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尾松干燥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百度试验法,在(100±2)℃恒温干燥条件下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试件进行干燥试验,根据干燥过程中马尾松试件的初期开裂、内裂、截面收缩等干燥缺陷制定出马尾松木材的干燥基准。结果表明,马尾松试件的初期开裂等级为1等,内裂等级为1等,截面变形为2等,干燥速度等级为1等,综合特性等级为2等。马尾松的干燥初期温度为70℃,干燥初期干湿球温度差为4~7℃,干燥终期温度为90℃。厚度为25 mm的马尾松板材在强制循环干燥窑内干燥至含水率10%所需的时间为6.75(5)d(括号内为硬基准条件下的干燥时间)。马尾松木材的平均纵向收缩率为0.48%,平均径向收缩率为4.35%,平均弦向收缩率为5.97%。马尾松试件主要缺陷是截面变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硬基准,干燥中、后期适时进行喷蒸处理。 相似文献
2.
磷肥对马尾松苗木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苗木为研究对象,对移栽后苗木进行施肥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法,设置磷肥3个施肥量的施肥处理,同时设置对照.在施肥后各月测定苗木地径、苗高及根系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苗木地上苗高、地径生长与外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细根变化前期不明显,9月后细根生长增加.施磷肥处理下苗木苗高、细根高于对照;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苗木的苗高、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生物量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在8~12月表现较为明显.随着磷肥用量增加生物量逐渐增加,细根形态则在2月下降,且P2细根形态最好. 相似文献
3.
选用4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种质繁育的家系组培苗,在广西马尾松Ⅲ类产区开展不同地点造林对比试验,对4年生林分树高和胸径等生长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立地条件差异对各马尾松家系组培苗生长性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参试马尾松家系组培苗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达到4.8 cm和3.74 m,与湿地松实生苗相比无明显差异;生长表现突出的家系B、家系C组培苗试验林,其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为4.8、6.4 cm和3.91、4.39 m,分别比对照湿地松提高了26.3%、68.4%和7.4%、20.6%,其中,家系C胸径和树高生长达到广西马尾松Ⅱ类产区速生丰产标准。在本试验立地条件下使用马尾松组培苗造林获得了不低于湿地松实生苗的早期生长效果,研究结果对促进区域造林树种结构调整,保障人工林质量和效益精准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5.
毛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永恩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594-598
通过设置l800m^2临时标准地对毛竹-马尾松-杉木群落优势种特征、结构特征及物种结构多样性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有维管植物53种,隶属于32科和42属。群落结构分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次清晰;乔木层以毛竹占绝对优势,其优种有马尾松、杉木、甜槠和青冈等,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度较其它两个层次的低。 相似文献
6.
重庆璧山县铁围寨马尾松人工造林生态恢复中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角度对重庆市璧山县铁围寨马尾松人工造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造林并未形成马尾松纯林,而是马尾松与乡土阔叶树种构成的多种类型针阔混交林;种类繁多的乡土物种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2.305~3.145,生态优势度为0.063~0.151,均匀度为0.600~0.749;建群种马尾松种群的天然更新不良.有逐渐被本地阔叶树种取代的趋势。说明在亚热带地区马尾松不应作为唯一的造林树种,人工造林时要注重树种选择.乡土树种应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以贵州4种典型马尾松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马尾松群落植被种类差异显著,其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植物种类最多,为23种,马尾松硬阔混交林最少,仅11种。对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整体表现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天然次生纯林>人工纯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2)不同群落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纯林, pH值则相反,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全钾含量与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马尾松群落土壤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脲酶、β ̄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且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或全磷呈显著相关,这3种酶可作为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和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11.
间伐强度对溧水无想寺森林公园马尾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伐是将成龄人工纯林改造为风景林的抚育手段之一.2007~2008年对南京溧水县无想寺森林公园马尾松林样地进行了弱度、中度、重度强度间伐试验前后的群落学调查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的马尾松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明显大于间伐前,且与间伐强度呈正比关系;群落结构尚无明显改变,植物种数增多,群落开始向针阔混交林演替.该研究为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风景林提供了一定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桂林漓江流域马尾松林演替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立木高度结构代替种群年龄结构,结合乔木层每层的重要值,分析马尾松林在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主要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先锋阶段种群有马尾松、毛竹、枫香、木姜子等,中期阶段种群有闽粤栲、罗浮柿、黄杞、荷木、乌饭树、野漆等,后期阶段种群有元江栲、大新木姜、栲树、甜槠等,对这些种群划分的结果与其在演替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分析结果相一致;马尾松林是处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在群落演替的进程中,其在群落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栲树等后期阶段的种群则逐渐取代先锋阶段种群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陕南南郑巴山松分类学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兴山巴山松作为对照,对陕西南郑巴山松及相邻分布的油松和马尾松的6个产地针叶、球果和种子12个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核酸含量7个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借助于多变量分析技术,研究了陕西南郑巴山松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南郑巴山松与对照巴山松差异较小,明显不同于油松和马尾松,将其作为油松或油松的一个变种是不合适的,应将其视为巴山松为宜。 相似文献
14.
