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潘昌滨  木仁  岑露 《特产研究》2023,(3):24-29+37
为了解笼养猕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提高动物园猕猴饲养管理水平,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法对都匀市西山公园笼养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猕猴的休息和摄食频次在晴天和阴天差异显著(P<0.05),但晴天行为的发生频次与阴天相似;4个季节的日活动时间中,雄性、雌性猕猴的休息(69.71%)最多、摄食次之、鸣叫最少;雄性猕猴的休息和鸣叫频次在4个季节均高于雌性,而雌性猕猴的移动、梳理和玩耍频次高于雄性;一年中成年猕猴的休息频次最高(62.78%)、青年猕猴的梳理行为频次最高(9.17%)、而幼年猕猴的移动行为频次最高(12.63%)。季节、天气、游客以及猕猴的性别和年龄等影响笼养猕猴日活动的时间分配,以期为动物园猕猴的人工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性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法]2007年9~11月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开展了3种性比圈养白鹇的行为学研究。[结果]不同性比的白鹇都具有明显的日节律:取食高峰出现在16:00~17:00,休息高峰在12:00~13:00。在时间分配上,同一性比的雄性与雌性间存在差异:性比为2∶2时,雄性与雌性在游走和休息上的差异极显著(P<0.01);性比为3∶1时,雄性与雌性在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同性间仍存在差异∶雄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并在性比为3∶1与3∶0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白鹇个体之间亲疏关系不同,但总有2只雌性个体关系密切。[结论]性比对白鹇圈养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影响,而且雌性个体更趋于集群活动,雄性则趋于单个活动。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条件及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条件东北亚种成年梅花鹿母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研究了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比率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比率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成年母鹿都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二者的反刍行为高峰分别发生在12:30、8:00左右,卧息行为高峰分别在12:30—13:30、10:30—13:30,观望行为高峰分别在13:30—16:30、7:30—8:30。行为分析表明,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梅花鹿母鹿昼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海南坡鹿活动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年4月至1987年9月我们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对海南坡鹿的活动习性进行了常年的野外观察研究。发现海南坡鹿是昼夜活动的草食动物。日间活动范围不大,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一般不超过30—40hm。春季发情交配季节经常在较开旷的生境中活动,尤其喜欢火烧迹地。秋季雄性生茸,雌性产仔期间多在林间及林缘活动,行为比较隐蔽。海南坡鹿性喜群居,平时以小群或单独个体活动,交配期群集活动频繁,经常集成较大的群。在观察时觅食与休息反刍,遇见频率占总遇见头次的97.6%。12月至翌年6月,日间多以觅食为主。每日上午与傍晚各出现一次觅食高峰期;7月至11月。日间以休息反刍为主。仅傍晚出现一次明显的觅食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取样涉及30头雌性马麝(25头成体雌麝,5头亚成体雌麝)和24头雄性马麝(17头成体雄麝,7头亚成体雄麝).记录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粪尿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亲和、打斗及自我指向行为等12个行为类的发生持续时间,分析年龄和性别对圈齐马麝非交配季节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由于雌麝的哺乳育幼及雌麝和幼麝间的社会行为,雌麝比雄麝展现较少的卧息(P<0.01)和较多的亲和行为(P<0.05);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的育幼需求及伴随的警觉性增加,成体雌麝比亚成体雌麝的摄食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警觉行为显著增多(P<0.05);相比亚成体雄麝,成体雄麝的蹭尾行为持续时间极显著地增多,打斗行为和尾阴嗅闻行为的持续时间也显著较多(P<0.05).行为比较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各年龄性别组的行为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成年雌麝在哺乳期摄食时间相对较少,其育幼投资策略可能是提高摄食效率和警觉行为表达强度.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 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 < 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 < 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 < 0.05)和冬季(P < 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的行为差异。【方法】于2006-04-10及2007-03-10,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鹿场圈养的15只成年公梅花鹿和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的13只成年公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其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其他行为进行观察,每周观察4 d,对收集的数据以60 min为单位合并归为一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种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2种饲养条件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昼间圈养条件下,梅花鹿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07:30-08:30,16:30-17:30),而反刍行为高峰发生在13:30左右,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13:30-16:30。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取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08:30-09:30,16:30-17:30),反刍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8:30,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9:30和15:30-16:30。对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分析表明,除07:30-08:30圈养梅花鹿取食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外,半散放公鹿取食行为频次在08:30-09:30,12:30-13:30,13:30-14:30,15:30-16:30这4个时段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圈养梅花鹿;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反刍行为频次除08:30-10:30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另外的07:30-08:30,10:30-11:30,11:30-12: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16:30-17:30共8个时段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种饲养方式梅花鹿卧息行为频次在08:30-09:30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3:30-14:30,14:30-15:30 的2个时段存在显著差异;圈养梅花鹿观望行为频次在10:30-11: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共5个时段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移动行为频次在08:30-09:30,09:30-10:30,16:30-17:30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修饰行为频次在12:30-13:30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存在明显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雌雄藏獒从出生到8月龄体重及各体尺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雌雄藏獒在4月龄前体重、体高差异不显著;雄性藏獒体重从4月龄开始显著大于雌性犬(P<0.05);体高在4月龄以后雄性犬显著大于雌性犬(P<0.05);胸围和管围在3月龄以后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耳长只在3、4、5月龄时雄性犬显著高于雌性犬(P<0.05);雌雄藏獒的体长、管围指数和尾长在0~8月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管围指数随月龄增加而下降。雌雄犬的体重平均日增长量高峰分别在5月龄和4月龄,体高平均日增长量高峰分别在2月龄和3月龄,体长平均日增长量高峰都在4月龄,胸围平均日增长量高峰分别在4月龄和3月龄,管围平均日增长量高峰分别在2月龄和3月龄,耳长平均日增长量高峰都在2月龄,尾长平均日增长量高峰分别在4月龄和3月龄。本研究建立了雌雄犬日龄与体重及各体尺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日龄可预测雌雄犬的生长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9.
