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冬枣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冬枣主产区枣果生理病害缩果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枣果一旦感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  相似文献   

2.
着重介绍了枣树常见的6种病害如枣锈病、枣缩果病、枣裂果病、枣果黄斑病、枣果软腐病、枣炭疽病等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以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大发生时,对枣果的品质和产量均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枣缩果病的发生时期、症状、原因,提出防治枣缩果病的方法,以为临猗县枣缩果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1红枣病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1.1枣缩果病红枣最为常见的病害就是枣缩果病,红枣发生枣缩果病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病症特征,红枣果实会出现淡黄色水浸状斑点。在后期,会直接导致果实腐烂,这时果实一般先表现为脱水,然后逐渐出现褶皱并缩小,等到此时再进行治理,红枣基本失去商品价值。针对枣缩果病,应当在发病前期及时喷洒氧化乐果等农药进行防治,种植者要注意喷洒比例,避免喷洒过多农药破坏红枣树,  相似文献   

6.
[目的]枣缩果病是枣树果实期的重要病害之一,明确枣缩果病分布现状及潜在分布区.[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及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方法,对枣缩果病在新疆的地理分布和潜在分布区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枣缩果病在新疆南疆四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新疆地理范围内位于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坡的南疆四地州及哈密地区绿州范围,以及伊犁部分地区均为枣缩果病适生区.[结论]新疆南疆四地州为枣缩果病的主要分布区和适生区;新疆枣树种植地区均存在枣缩果病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7.
枣缩果病及其防治技术陈谟林,马元忠田光合(新郑市枣树研究所,新郑451160)(河南省森防站)周可义,路拴法刘庆安,闫伟杰李东学,杨书信(郑州市农林牧业局)(新郑市气象局)(新郑市农业局)枣缩果病是枣果上的一种老大难病害,在我国分布较广,南起浙江义马...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对枣缩果病的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对新疆吐鲁番地区枣缩果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调查研究。应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指数、Iwao 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果的空间分布型。试验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果在田间的分布趋于聚集分布。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2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1.962/D2(1.2386/m+0.02369),可为枣缩果病的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哈密地区红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年生骏枣、哈密大枣为试材,应用真菌杀菌剂、细菌杀菌剂和硼肥进行防治枣缩果病的试验。结果表明,枣缩果病是由真菌与细菌共同引起,缺硼会加重枣缩果病的发生。在枣树花期喷施硼肥溶液,从生理落果期开始喷用真菌性杀菌剂加细菌性杀菌剂是目前防治枣缩果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枣缩果病初侵染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4~1995年于河北、河南两省地采集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经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枣缩果病的4种病原物[1]在树体的各个部位皆可以越冬;分离菌中仍以盾壳霉菌(Coniothyriumsp.)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tenuis)为主,不同病原在树体上的分布也不同,枣吊、枣叶上以A.tenuis为主,其它部位以C.sp.为主。1995年7月用越冬3种真菌分离菌在唐县羊角村作大田接种,接种枣果表现典型的枣缩果病症状,采接种后5d的病果再分离,分离菌与原接种菌一致,证明枣树皮、枣枝、枣头等是枣缩果病菌的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1.
<正>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褐腐病、枣萎蔫果病等,在全国各大枣区均有发生,是枣树果实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北方枣区该病有日趋严重之势,2007年在河北省行唐县口头镇鲁家庄等村的枣区,枣缩果病大发生,使枣农受到了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枣果霉烂病是枣果产后的重要病害,曲霉菌是枣果霉烂最重要的致病菌.目前,国内外对引起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报道甚少.明确新疆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种群,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和危害.[方法]通过广泛采样、组织分离和回接证病对大量病样进行系统分离;对几种致病曲霉菌进行形态鉴定、分子验证及致病性比较.[结果l曲霉属真菌为枣果霉烂病的最主要病原;分离得到的大多数曲霉属的单孢分离菌株对枣果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致病的214个曲霉属单孢菌株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黑曲霉、黄曲霉、赤曲霉、赭曲霉和聚多曲霉;其中黑曲霉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结论]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曲霉有5种,其中黑曲霉为优势致病种.  相似文献   