南京仙林地区次生林马尾松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春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2,(2):156-160
【目的】更好地了解城市边缘马尾松种群的结构与现状。【方法】在样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生命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量化指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方法,对南京仙林地区马尾松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径级结构为纺锤形,幼树幼苗少,中间径级立木成维持种群发展的核心部分。生命表数据表明死亡率(qx)在Ⅵ径级前基本为负值,说明大量的幼树幼苗在前期死亡;目前,该马尾松种群的Deevey存活曲线为Ⅲ型,说明在生活史的各个时期,种群的存活率相差很大。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种群结构动态指数在有干扰和无干扰情况下分别为0.264和0.300,偏离0的程度低。【结论】虽然目前依靠中等径级立木维持稳定的种群结构,但结合时间序列预测数据考虑,该种群为衰退种群。马尾松作为亚热带次生林的过渡种群,其种群的衰退与被其他物种替代,为正常现象;但地处城市边缘人为强烈干扰的存在,使得这一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15.
赤水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准确可靠地掌握赤水河中段清香木群落生物多样性信息。对赤水河流域中段沿着海拔(445~933m)高度选择典型清香木天然分布区设置7块20m×20m样地,采用相邻格子法调查,进行物种优势地位、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分析。结果表明:1)灌木层中主要优势群落为清香木群落,其次是华西小石积群落,物种丰富度较小,即调查到共有56个物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2个,草本层仅有14个;2)灌木层中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3)灌木层中Sirnpson指数平均为0.827 0,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2.054 8,均匀度平均为0.793 9、0.899 7,说明多样性指数偏低。 相似文献
16.
随着木材价值和利用程度的提高,重量估测日显重要。本文利用淳安县新安江开发公司16个林场随机取得的56株样木,建立马尾松树干鲜重估测模型。经14个备选模型比较和筛选,得到W=1.0406D~(1.2953)H~(0.4513)为最优估测模型。模型W=20.7739 0.3841D~2能用于中小径阶的马尾松重量估测。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间伐材立木充脂研究(Ⅱ)──百草枯充脂扩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再次表明百草枯是马尾松间伐材立木充脂的良好药剂.用1%~4%的百草枯水溶液对马尾松间伐材立木进行充脂处理,15个月后充脂长度为1~2.8m,单割沟处理的与双割沟处理的2m长木段的苯-醇抽出物平均含量分别为6.5%~8.2%和10.9%~12.1%,比对照树分别增加93%~142%和224%~258%。木段平均苯-醇抽出物含量的净增值,双割沟的比单割沟的净增1倍左右,近似为两个单割沟的加和。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选自优良种源的育种亲本在遗传改良中的表现,以马尾松1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子代家系生长量、亲本育种值、实际改良增益及选择2代优树等,评价广西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优良种源在马尾松传统改良中的表现与价值。结果表明,19年生马尾松一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家系平均树高为15.99 m,平均胸径为19.66 cm,平均单株材积为0.246 0 m~3,比本地商品种和湿地松对照分别提高了65.10%和35.16%。与优良种源对照相比,获得了8.30%的树高实际改良增益、12.70%的胸径实际改良增益、33.33%的材积实际改良增益。来自不同种源的亲本在子代测定中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育种值方面,选自桐棉、古蓬、云开大山3个种源的亲本分别为0.001 2、-0.000 8、0.001 1。子代树高生长量以古蓬种源亲本最高,平均为16.11 m,胸径生长量以桐棉种源亲本最大,平均为19.86 cm。16株2代优树中,母本来自桐棉、古蓬、云开大山种源的分别有2、10、4株。母本来自云开大山种源的家系,生长表现非常突出的单株比例更高。结果还表明,亲本来自桐棉种源的家系相对桐棉种源混系对照在树高上获得了较高的实际改良增益;而来自古蓬种源的家系相对古蓬种源混系对照在胸径上获得了较大的实际改良增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