虫源,辗转为害的小循环。二代成虫大发生时有两个蛾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情况很不一致。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粘虫大发生时蛾量的大小、时间的早迟,直接与我国东部地区江淮一带一代发生区粘虫的发生为害有密切关系。外来虫源主要来自江淮一带,这是决定大发生世代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成分。通过标记回收试验,使这两种虫源都得到了初步证实,从而为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国内主要在浙江、江西、湖南以南的籼稻区及江苏、安徽、湖北等沿江与淮河之间的单季籼稻区发生。因为我国稻作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方地区,杂交晚稻生长季节,高温多雨、多吹东南风,中温高湿的天气造成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有大面积发生,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平均减产达5%~25%。现将阳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和综防技术观察研究结果和  相似文献   

20.
直纹稻弄蝶的幼虫通称稻苞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70年代中期以前,在陕西稻区的丘陵和浅山区的部分稻田发生为害,发生面积约2万亩左右,目前,稻苞虫发生已增至40万亩左右。已由少量发生局部为害演变为大量发生普遍为害,成为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的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我们分析了历年资料,对其为害演变的主要原因作了一些研究,并对稻苞虫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实践,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