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机体IFN-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Real-time PeR对DPV弱毒株及强毒株接种雏鸭肝脏中的IFN-α mRNA表达水平及病毒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弱毒株能引起IFN-α mRNA在肝脏中快速、持续高水平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接种后3 h上升4倍,9 h达到峰值(18.5倍),12 h~144 h保持在7.8~12.6倍之间,显著抑制了弱毒株的增殖,病毒荷载量较低,表现出感染的自限性;而强毒株只能引起IFN-α mRNA在肝脏中短时间、低水平表达,在感染后72 h才达到峰值,为空白对照的4.1倍,持续至132 h,以后迅速下降,至144 h(濒死时)仅为2.0倍,致使强毒株在肝脏中快速增殖,病毒荷载量与鸭瘟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鸭瘟弱毒株能诱导肝细胞高水平表达IFN-α mRNA,有助于机体建立有效的免疫保护,而强毒株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IFN-α的表达,利于其建立感染.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鸭瘟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鸭胚接种,从山东和安徽两地疑似鸭瘟临床病例中分离鸭瘟病毒,分别命名为SD株和AH株。根据鸭瘟病毒疫苗株UL26-UL30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UL27(gB)的全基因,并对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包括完整的gB基因,长度均为3 003 bp,2株鸭瘟病毒分离株与鸭瘟病毒疫苗株的gB基因同源性均为99.8%,并且分别发生4个和2个氨基酸的变异。2分离株无血凝特性,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分别为10-4.5/0.2 mL和10-4.35/0.2 mL,动物回归试验可致15日龄雏鸭死亡,鉴定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UL6和UL7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扩增位于UL6和UL7基因第891 ̄991位长度为101bp片段。以DPV标准强株DNA为模板,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鸭瘟病毒的方法。该方法只能在鸭瘟病毒DNA样本中检出荧光信号,最小检出量为1.57×102copies(23.7fg);线性范围达8个数量级;平行复管检测,组内变异系数为0.84%(n=20),同一组样本(n=6)间隔30d重复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试验感染鸭肝脏和脑组织中鸭瘟病毒的检出率为100%(40/40),对临床病例的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从核酸提取到报告检测结果仅需3h;对鸭正常组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源大肠杆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鸭副伤寒沙门氏菌等非鸭瘟病毒DNA检测,不出现非特异性荧光信号。  相似文献   

4.
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人工感染2月龄SPF鸭,定期剖杀,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对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4 h,试验鸭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间隙增大;肝脏、脾脏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大部分组织器官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病理变化.感染后48~96 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网状细胞增生、组织器官结构模糊不清,严重充血、出血;其余组织器官出现细胞变性、出血等不可逆病理变化.感染后120 h,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大片坏死区.点眼滴鼻组鸭感染DPV后组织学变化与皮下注射组相似,只是发生的时间偏后约24~48 h.对照组鸭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损伤.WBC、HGB、AST、ALT等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接种DPV强毒感染鸭的组织器官严重受损,特别是免疫器官,甚至会引起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5.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急性人工感染成年鸭病例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5 6只 3月龄四川麻鸭经皮下接种鸭瘟病毒 (DPV)强毒 SC1株 ,成功建立了 DPV感染的急性病理模型 ,并应用PCR方法检测了不同时间 DPV在感染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接种 2 h后 ,即能够从脑、肝、脾、法氏囊、胸腺中检出 DPV DNA;12 h,可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脑、胸肌、食管、腺胃、血液、舌、口腔分泌物、皮肤、骨髓和粪便等检测到 DPV的 DNA。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和脑组织。