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含四川和重庆2个行政区域内的16个城市.该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宜宾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宜宾市2015—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状态;(2)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5个主题领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3)通过宜宾市4年生态文明指数发展态势分析宜宾市绿色发展成果与不足,为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4.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相较于传统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出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变换.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借助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分析模型,分析2013年、 2016年和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现状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间联系密切,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的非均衡化程度高;城市网络呈"1+1+3+5+6"等级分布;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联系明显加强,双核集聚效应明显;宜宾等低层级城市跃迁,城市层级分布日趋合理;成都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最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影响最大;但重庆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增长更快,核心地位日益加强;行政边界对成渝地区双核经济圈网络联系的影响明显,但跨行政区网络联系正在加强;川渝地区的中部地带"塌陷"现象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熵值法、自然断裂法和Arcgis可视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并进行障碍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制约成渝两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存在区域间的动态差异,其中自然保护区个数始终是制约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就业率自2015年起成为制约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保护区个数的动态变化是引起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个数障碍度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1)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对空间流的阻隔效应还十分明显;(2)经济流网络中与一级中心城市邻近的城市其中心度更高,地理邻近效应显著,而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中心度具有交通趋向性,沿铁路干线的城市中心度等级更高;(3)经济流网络大致形成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川南、南遂广、万开云、渝西等5个次级组团,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4)相较于经济流,交通流更能发挥时空压缩效应,带动区域空间网络向多中心、组团化演化,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42个区(县、市)为样本,探索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空间均衡过程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横向比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生产率基数均较低,增长空间大. 2000-2018年期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量的σ检验发散,而劳动生产率增速绝对β收敛,且第二、三产业收敛速度高于第一产业.莫兰指数(Moran’s I)、空间自相关、空间分布模型验证与绝对β收敛趋于一致,存在空间收敛演进态势.但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空间格局研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成势的任务艰巨.通过多层级城市集聚、产业转型调高调优产出增速与增值,加速劳动生产率空间集聚与扩散相互交替、相互转化,垫高县域低值生产率,促进空间均衡演化,是改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存发展断陷的前提.一个持续不断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空间均衡的同向、同步是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重要标度.  相似文献   

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9年权威统计数据,采用SBM-DEA(Slacks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核密度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不同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测度结果差异较大,呈现出“下降—波动—上升”变化的特征.从演变趋势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城市群内部离散程度呈缩小趋势,《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群“双核”绿色创新的辐射扩散能力得到强化.从城市层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上升型、 U型、倒U型和区间波动型4类演变轨迹.政府支持、开放程度显著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要素扭曲的存在使得教育水平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发挥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地区,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举足轻重.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运用弹性系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效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有效支撑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扩张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土地利...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华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6):1029-1034
科技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开展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农业面临的形势,探讨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和成本压力不断增大、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业功能更加多元、市场竞争和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等新形势。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人员队伍完备、服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主体不断壮大、保障水平增强,但也存在部分主体服务效率偏低、农业科技服务内容需跟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农业科技服务受体信息素养水平低、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等问题。因此,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挥农业科技在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从政策引导、重点发展、产学研联合、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人员素质、科技服务协同创新模式等6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谈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应是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将政府的各级推广机构职能定位在提供公益性的服务上,认真落实科技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的建设内容,以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2.
地区收敛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收敛的积极作用,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文基于共同富裕背景,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但两极分化现象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且集聚现象显著,高值区呈现出以成都市为核心向外扩张的分布态势,低值区呈带状分布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及渝东北部分地区.(3)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交通可进入性等因素均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类型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反映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金凤君  陈卓 《西南大学学报》2022,(1):前插1,2-11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成渝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代.该文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及成渝地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评价了其比较优势和状态,提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近75%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收缩规模大且具有持续收缩的发展迹象;(2)空间上,除成都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城市外,都是收缩城市,且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形成中间区域城市收缩强度的"塌陷区",全面诠释了地理定律之地理区域关联及其距离衰减效应,"双核"规模聚集加剧了对紧邻区域的空间剥夺;(3)老龄化程度严重,以及产业经济、投资消费、财政保障等的"双核"极化和地形本底约束,是导致收缩城市及其格局形成与发展的主因所在.提出了"构建合理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重视收缩城市转型发展、落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收缩响应之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及对广东省启示,结合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近10年来以信息化手段服务"三农"的实践,提出新形势下广东省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照实用性和兼顾技术领先的原则,文章提出了通化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及主要内容;建设与"中国星火计划网"和"吉林星火计划网"相配套,并与"通化农技110"、"通化星火计划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通化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平台为核心,通过"三支队伍"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深入农村开展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通化市农村信息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敖晨  郑达燕 《农业与技术》2023,(11):164-168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公布2013—2021年9个批次美丽乡村的相关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缓冲区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群的开发模式,以期为未来成渝地区打造乡村振兴群奠下基础。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数量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从市域尺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集中分布在重庆市和成都市2市;从整体分布状况来看,美丽休闲乡村形成了西部地区聚集中心和东部地区集聚中心;在发展模式上,构建以“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轴线和“沿江城市带”发展轴线为主线的美丽休闲乡村群。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农业合作社,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等。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第一要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的直接载体和重要支撑,并且今年中央l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己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加快科技服务体制改革步伐,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利部门科技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基层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彭阳基层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