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新发现了元朝后期的法典《至正条格》,其“断例”部分“厩库”门“茶课”条所载6款,是茶引上印刷的文字,这些文字虽见于他书而记载不详.元代“茶引”的性质是“贩运凭证”,直接继承的是北宋初期的制度;元代茶“公据”才具有北宋末到南宋时“专卖税”的性质.茶引文字是最基本的茶引条画,规定了贩茶程序、私茶的处罚、官吏沮坏茶课等内容.茶引和公据的密不可分,使元朝形成了一套比宋更为完善的茶引之法.  相似文献   

2.
茶有两大功能,一是功利性功能,即茶功能的物质基础。茶能清甘怡人,提神减疲,抗病除害,延年益寿。二是清赏性功能。清赏茶也是一种精神性功能。清赏茶是一种精神享受,与品题一幅名画,欣赏一首名诗,并无大异。甚至茗茶与诗画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唤人扫壁开吴画,对客临轩试越茶”(苏轼)“闲吟茗花熟”(权德舆)“若使无诗味也枯”(沈周),若使无诗,茶也减味了。  相似文献   

3.
修水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格非 《农业考古》2000,(4):101-102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修水县,群山起伏,终年云凝雾绕,享誉全球的宁红茶就产于这里。这片原始古朴、悠远厚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旷世佳茗宁红茶,更以她特有的风情滋润浇灌了仪态万方的修水茶俗,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泱泱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修水人喜欢饮茶,每逢客到,无论亲疏、远近,相识或不相识,必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茶。敬奉香茗成为修水人热情好客的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坐下宕、戏下宕、吃碗茶宕”(即坐一下、玩一下、喝碗茶的意思),这里的人与外界打交道,先不谈别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圆润温软的吴楚细语,道尽淳…  相似文献   

4.
章丽 《古今农业》2014,(3):78-83
饮茶风气在唐朝开始遍及大江南北,贩卖茶叶的利润大涨,于是茶叶生产贸易也在唐朝逐渐兴盛,唐政府开始对茶叶贸易进行干涉,从税茶到专卖制度,再到榷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茶叶利润与财政收入,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控制。不可避免,茶农以及贩茶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躲避赋税,经常进行茶叶走私贸易,进行私茶贩卖,与政府的茶税作斗争。然而,茶法愈严,茶叶走私贸易愈多,茶商的抗争也就愈加激烈。本文梳理了唐五代时期政府的茶法,同时探究了这一时期茶叶贸易中的走私问题。  相似文献   

5.
余炳贤 《农业考古》2000,(4):99-100
中国自古是茶文化大国,以茶奉客,世称礼仪之邦。嫁娶茶礼中,茶筵是很重要的。由于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鄂东南人相信茶植必生子,而且茶喜丛生,含多子多孙,在嫁娶喜事中,除了要备喜酒款待宾客和奉敬客人外,还要办茶筵,以示对宾朋的热情和周到。茶筵有多种,因地而异:接腰茶筵:男家请人早晨去女家抬嫁妆,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女家办茶筵接腰,一般以糖茶一碗,佐以糕点、花生、瓜子等小吃,吃喝后每人一碗肉片面。亲迎茶筵:花轿到,放鞭炮,长老贺彩:“茶花花开在喜堂。”众人应“发!”…  相似文献   

6.
寒夜客来茶当洒,竹炉汤沸火初红。真正懂茶、爱茶的人,莫不将身心皆融入茶中。置身于茶博会这样一个茶的海洋,对茶的体味更是不同。茶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铁观音、西湖龙井、恩施玉露……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茶品牌背后蕴藉着悠悠岁月沉淀下的情思。上善若水,茶水是至善之水,这个“至善”不仅是物的道理,更是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茶叶加工南昌大学黎世英宋代茶叶生产十分昌盛。产茶地区:除淮水以北诸路外,南方诸路皆产茶,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福建和广南都是有名的产茶地区,至南宋绍兴末年(绍兴三十二年),东南十路,六十州,二百四十二县产茶(1),川峡四路也是盛产茶之地,茶叶...  相似文献   

