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油杉属分布型与植物区系分区关系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科属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发现,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245属454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72科241属447种。研究区按科的分布型统计,可划分为6个类型,世界分布类型有22科(包括114属、212种植物)、热带分布类型共26科(包括46属、80种植物)、温带分布类型共25科(包括85属、162种植物)。从科的地理成分看,该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的分布型科为主体;该区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可划分为13个类型,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温带分布有178属,占本区总属数的86.41%,是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的主要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3.
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中段,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西麓,资溪县的东北部,东经117°09′11″~117°18′,北纬27°40′50″~27°53′52″,总面积19650hm2,区内最高海拔1364m。该区种子植物较丰富,是江西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调查研究有种子植物1498种,隶属于174科668属。通过研究分析该区科的区系,结果表明:本区科的区系是热带性科占总科数的49.4%,具有稍强的热带成分;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南大陆的古植物区系联系密切,但仍然是起源于华夏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中国福建的膜翅目三节叶蜂科三节叶蜂亚科1个新属新种:中华朱氏三节叶蜂Zhuhongfunasinicagen,etsp.nov.新属与三节叶蜂亚科其它已知各属的区别为头部具发达的后颊脊,后翅M+Cu1和1A脉之间基部具Cua1横脉,  相似文献   

5.
中国柽麦蛾属二新纪录(鳞翅目:麦蛾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中国柽麦蛾属2新纪录种:额柽麦蛾Ornativalva frontellaSattler和褐柽麦蛾Ornativalva ochraceofusca Sattler,两种均分布于宁夏。至此,我国己知该属昆虫共8种。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中国的厚结猛蚁属种类作全面报道,共记载17个种,其中,邵氏厚结猛蚁为中国大陆新分布种,编制了工蚁分种检索表,提供了各个种的简要描述和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头蚁属7个新记录种(膜翅目 蚁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并报道大头蚁属中国新记录种7种,即:宾氏大头蚁,卡泼林大头蚁,可爱大头蚁,多齿大头蚁,沃森大头蚁,阿伦大头蚁,棒刺大头蚁,对各种的兵蚁和工蚁形态作了进一步补充描述,讨论了大头蚁属的分布,世界和中国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论述了墨管蚜蝇属Mesembrius的分类概况,属的分类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讨论了墨管蚜蝇属的分布特点。记录中国墨管蚜蝇10种,并根据对标本的检验,列出了各种的分布范围。对墨管蚜蝇属昆虫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我国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坡天牛属Pterolophia Newman一新记录种——弧带坡天牛Pterolophia lunigera Aurivillius,1913,研究标本保存于大理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中国蕨叶蜂科一新属新种,黄足结脉叶蜂Sinonerva albipes,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1.
报道3个中国新记录种:寄生在豆科Leuminosae植物上的葛尾孢Cercospora austrinae Chupp&Viegas和决明尾孢Cerospora cassiocarpa Chupp及寄生牛儿苗科Geraniaceae植物上的老鹳草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geranii(W.B.Cooke&c.g.shaw)U.Braun。文中为3个种提供了形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热带雨林中采集到中国蚂蚁新记录种5种,其中铺道蚁属3种:毛发铺道蚁,楔结铺道蚁,克努铺道蚁,无刺蚁属1种,尼约斯无刺蚁,冠胸蚁属1种:缅甸冠胸蚁,提供了各种工蚁的详细描述,讨论了上述3个属的分布,世界和中国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13.
记述中国麦蛾科2新纪录属,钩麦蛾属Aproaerema和柄麦蛾属Syncopacma和2个中国新纪录种:钩麦蛾Aproaerma anthyllidella(Hbner),欧洲柄麦蛾Syncopacma alb-ifrontella(Heinemann)和5新种:长钩麦蛾Aproaerema longthamata sp.nov.,短钩麦蛾Aproaerema brevihamata sp.nov.,陕西柄麦蛾Syncopacma shaanxiensis sp.nov,宁夏柄麦蛾Syncopacma ningxiana sp.nov,西藏柄麦蛾Syncopacma tibet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4.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萝藦科牛奶菜族11属28种植物叶表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态特征.该族植物叶片上表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近平直;角质层有条纹状、乳突状、粗条状和脊状皱褶等结构;气孔器有平列型和环列型2种类型:眼树莲属D ischidia、球兰属Hoya和扇叶藤属M icholitzia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其他属均为平列型.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提出牛奶菜族的气孔器可能是从平列型向环列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中国喀喇昆仑山地区毛茛科植物有12属28种及2变种;其中寡种属6属,单种属5属,两者占总属数的91.67%和总种数的67.86%,多种属仅1属;其特有现象不是很明显;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82.14%。其区系成分可划分为4个分布区类型和3个亚型,以温带成分为主,有9属,占总属数的75.0%,所含种数达50.0%,其中,以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占首位,其次为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型,缺乏热带分布型及中国特有分布型。与邻近地区相比,本区毛茛科与中国帕米尔高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属、种相似系数最高,分别达78.57%和65.77%;其次,在属级水平与东喜马拉雅、阿富汗及青藏高原相似性也分别达到55.56%、47.62%、41.38%,但种级相似性系数较低,仅为5.15%~6.45%。  相似文献   

