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过去一直被视为定居性害虫。1965年以前,我国各地仅局部偶发为害,系统研究不多。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改制、品种更换、密植高肥、广用农药等生产条件的改变,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了有利于这一害虫发展的深刻变化,发生区域扩大,为害程度加重,大发生频次增加,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稻区的普遍性、常发性大害虫。1968至1973年有16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开展了发生规律和单项防治技术的专题研究。1974—1977年,从越冬区域的局限性,广大区域蛾源同期突增,以及异地标放回收试验等方面提供依据,证实了稻纵卷叶螟存在远距离迁飞为害的特性,提出了迁飞假想途径,同时开展了综合防治研究。1978—1980年,这一迁飞研究被列为全国重点项目,通过三年全国性协作,初步解决了它在我国东半部的往返迁飞途径,并通过联合测报网,试行了迁飞异地测报。现将几年来取得的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长沙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稻纵卷叶螟原为局部偶发性次要害虫,六十年代数量上升,63、67、69年均严重发生为害,如1967年6月15日调查,我院教学实习农场早稻每亩有卵6万粒以上,6月30日调查,各类早稻平均卷叶率25%,重的达43%。七十年代更是连年大发生,(只有71、74、78年发生中等或偏轻)。特别是1976年第一代发生量就很大,如5月18日长沙第一代蛾量最高峰日,早稻每亩有蛾即达230—380头之多,许多地方历年对第一代不  相似文献   

4.
5.
综述了十多年来山区稻纵地螟垂直迁飞研究和实践验证结果,以五个方面的依据进一步证实了山区稻纵卷叶螟“7月上山,8月下山”的垂直迁飞现象,并介绍了中小尺度的垂直异层测报的原理和联合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迁飞的生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各发生区域内都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殖停滞现象,而这种生殖停滞的时期也正在与各区域内季节性迁出的时间相吻合。本文是在人工模拟条件下,探索引起这种季节性生殖停滞或迁飞的生态信息,以期达到予测迁飞的目的。 在1980年进行了温度、光照周期、食料条件三个因素的8个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 1、无论在什么处理下,食料对生殖仃滞或迁飞均无显著影响。虽然从卵巢发育的平均速度来比较,取食抽穗期水稻的个体卵巢发育稍慢于取食分蘖期食料的。 2、各处理下的分析表明,短光照和升温是诱发生殖仃滞或迁飞的主导生态因子,二者并有相互制约的效应。 对照自然情况,夏季长光照条件下,高温是诱发迁出的主导因素,而在秋季降温条件下,短光照是诱发迁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桂林地区水稻稻纵卷叶螟迁飞情况与气象条件的对比分析,对影响桂林地区稻纵卷叶螟迁入迁出的气象因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天气形势决定了大气的环流,850 hPa气流足决定稻纵卷叶螟迁飞方向和速度的主导气流,华南地区一致的偏西南气流是稻纵卷叶螟北迁的主要载体:温度和水稻生长期是决定稻纵卷叶螟起飞的主要因子,降水和下沉气流决定了害虫的降落地点,适宜稻纵卷叶螟迁入桂林的地面温度为19~28℃,空气湿度为70%以上,稻纵卷叶螟降落高峰期当天和前1 d有降水的概率为85.8%.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在亚洲、大洋洲、东非等国,在我国除新疆外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耕作改制,品种更新和推行高肥密植等措施,此虫已成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我们自1972年以来开展了对此虫的生活史、习性、越冬、大发生的生态因子、迁飞规律和迁飞机制等研究,本文主要综述我们对此虫在我国东半部的越冬及迁飞规律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标记蛾迁飞轨迹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一维TKE模式,以国家气象局的常规气象资料为基础,以E-ε闭合求其数值解,模拟出边界层内任意迁飞高度上的风温要素值,再将昆虫迁飞行为参数化,据此模拟了稻纵卷叶螟标记蛾的迁飞轨迹。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为害水稻的有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和显纹纵卷叶螟(Susumia exigua Butler)。前者遍布全川稻区,后者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平原、丘陵、河谷地区。 稻纵卷叶螟各虫态在四川盆地均不能越冬。每年初次虫源均由南方稻区随气流迁飞而来,常年4—8月有5次明显的迁飞过程。4—7月主要随“川东低涡”气流和东南气流从东南向西北扩迁,8月份则由东风气流从东向西(或西南)扩迁。发生期和发生量均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和减少的趋势。 根据迁飞和发生特点,本研究将四川盆地划分为三个区域:盆地东南边缘五代区;盆地东南部四—五代区(本区又划分为盆东长江沿岸中稻受害亚区、盆南长江沿岸晚稻受害亚区和盆东北轻发亚区)和盆地西北部——三代区。 研究认为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测报和防治的重点应放在重发区(一区和二区的1、2亚区)的主害代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一次雷达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为其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对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空中飞行参数进行研究,并运用HYSPLIT平台对监测到的迁出种群进行迁飞轨迹分析。【结果】在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在日落后起飞,20:00左右达到起飞高峰,起飞可持续1 h左右;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度主要在1 000 m以下,具有聚集成层现象,可形成2-3层,100-300、400-500 m成层密度较大。成层现象与局部风速极值有关,与风向关系不大,但最大密度并不总是出现在最大风速处。轨迹分析显示,此次从兴安迁出的稻纵卷叶螟蛾经过3次再迁飞,可到达广西河池地区继续繁殖危害,而到达贵州遵义、黔南地区的虫群由于缺乏食物来源无法生存。【结论】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与华东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46种稻纵卷叶螟天敌在湖南省的地理分布,找出优势种天敌控制稻纵卷叶螟种群消长的动态。卵期以稻螟赤眼蜂(自然寄生率:长沙10-81%;石门82.2%)、拟澳洲赤眼蜂(自然寄生率:长沙5-21%;安仁22.7%)为优势种。幼虫期天敌优势种有纵卷叶螟绒茧蜂(自然寄生率:长沙8-48%;嘉禾3-74%;零陵10-30%)、拟螟蛉线茧蜂(麻阳自然寄生率1-14%)、螟蛉绒茧蜂(长沙自然寄生率5%)、赤带扁股小螟(自然寄生率:长沙37.5%;安仁26.4%)、螟蛉瘤姬蜂(长沙自然寄生率5-35%)、稻苞虫赛寄蝇(长沙自然寄生率10-40%)。蛹期天敌优势种有螟蛉瘤姬蜂(长沙自然寄生率16%)、纵卷叶螟黄脸姬蜂(长沙自然寄生率5%,吉首15%)、日本黑瘤姬蜂、广大腿小蜂(长沙自然寄生率50%)、次生大腿小蜂(长沙自然寄生率8.9%)、无脊大腿小蜂、螟黄抱缘姬蜂、双斑截腹寄蝇(石门自然寄生率80%)和稻苞虫鞘寄蝇(长沙自然寄生率5-33%)。紫云英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紫云英开花期又是多种天敌的蜜源田,据1981-1982年在长沙、宜章、郴州等地调查,紫云英田中的天敌,共计30种(包括天敌昆虫29种,蜜蜂1种)。因此,要注意保护紫云英田中的天敌。  相似文献   

