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宏 《云南农业》2014,(1):64-66
耕地是发展种植业的基地,粮、油、菜等农产品是关系民生的最主要生产资料。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中低产田地面积大、高产稳产田地建设数量有限、城市建设与农业用地、经济作物种植与粮食生产用地等矛盾和问题.通过土壤的改良和科技推广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供给,建设绿色生态普洱、妙曼普洱、和谐普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适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衡量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之后的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较土地整治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耕地利用等别和自然等别都有所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便农户生活,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奠定了基础。说明构建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耕地质量等别在土地整治前后的变化程度,有利于今后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为国土部门的常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现代农业建设对耕地保护的作用,发现现代农业建设一方面对耕地保护起促进作用,实现耕地的"开源"和"节流",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又对耕地保护起消极作用,引起耕地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破坏.因此,强化现代农业建设对于耕地保护的促进作用,弱化两者的矛盾是实现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加 强保护政策的实施效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相似文献   

5.
赵国成 《上海农业科技》2013,(6):105-105,89
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地的产出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全面提升建湖县耕地质量整体水平,提出了促进耕地地力建设和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浩 《吉林农业》2013,(4):10-10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是吉林省松原市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目的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核心是守住18亿亩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三亚市土地资源不足、养分贫乏,很大程度制约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土地资源匮乏情况下,加强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质量就显得极其重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素质和抗灾能力,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多角度了解重庆耕地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从时间、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形态、空间结构、空间功能等方面对重庆市耕地资源时空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市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不断下降;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耕地资源稀疏区、一般区、密集区的格局;耕地重心向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移动;耕地流失量由下降转为上升趋势;耕地增加量和耕地产出率均呈现上升态势。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耕地资源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论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以长沙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水平衡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发展程度;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占用大量的耕地.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和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提出了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以长沙县耕地利用为例,从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的矛盾、城镇化对耕地资源结构的影响、土地管理与土地资源开发,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从严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预警监测系统、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安徽农垦龙亢农场通过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垦地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等三种有效途径,实现了现有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基本农田产出率龙亢农场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场耕地现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渠硬化,灌排配套的现代标准化农田格局。一是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开展土地规模适度经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农场  相似文献   

11.
正安阳县是一个工业强县,也是个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713万平方米,总人口94.17万,其中乡村人口85.37万人。从目前的态势分析,人均耕地少、农民增收方式单一、土地规模经营不发达已成为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众多因素中的瓶颈问题,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农村土地合理规范有序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推动规模、效益农业发展,已成为目前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亟需破解的一个课题。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开展土地适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耕地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将长期存在,耕地保护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为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强化耕地保护意识;规范耕地平衡理论,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健全城镇化发展规划体系;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13.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Excel软件,在分析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对2020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规划,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提高土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因农户比较收益低,浙江耕地非粮化、复种指数下降与经营模式的粗放化现象比较突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浙江耕地保护重点应从数量保护转向集约利用。提高农民耕地集约利用激励的浙江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通过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如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建设与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等,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时空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的现状、时空变化与流转特征,揭示出该区域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少,空间差异性大,耕地占补不平衡,致使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减少去向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为主,增加来源以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为主。为此,提出了重在保护质量、保护其生态景观功能、加大后备资源开发、减少非农建设占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土地多年得不到深松,土壤耕作层显著变浅,犁底层逐年增厚,耕地日趋板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深耕作业,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冬前深翻对种植  相似文献   

17.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效率,实现有限土地资源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依据我国国情和江苏省情,积极引导土地集中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人类生存繁衍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不可再生的、不能取代的、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展,城乡住宅水平的提高,加上自然灾害的破坏,耕地大面积地逐年减少。为了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文分析了唐山市耕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及按目前耕地占用速度发展,人均耕地降到0.8亩这个生存警戒线的时间,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0年滁州市TM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生物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滁州市耕地承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减少16.4%,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远低于全球水平,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减少与人口数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2000—2010年滁州市耕地生态承载等级从富富有余转变为超载与平衡临界状态,琅琊区耕地生态承载等级由富富有余转化为过载,南谯区耕地生态超载等级变化较小。划定基本农田范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整体性和机械化水平,是缓解滁州市耕地生态超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锦伟  谢丽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71-19673
依据1998~2009年平顶山市耕地面积数据,采用灰色预测和耕地压力指数法,对2010~2020年平顶山市耕地资源数据进行灰色预测和可持续利用度评价。结果显示,2010~2020年耕地资源量保持平衡;平顶山市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位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下限附近;耕地压力较大,耕地资源保护不容乐观。为了实现平顶山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努力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做好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土地整理、复垦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