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芭蕉芋的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推进芭蕉芋(Canna edulis Ker)的生产和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芭蕉芋的种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芭蕉芋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及用途、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了综述,并针对芭蕉芋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贵州芭蕉芋生产现状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贵州芭蕉芋种质资源、栽培品种、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产量情况及加工利用现状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芭蕉芋按花色分有红花种和黄花种,种植模式有间(套)种植和芭蕉芋单独种植,产量以单独种植较高.并分析了贵州芭蕉芋生产和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贵州芭蕉芋生产及产业化发展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该试验充分利用芭蕉芋饲料资源,通过对锦城镇帕哈乡、汶水镇箐口乡等乡镇进行示范与研究,对芭蕉芋种植、品种的选择,芭蕉芋饲料调制,饲喂配方等作了详细的介绍。让广大养殖户切实掌握芭蕉芋糖化技术、芭蕉芋猪饲喂技术,带动广大农户发展芭蕉芋猪,打造畜牧特色品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让芭蕉芋糖化养猪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贾进 《中国畜禽种业》2013,(10):105-106
本文笔者根据当地条件从芭蕉芋利用现状及潜力着手,对芭蕉芋替代玉米养猪的经济效果与实际价值进行论证,对芭蕉芋替代玉米养猪,发展"节粮型"生猪生产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5.
对芭蕉芋(Cannas delis Ker)的植物学和农艺学主要性状进行描述,为其数据采集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实现芭蕉芋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促进芭蕉芋种质发展、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芭蕉芋在南通地区的种植和发展情况,了解芭蕉芋淀粉在日常生活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芭蕉芋的综合应用还有待开发,优良品种的选育及如何提高芭蕉芋的产量以及开发利用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据业内人士分析预测,我国以下6种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前景看好,值得开发利用。1.芭蕉芋(又称藕芋)。据试验,利用芭蕉芋喂猪,日增重达0.46千克。芋块可风干、粉碎提取赖氨酸作饲料添加剂,蕉茎叶可制成青贮绿色饲料。  相似文献   

8.
贵州芭蕉芋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芭蕉芋是一种集食物、能源及饲料于一体的多用途特色经济作物.贵州发展芭蕉芋产业可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升级,保障食物安全,缓解能源危机和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阐述了贵州芭蕉芋引种栽培历程,分析了贵州芭蕉芋生产发展、加工、研究现状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的比较,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芭蕉芋比玉米混种芭蕉芋增加纯收入6150元/hm2。  相似文献   

10.
芭蕉芋淀粉糖化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芭蕉芋资源,本项目以单子叶块根植物.芭蕉芋为原料,对其进行了淀粉的提取与糖化发酵试验,从中获取的最佳液化条件为:pH值6.5,温度80℃,时间35min,α-淀粉酶用量6000U,芋浆浓度45%;糖化条件为:温度60~65℃,糖化粗酶用量40U,糖化时间35~40h。试验表明,由于芭蕉芋浆液的粘度较大、沉淀时间长,较之薯类及豆类难,因此芭蕉芋淀粉的提取,需要经多次清洗、沉淀才可获得纯度较高的淀粉,最好采用离心沉淀法使浆渣分离和浆液分离。  相似文献   

11.
黔西南州芭蕉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黔西南州芭蕉芋产量32~40t/hm2、淀粉含量25%~28%、宿地保(留)种方式粗放等现状,通过调研、试验及生产后归纳,从选用优质良种、平衡与科学施肥、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一套适宜黔西南州的芭蕉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使芭蕉芋产量达40~50t/hm2、淀粉含量达26%~30%。  相似文献   