应用常规的血液学指标测定方法,测定了和田黑鸡与三黄鸡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和田黑鸡雌雄个体之间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和血浆球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小于1。和田黑鸡的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和血浆球蛋白极显著(P<0.01)高于三黄鸡。和田黑鸡WBC雄性高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RBC、HGB表现为雌性高于雄性,其中HGB差异不显著(P>0.05),RBC雌性为(4.52±0.041×1012/L,雄性为(3.78±0.12)×1012/L,雌性显著高于雄性(0.01相似文献   

10.
圈养条件下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年 12月在西宁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 9只岩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8. 65±9. 84)%、取食(35. 27±8. 72)%、运动(23. 55±5. 36)%、反刍(17. 47±4. 07)%、其它 (2. 77±0. 30)% (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岩羊在一天内的卧息有 3个高峰期(8: 00~9: 00、12: 00~15: 00和 17: 00~18: 00);取食有 2个高峰期(9: 00~12: 00和 15: 00~18: 00)。上述 2种行为在一天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 8: 00~10: 00和 15: 00~18: 00时发生较多。反刍有 2个高峰期(11: 00~14: 00和 17: 00~18: 00)。岩羊的取食和反刍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反刍高峰的出现时间较取食延迟了 1h左右。其它行为在一天中发生的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11.
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活动节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初夏,对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的取食卧息行为有较的一致性。取食行为构成梅花鹿初夏的主要活动,占昼间时间的67.47%,梅花鹿在昼间表现为3个取食高峰。雌雄梅花鹿在初夏的行为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雌雄梅花鹿的行为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圈养狼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方法]选取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的4对圈养狼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其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圈养狼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卧息所占比例最多,为49.38%;其次是运动和站立,分别为23.35%和17.73%;其他行为占9.54%。昼间运动和卧息均有2个高峰期,卧息的高峰期在9:30~12:40和15:30以后,运动的高峰期在8:10~9:20和12:50~15:20,而取食仅在14:00左右有1个高峰期。不同性别圈养狼的活动规律基本相似。[结论]圈养狼与野生狼在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月8日至5月22日,对北京动物园圈养的一只雄性东北马鹿鹿茸生长进行了研究。每间隔8~12d对鹿茸进行拍照,按比例测算鹿茸的相对长度,在锯鹿茸当日测定鹿茸重量。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东北马鹿鹿茸主干生长随时间变化呈"S"型生长曲线,即呈缓慢、快速和减速生长3个阶段。第1阶段为第0~29天,平均生长速度为0.17cm/d;第2阶段为第30~56天,平均生长速度为1.30cm/d;第3阶段为第57天后,鹿茸平均生长速度为0.94cm/d。鹿茸3个阶段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1)。第72天鹿茸锯下时重量4.0kg,平均增重0.05kg/d;右角主干长度54.5cm,平均生长速度0.76cm/d;左角主干长度56.5cm,平均生长速度0.78cm/d。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海南岛香蕉品质的可能影响。[方法]根据香蕉生理对环境的反映,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根据影响香蕉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近45年的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对海南岛香蕉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南岛气温变暖也十分明显。而低温冷害对香蕉品质的威胁正在不断降低,高温的危害却在逐步增多;同时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的降低将减少香蕉果实内糖分的积累,影响香蕉的风味;降水日趋集中、强度增大将对香蕉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结论]该研究为评价香蕉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影响登陆海南岛热带气旋(TC)的基本规律,助力防灾减灾及热带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利用中国气象局1949—2020年TC最佳路径数据集,对影响及登陆海南岛TC强度和路径主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海南岛TC的数量下降趋势明显,平均每10 a下降4.857个,其中热带低压和台风强度等级以上的TC下降趋势最明显,登陆海南岛TC数量下降趋势不显著, 影响海南岛的TS数量则呈明显上升趋势;(2)6—10月是TC登陆海南岛的频发期,9月达到频数峰值;(3)影响海南岛较弱强度TC的生成源地大部分位于南海东北部海面,较强TC主要源自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的洋面;(4)TC登陆海南岛后重新入海,平均历时10.8 h。TC登陆海南岛时强度越弱(强),越有可能在穿越海南岛时强度维持(衰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8.
马鹿粪便样品保存方法对DNA提取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冷冻法采集、保存马鹿粪便DNA样品,并将冷冻保存、乙醇浸泡保存和干燥后保存的样品进行DNA提取测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冷冻保存法保存的马鹿粪便样品DNA提取的质量明显优于酒精浸泡和干燥保存方法,此方法采集和保存简单,试验省时、经济,可应用于寒冷地区冬季各种动物的粪便取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海南岛东西部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的方法,在海南岛东、西部各取6个土壤剖面,共35个土壤样本,对砖红壤土壤剖面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砖红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东、西部表层土壤各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母质的特征;除镍元素外,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在各层中的均值高于中国南方砖红壤平均值,有一部分重金属元素在淀积层积累;另外,人类活动对海南岛砖红壤剖面中的重金属元素可产生一定影响;海南东、西部表层土壤各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铅和铜,铬和镍,铬和锌之间显著相关,这些重金属来自同源的概率更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砖红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