16.
通过标本和引种于’99昆明世博会竹园的活体植物材料的观察,报道了新小竹属(Neomicrocalamus Keng f.)的新小竹「N.prainii(Gamble)Keng f.」在贵州和广西的新分布,单枝竹属(Moncladus L.C.Chia et al)的箭竿竹(Monocladus saxatilis Chia et al var.solidus(C.D.Chu et C.s.Chao)Chia)和芸香竹(M.amplexicaulis Chia et al)分别在贵州和云南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17.
小食心虫族隶属于鳞翅目卷蛾科,世界广布。其中很多种类为农、林、果树害虫,有着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依据南开大学多年收藏和天津自然博物馆昆虫研究室近2年采集的标本,共记述北方七省市小食心虫族10属34种,初步分析区系组成,并对地区环境和多样性保护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截止2009年,我国已记载锯天牛亚科6族、22属、103(亚)种.通过区系分析得出:在属的组成中,若按区系成分分析,北方区系成分3属,南方区系成分17属和南北区系成分不明的2属;属的比例各为13.64%,77.27%和9.09%.在种的组成中,北方区系成分17(亚)种,占总区系成分的16.50%;南方区系成分77(亚)种,占总区系成分的74.76%;南北区系特征不明的7种,占总区系成分的6.80%;全国分布的2种,占总区系成分的1.94%.该亚科属、种的分布均以南方区系成分占优势,并存在中国特有的区系成分.  相似文献   

19.
膜翅目扁蜂科各属间支序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膜翅目Hymenoptera扁蜂科Pamphiliidae各属之间的系统关系,利用支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扁蜂科的9个属进行属间支序分析,结果表明将扁蜂科划分为腮扁蜂亚科Cephalciinae和扁蜂亚科Pamphilii-nae是合理的。现有的分类系统中将扁蜂亚科分为扁蜂族Pamphiliini和脉扁蜂族Neurotomini是合理的,各族的单系性得到证实。扁蜂族是一个单系群,由扁蜂属Pamphilius 齿扁蜂属Onycholyda (丝扁蜂属Pseudo-cephaleia 克扁蜂属Kelidoptera)构成;脉扁蜂族只含一个属,独自构成一个单系。现有的腮扁蜂亚科中各族的划分也得到支序分析的证实,腮扁蜂亚科这个单系群由直扁蜂族Caenolydiani (华扁蜂族Chinolydini 腮扁蜂族Cephalciliini)组成,华扁蜂族与腮扁蜂族是姐妹群,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腮扁蜂族是由阿扁蜂属Acan-tholyda和腮扁蜂属Cephalcia构成的一个单系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中国的研究。[方法]通过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测定适宜强化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该技术在中国适应性强,增产效果好,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纹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水稻植株的光合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力,加强了营养物质的运输,提高了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增收节支。[结论]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