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4种不同种植密度棉株生长发育动态进行田间系统观测 ,并做回归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棉株出苗 18~83d ,叶龄随生育天数增加而增长 ,株高、倒四叶宽、果枝叶和果枝数、现蕾和开花结铃数随叶龄的增加而增长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密度在 14 .2万~ 2 3.1万株·hm-2 的范围内 ,籽棉产量随密度、总铃数增加而提高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对早熟棉花品种单产皮棉 2 2 5 0kg·hm-2 以上、密度 2 2 .5万~ 2 4 .0万株·hm-2 棉田 ,提出以叶龄为核心的动态生育指标 相似文献
3.
4.
5.
作物高产问题的研究,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分析产量形成过程,并协调各过程,使之实现高产。为解决各过程的协调问题,本文提出了“作物最佳生长发育路线”的概念及生长发有路线“好坏”的评价标准。据此,提出研究作物产量形成的动态协调的思路和步骤;并以小麦开花后的分析为例,建立了动态协调的逻辑分析框架,给出小麦生长后期“最佳生育路线”的具体设计分析过程。同样,利用分析框架也可处理育种目标的制定和亲本的选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8年临汾市各县(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冬小麦单产资料,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下,将各因子进行插值后,再提取耕地区域的要素信息,在SPSS 11.5统计软件中以旬为单位建立了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并利用2008年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所建立的动态估产模型精度较高,其估产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33%~5.87%之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从模型估产的相对误差动态变化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即越临近小麦成熟期,估产误差越小,说明气象因素的累计作用对冬小麦估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晋麦47为对照,选用HM 385、西农6082、旱丰115、普冰476和西农418等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为材料,通过测定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体积分数(Ci)、蒸腾速率(Tr)和SPAD值等植物生理指标,比较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旱地条件下Pn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M 385在3个生育时期的旗叶平均Pn、Gs、Ci、Tr、SPAD值均最高,分别较对照高8.7%、21.8%、6.6%、6.7%和15.2%,其次是西农418,而西农6082、旱丰115和普冰476表现一般;各基因型小麦产量表现为:HM 385对照西农418西农6082普冰476旱丰115,5个基因型小麦产量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旱地冬小麦开花期Pn与小麦产量相关性(r=0.709)达极显著水平。可见,HM 385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可以作为旱地条件下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在旱地冬小麦高产品种的选用中,小麦开花期旗叶的Pn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前提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新冬29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新疆伊宁市进行播种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10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万/hm2;10月2日至10日为较适宜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600)万/hm2。 相似文献
14.
15.
ZHU Yun-ji WANG Chen-yang GUO Tian-cai Cui Jin-mei XIA Guo-jun LIU Wan-dai WANG Yong-hua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2,1(10):1156-1161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wheat growth stage on the floret development,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th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winter whea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the pistil-stamen primordium formation stage and the tetrad formation stage of wheat growth prolonged the duration of floret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balance growth of floret and reduced the floret decadence number, thus increased th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the middle and in the late stages of wheat development increased the photosynthetic ability of the plant leaves in the later stage, and also lengthened the peak of grain filling stage, thus enhanced the grain weight and yield of wheat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大尚村,设置农民习惯(FP)、节本高效(HE)、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4个小麦栽培管理模式,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有利于降低20~40cm土壤体积质量,提高大于0.25mm颗粒粒径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组分构成,且小麦籽粒产量达8 945.75kg/hm2,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和节本高效处理,但与超高产栽培模式间差异不显著。通过本研究可知,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9.
在自动控制干旱棚内的水泥池里采取足墒播种、拔节后控制降雨并进行灌水处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W2(灌拔节水、孕穗水)和W3(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处理比对照W0(不灌水)在扬花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分别增加了15.9%、5.3%、5.9%和10.0%、5.0%、6.4%。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在扬花期的变化与灌水无明显相关关系,进入灌浆期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在灌浆中期,W2、W3比W04个指标分别增加了33.8%、37.0%,11.8%、15.6%,7.9%、10.6%,18.9%、19.5%,差异显著,W2和W3间差异不显著。W2处理的旗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对照高16.6%。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逐渐提高,W1、W2、W3比W0分别增加了1.9%、7.6%和8.1%。综合考虑,在足墒播种和返青前具有较好土壤墒情条件下,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灌水的光合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