13.
枣保1号对壶瓶枣3种主要病害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11-1314
为了研究枣保1号在防控壶瓶枣黑顶病的同时对缩果病和裂果的综合防效,于2014年7—9月,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小白乡红枣基地选取试验枣园,喷施了4次浓度为0.75%的防控剂——枣保1号,在枣果近成熟期调查枣黑顶病、缩果病、裂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喷施枣保1号在极显著降低壶瓶枣黑顶病的同时,也可以极显著地降低缩果病和裂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3种病害的平均防效分别达74.49%±1.16%,76.40%±11.48%和67.07%±7.95%。说明枣保1号在防控枣黑顶病的同时对缩果病、裂果也有很好的防效,为枣保1号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枣裂果和黑斑病、炭疽病、缩果病等病害一直是制约枣产业发展的难题,尤其是秋季遇雨裂果.经常使果农损失惨重。近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发的枣多果套袋防裂防病集成技术.可以有效预防枣裂果。该集成技术以枣“多果套袋”为核心.以高光效树形、化学疏花和枣果串状结果为主要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去年通过对威县枣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第什营乡南郭庄村枣树病害调查,发现枣树烂果病比较严重,尤其是采收前后发病率居高不下,极大地影响了枣农的经济收益和生产信心。经调查发现造成枣烂果病的罪魁祸首是枣轮纹烂果病和枣软腐病,为了有效防治此病,在对发病因素进行多方调研的基础上,请教枣树专家,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经试验效果显著。1症状1.1轮纹烂果病。枣烂果病发生在枣果近成熟期和采收后,每到8月份以后就开始发病、落果,未到成熟  相似文献   

16.
冬枣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枣常发生的病害有:斑点落叶病、于腐病、缩果病、枣锈病、炭疽病、细菌性疮痂病等,虫害有:枣尺蠖、枣芽象甲、枣瘿蚊,绿盲蝽、枣黏虫、枣龟蜡蚧、黄斑蝽、黄刺蛾、红蜘蛛、桃小食心虫、蚜虫、棉铃虫等。无公害控制冬枣病虫害的主要措施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沧州枣的主要品种金丝小枣、冬枣、梨枣果实病害危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主要病害为浆烂果病、黑疔病、褐皮病3种病害,病原菌包括梭壳孢菌、胶孢炭疽菌、细极链格孢和链格孢。5月中旬侵染枝条和叶片,5月下旬侵染枣花,7月上旬侵染枣果;冬枣主要病害为黑斑病、软腐病、溃疡病、苦痘病和缩果病5种病害,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和梭壳孢菌。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侵染枣花,7月侵染枣果;梨枣主要病害为铁皮病和缩果病,病原菌为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橄榄色盾壳霉,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开始侵染枣花,7月中旬侵染枣果。  相似文献   

18.
<正>枣褐斑病,又名枣黑腐病或浆烂果病,是我国北方枣区重要病害,河南、河北、山西、北京、陕西等地均有发生。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枣果,引起果实腐烂和提早脱落,一般在每年8—9月份枣果膨大发白、近着色时大量发病。前期受害的枣果,先在肩部出现浅黄色不规则变色斑,边缘较清晰,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病部稍凹陷或皱褶,颜色也随之变成红褐色,最后整个病果呈黑褐色,失去光泽。病部果肉为浅土黄色斑块,严重时大片果肉甚至全部果肉变为褐色,最后呈灰黑色至黑色。染病组织松软,呈海绵状坏死,味苦。9月份,受害果果面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果肉软腐,严重时全果软腐,枣果出现症状2~3天后提早脱落。当年病果落地后,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19.
正沾化冬枣后期烂果性病害是沾化冬枣在采前、采后及贮藏期间常发生的主要病害,是由众多的病害引起的;其中主要是轮纹烂果病、冬枣软腐病、冬枣缩果病、冬枣浆果病等。1发生时间与基本症状1.1轮纹烂果病:轮纹烂果病感病初期,枣果面以表皮为主出现浅褐色小病斑,之后扩大为红棕色大病斑,病斑成规则型轮纹状,病部果肉组织浆烂,如果果园发病率过高,则会在清晨发出酒香,最后脱落。冬枣轮纹烂果病是沾化冬枣后期主要烂果性病害  相似文献   

20.
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对湖南衡阳地区4个冬枣生产基地进行病害调查,采集发病率较高的病害样品进行病原鉴定。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地区冬枣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炭疽病、枣疯病、缩果病、白绢病、枣果褐斑病,其中,缩果病、枣果褐斑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9.2%和20.8%,其他病害发病率低于5%。缩果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一般从果实腰部开始出现皱纹,病部变红皱缩,后期扩展到果柄至整果;枣果褐斑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果面有褐色斑点,圆形,后期病斑中央渐灰白色,不影响果肉品质。鉴定冬枣缩果病、枣果褐斑病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