本试验为阐明 DPV的致病机理和应用 PCR方法检测感染鸭体组织中的 DPV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强毒株在感染鸭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根据DEV的gD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引物RT-gDF和RT-gDR,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检测DEV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已建立的方法,对DEV强毒参考株感染鸭的组织脏器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6 h即可在所有受检组织中检测到DEV DNA,随着病程发展,DNA拷贝数持续升高,直至接种5 d后感染鸭全部死亡。其中结肠病毒DNA拷贝数为最高,达到1013.26 copies,法氏囊、肝脏和盲肠次之,约1012 copies。本研究证实了DEV强毒对感染鸭的免疫器官、神经组织和消化系统均具有广泛的嗜性。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雏鸭INF-γ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接种了鸭瘟强毒株和疫苗株的雏鸭肝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及鸭瘟病毒(DPV)的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监测。结果表明:①感染鸭瘟强毒后,IFN-γ mRNA 在肝脏中的表达没有明显规律,PBL中IFN-γ mRNA表达水平很高,在此期间(1~12 h),病毒DNA量很少。IFN-γ mRNA表达量在6 h后大幅下降,直到144 h都非常低,而病毒的载量逐渐增大,至144 h时达到峰值。②接种弱毒疫苗后,肝脏中IFN-γ mRNA表达水平较高且稳定,至12 h达到顶峰,约比对照高出8倍。PBL中IFN-γ mRNA表达量较低且不稳定。弱毒DNA荷载量稳定上升,但载量约比强毒低两个数量级。病毒DNA在PBL检测不到。IFN-γ在抵抗鸭瘟强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FN-γ在肝脏中高水平的表达可能是鸭瘟疫苗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将鸭肠炎病毒(DEV)强毒GZ株经腿部肌肉注射感染15日龄雏鸭后,应用建立的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在雏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结果显示,感染后3 h即可在肝、脾、脑、胸腺、肾和肺6种组织中检出病毒核酸;感染后6 h,除上述组织外还可在十二指肠和盲肠检测到;感染后10 h又可在胸肌和心肌等检测到。不同受检组织病毒核酸检出量有所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脑、肝、脾、胸腺、肾、十二指肠、盲肠、肺、胸肌和心肌。为阐明DEV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鸭瘟病毒的组织细胞嗜性及其潜伏部位,采用real-timePCR技术对人工感染后病毒的组织器官分布进行了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鸭瘟病毒在肝、脾、外周血淋巴细胞、法氏囊、三叉神经节、肾、肺和心脏等均能增殖;动态定量分析发现,随疾病发展各器官病毒荷载量不断上升,至死亡时达到顶峰;肝、脾中病毒载量高,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耐过鸭多数组织器官中病毒逐渐消失,但三叉神经节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在感染后38d仍能检测到低拷贝病毒DNA,表明除三叉神经节外,外周血淋巴细胞也很可能是潜伏部位。  相似文献   

11.
鸭瘟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对养鸭业危害极大。为了对吉林省德惠市一例疑似鸭瘟的送检病例进行确诊,将病料进行了病毒分离培养、电镜观察、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PCR检测。结果分离出1株病毒(JLSY),经动物回归试验,接种JLSY毒株能使14日龄雏鸭于接种一周后全部发病,再经一周全部死亡,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相同的症状、病变。经PCR扩增肝脏病料,分离毒株尿囊液、标准毒株尿囊液均出现1条约376bp的特异性条带,与引物设计时预期的目的片段大小相吻合。结果表明所分离毒株为鸭瘟病毒。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及禽重组干扰素等三种药物体外抗鸭瘟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阿昔洛韦能有效抑制鸭瘟病毒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增殖。研究结果为抗鸭瘟病毒药物筛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平台,同时提示阿昔洛韦制剂有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鸭瘟病毒药物用于其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感染鸭实质器官内的增殖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病毒(DPV)CHv强毒株经皮下注射、滴鼻和口服3种途径分别感染20日龄天府肉鸭,于攻毒后10、30、60、90min以及4、12、48、72h和9、15d每组分别剖杀2只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等实质器官,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对DPV在这些器官的分布和增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PV分布到具体器官的速度与感染的途径、鸭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皮下注射是DPV分布到各实质器官速度最快的途径。30min于皮下感染鸭的肝、脾、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肺、脑、肾,口服感染鸭的肺和法氏囊,滴鼻感染鸭的心脏和哈德氏腺均检测到DPV-DNA;90min所有受检样品中检测到DPV-DNA。鸭抗DPV感染的免疫器官的重要性依次是脾、胸腺、法氏囊和哈德氏腺,30min内DPV-DNA分布到脾、胸腺、法氏囊的速度和数量决定了DPV感染的潜伏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途经感染鸭的相同器官在同一时间内的DPV-DNA拷贝数大多以皮下感染鸭为最高。DPV致死鸭的法氏囊和肾是DPV-DNA含量最高的实质器官。  相似文献   

14.