13.
交配对稻纵卷叶螟飞行能力及再迁飞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飞行磨装置测定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在3日龄起飞情况下,稻纵卷叶螟可有4~5次再迁飞,交配后每一次再迁飞的个体比例略低于未交配的稻纵卷叶螟。但交配过后的稻纵卷叶螟再迁飞能力依然很强,到第2次再迁飞时,仍有40%~50%可以进行再迁飞,并且在再迁飞过程中雌蛾卵巢发育、交配与再迁飞是同步进行的。4、5日龄稻纵卷叶螟交配后的飞行能力和再迁飞次数与未交配的差异不显著,但交配可加快雌蛾卵巢发育。取食不同食料的3日龄雌蛾交配后其再迁飞能力与未交配的差异不显著。由此认为:稻纵卷叶螟虽第1次起飞是在其幼嫩后期,但在以后的多次再迁飞过程中并不存在卵子发生与飞行共轭。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各国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国外在抗性鉴定、抗性育种方面研究得深入扎实,国内在迁飞、测报、生物防治方面成绩突出。早期研究多偏重于生物学特性及地方发生规律,近期研究多集中于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国内外研究均认为氮肥水平对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上升和危害加重有直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以第四、五代幼虫和蛹在稻桩、再生稻以及沟边、塘边和田边等地的游草上入冬。幼虫抗寒力弱,在10℃以下到1月中下旬全部死亡,蛹亦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16.
关于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问题国内外研究较多,但研究结果极不一致,在同一类型水稻上的防治指标相差10倍左右。笔者1982~1985年采取在池子笼罩、田间笼罩内以接不同密度纵卷叶螟幼虫和剪叶模拟等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水稻进行了经济阈值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点大面积示范推广。 材料和方法 1.池栽水稻不同生育期接虫 调整盐粳2号播栽期,使其在二代稻纵卷叶螟二三龄幼虫期具有孕穗、圆秆拔节和蘖三个生育期。孕穗期处理1985年4月25  相似文献   

17.
《湖南农业》2011,(10):18-18
稻纵卷叶螟主要是幼虫为害水稻叶片,在叶鞘内或叶面上咬食叶肉并吐丝结苞为害水稻,活动范围主要是心叶、叶鞘或者卷苞内,一般药剂不易直接接触虫体。因此,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时,需要选择强内吸兼强胃毒、或者强渗透兼强胃毒的药剂。  相似文献   

18.
1.为害症状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管理专家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农家致富》2008,(9):37
回复以前稻纵卷叶螟好治,主要是有兼具触杀、胃毒作用的高活性内吸性王牌药甲胺磷.当时该药对稻纵卷叶螟的低龄虫和高龄虫均有良好效果,对用药适期要求不严.见到卷叶再打药也不迟。另外.杀虫双、杀虫单等治螟药对稻纵卷叶螟也有良好防效.治螟虫时也能兼治稻纵卷叶螟。菊酯类农药也常用来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