12.
贵州芭蕉芋产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芭蕉芋种植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对贵州芭蕉芋产区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芭蕉芋产区土壤以黄壤为主,紫色土、稻田土和石灰土占有一定比例;土壤pH值在5.05~6.92;全氮和有效氮含量较丰富,有机质含量中等,中度缺磷,极度缺钾,但磷钾含量变异较大.芭蕉芋是块茎作物,根据其需肥规律,在贵州芭蕉芋主产区,芭蕉芋施肥应控氮增磷补钾,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芭蕉芋杂交育种的可能性,采用TTC染色法和联苯胺一过氧化氢法对贵州种植的3个品种(材料)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芭蕉芋花粉活力普遍低于其他作物,在离体条件下,36h后,基本没有活力,寿命较短,影响了芭蕉芋种子结实率;柱头可授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当日19:00到次日10:30均呈上升趋势,随后开始下降,次日4:30~10:30是柱头可授性最强的时间,只要选择合适的时期辅以人工授粉,则可达到提高芭蕉芋授粉受精目的,从而进行新品种选育及改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旱藕品种,对3个旱藕(Canna edulis Ker)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对其抗病性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旱藕从7月中下旬开始逐渐开花;从抗病性方面看,南藕一号旱藕的抗病性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品种;从品种间的平均产量看,南藕一号的产量最高,达到4501.78kg/667m2,比当地马山常规种植品种增产76.05%,比百色凌云常规品种增产62.72%;南藕一号旱藕新品种可增产增收,适合在广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芭蕉芋与玉米的合理套作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方法]紫叶红花芭蕉芋200cm×60cm×50cm、230cm×60cm×50cm、250cm×60cm×50cm双行双株沟植,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紫糯1号玉米,以170cm×60cm双行穴植芭蕉芋、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玉米为对照,研究不同套作模式对芭蕉芋萌芽率、分蘖数及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3种套作模式芭蕉芋的萌芽率分别为61.0%、61.0%、65.9%,均高于对照(58.9%);收获期分蘖数分别为11.6、12.5和10.3个,分别比对照增加38.1%、48.8%、22.6%。230cm×60cm×50cm套作模式下,芭蕉芋产量为66405kg/hm2,鲜糯玉米产量为9435kg/hm2,纯收益为31650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41.8%、50.8%和87.7%。[结论]230cm×60cm×50cm为芭蕉芋套作玉米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芭蕉芋块茎生长发育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了芭蕉芋肥效试验对淀粉积累及产量影响研究,分别在P、K相同、N、K相同、N、P相同的情况下对N、P、K的4个不同水平处理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分蘖数在7、8、9、10月是芭蕉芋生长最快的季节,10月后,株高生长缓慢,植株分蘖数基本停止,茎径在10~12月增长较快;干片淀粉率、干物率还是鲜芋淀粉含量积累,9~12月是芭蕉芋块茎淀粉积累较快的时期,到2013年3月测产时,无论干片淀粉率、干物率还是鲜芋淀粉含量都有所下降;在N、P、K肥料3要素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N 300 kg/hm2、P(P2O5)180 kg/hm2、K(K2O)240 kg/hm2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研分析广西旱藕产业生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促进广西旱藕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数据收集统计和实地调研,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旱藕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加工产品、销售市场、企业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阐述当前广西旱藕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近年来,广西旱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区种植面积超1万ha,主栽品种为南藕一号和桂兴芋3号,主要种植区域为河池市、百色市、南宁市和崇左市等地;广西旱藕加工以淀粉和粉丝为主,销售方式主要为零售和电商销售;旱藕鲜薯平均产量45~75 t/ha,销售价格600.0~1000.0元/t,每公顷效益在3万元左右;旱藕生产模式大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前景可观。广西旱藕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存在品种单一老化、优良品种匮乏,栽培技术落后、农民积极性不高,科技投入不足、科研与产业对接滞后,产业链不健全、综合利用率低,加工企业小型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广西旱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应加强政策引导,发展区域优势产区,打造品牌效应;加强旱藕种质资源收集利用,推进旱藕新品种选育;推广旱藕集约化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强化产学研科技攻关,完善旱藕产业链;整合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以推动广西旱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