2011年,2个免疫过鸭瘟疫苗的樱桃谷北京鸭种鸭群发生鸭瘟。为了解该病发生是否与鸭瘟病毒(Anatid herpes-virus 1,AnHV1)变异有关,从发病场采集4份病死鸭的肝脏样品,用PCR检测和病毒分离进行了鉴定,并经UL2测序和序列分析确定1株AnHV1分离株(W1)具有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在此基础上,测定并比较了W1株和3株AnHV1弱毒疫苗的囊膜糖蛋白序列。结果显示,分离株W1株与3株弱毒疫苗株之间gB、gC、gD、gG、gH、gM、gN和gL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gE、gI和gK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结果表明,相对于我国养鸭生产中常用的弱毒疫苗株,分离株W1株的囊膜糖蛋白序列未发生明显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PCR用于鸭瘟病毒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鸭瘟病毒UL6和UL7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以2株疫苗株、1株强毒株和1株山东分离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预期690bp的目的片段.将扩增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经Amp平板筛选,HindⅢ、BamHⅠ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与参考序列比较,山东分离株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99.7%,其余3株DPV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应用PCR可检测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鸭瘟的组织中的鸭瘟病毒,表明PCR检测鸭瘟病毒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该法能够用于鸭瘟急性及亚临床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基因库中鸭瘟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UL2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等,初步建立了可同时鉴别鸭瘟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验证和临床样品检测。该PCR检测方法最低能检出1pg的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DNA模板。对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模板的检测,得到了与试验设计相符的827bp(强毒)和299bp(弱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副黏病毒、鸭坦布苏病毒、鸭圆环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Ⅰ型肝炎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均为阴性。说明建立了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鉴别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的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鸭瘟病毒弱毒株在免疫雏鸭体内的分布和排毒规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鸭瘟病毒(DPV)弱毒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3种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病毒在体内分布和排毒规律。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肌肉、骨髓、粪便和食道共19种组织PCR检测结果如下:(1)皮下接种雏鸭后4h,即可在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共10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所有采取的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DPV的DNA。(2)口服接种雏鸭后4h,可在舌和食道中检测到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2种组织器官中检出DPV的DNA。(3)滴鼻接种雏鸭后4h,未能在各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1种组织中检测到DPV的DNA。(4)在3种免疫途径中,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脑(大脑、小脑和延脑);3种途径免疫的鸭,从免疫后12h至21d均能从所有采集的组织中检测出DPV DNA。  相似文献   

18.
将1株新分离的鸭瘟病毒(DPV)CY07株分别接种鸭胚和7日龄雏鸭,结果40%的胚24h内死亡,剩余胚24~48h内死亡;7日龄雏鸭48h发病3只(3/7),至120h共发病6只(6/7),死亡5只(5/7)。同时用标准株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血清中和价为1∶19。对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进行攻毒试验,证明能够抵抗鸭瘟病毒CY07株的攻击。表明DPVCY07株是1株毒力较强的病毒株,但抗原性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本研究建立了检测DHAV-3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在107~102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7,检测下限为22copies/PCR。将200只2日龄雏鸭随机分为4组,依次对每组雏鸭肌肉注射0.2ELD_(50)、2ELD_(50)、20ELD50的DHAV-3(SD1201株)和生理盐水,并于感染后1、2、6、12、18、24、36、48、72、96h从各组分别随机取3只雏鸭,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HAV-3于感染后1h即可在3个试验组雏鸭肝脏中检测到,病毒含量为102~103 copies/g,2h后在心脏、脾脏、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均检测到该病毒。各器官中的病毒含量于感染后36~48h达到高峰期,至72h病毒含量仍维持稳定。此外,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被检器官中的病毒含量与初始感染剂量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DHAV-3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鸭瘟病毒部分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BamH、EcoR、Hind、Pst、Sal 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鸭瘟病毒基因组DNA,回收2~6 kb片段连入pUC19载体,构建了鸭瘟病毒基因组部分文库。选取部分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5个UL片段基因,分别为UL33、UL34、UL45、UL46和UL47。序列比较显示,它们与α-亚科疱疹病毒其他成员相应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这是国内外对鸭瘟病毒以上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