8.
刘德清 《农业考古》2007,(2):114-117
咏茶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它题咏茶事,抒写茶趣茶兴,是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素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龙凤盛世”,反映文人幽情雅致的咏茶诗,勃然盛行于宋代诗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生活在茶文化兴盛的北宋中期,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咏茶诗。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七畲径客茶红茶工艺的技术关键点、创新点,总结了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分析了经济效益,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茶政与茶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长春  康芬 《农业考古》2003,(2):293-298
在中国古代,茶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都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明朝立国以后,在茶政与茶法上基本沿袭了唐宋旧制,同时又对茶叶的生产、运输、贸易、检验及榷税等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茶业政策和制度法规,它主要包括榷茶制度、茶马制度、茶法制度和贡茶制度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研究者们对明代的贡茶制度多有涉及,本文仅就其他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茶在风俗相、方言相通的台湾和闽南、粤东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称茶为“茶米”。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且有约定俗成的茶礼:客来敬茶不论你走进富裕之家还是贫困之户,茶对于来客是必不可少的。“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是当地人的口头禅。斟七分茶斟茶时,手要放得很低,茶壶伸到杯中几乎近杯底,谓之“高冲低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茶杯斟满,到七分满就行,名曰“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会烫伤茶客的手。摆三杯茶品茶时,茶盘只摆三只茶杯,叠起可含口中而不露。当地有句俗语:“茶…  相似文献   

12.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13.
开展无性系茶树品种中茶108和陕茶1号在汉中地区的抗性、适应性、生长表现和绿茶品质试验研究,旨在为汉中茶产业发展提供适宜的无性系良种。结果表明,中茶108和陕茶1号茶树的适应性好,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性均强,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育芽能力强。中茶108茶树品种的一芽一叶期在3月下旬,比福鼎大白茶早5~8 d,陕茶1号物候期与福鼎大白茶相当。中茶108和陕茶1号所制绿茶品质优良,宜在汉中地区栽培及推广。并且总结了中茶108和陕茶1号无性系在汉中地区的快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民族魂.茶使我们冷静多思,淡泊宁静,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品茶如品人,人生百味尽汇于此.茶像一根根微细的血管,它的血液悄无声息地流进了千家万户,建立起一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21世纪的和平之饮,就是中国茶.  相似文献   

15.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5,(2):297-299
我国文人自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品茗时不仅咏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诗,而且题下了许多趣味盎然的茶联。茶联是我国楹联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她既有清新秀美的绝句,也有蕴含哲理、妙趣横生的佳联。  相似文献   

16.
对提高茶叶感官审评准确度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感官审评是一门通过感官鉴定茶叶品质的实用性技术,除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和工作经验影响外,还与评茶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评茶环境,评茶程序,能否正确使用评茶术语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评茶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克服各种不良影响,才能真正提高茶叶审评的准确度,把握被评茶样的真实品质。  相似文献   

17.
颗粒茶及其设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茶叶制作的角度,介绍了一种新型茶颗粒茶的制作。并重点介绍了颗粒茶制作设备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以茶汁、糖、奶粉、稳定剂等为主要原料,经系列工艺制成茶冰淇淋,具有普通冰淇淋的消暑解和营养丰富等特点,还有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冠朝 《农业考古》2007,(5):209-211
茶马贸易发展到了明代,实行了官方的高度垄断。所谓官营茶马贸易就是明朝政府运用国家权力,以国家制度的形式确立的由官方和边境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的茶和马的贸易活动(1)。在明代以茶易马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当时明朝西北边境的“西番”各族。从明洪武年间开始,确立了以茶易马的一系列制度,如职官制度、机构制度、运营制度、比价制度、巡查制度、禁贩制度、金牌制度。这些制度从松散到严谨,从粗糙到严密,确保了交易在明政府的制度框架内进行。但同时,这些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也经历着演变与衰落。明代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官方经营茶马贸易使…  相似文献   

20.
凌云白毫茶原产在我区凌云县,据该县气象局1971—1980年气象资料,海拔438米,北纬24°21’,年平均温度19.9℃,极端高温月平均25.1℃,年日照1445.6小时。从该县自然环境看,是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凉爽,日照短特点。另凌云白毫茶茶叶比一般茶叶薄,无腊质。该茶引种到低海拔、高温、日照多地区种植,比一般茶成活率低,无性茶种植成活率更低。原因比一般茶更怕高温、强光。可能由于此茶长期生长在气候凉爽、短日照地区,加上叶片比一般茶薄,无腊质,对高温、强光不大适应有关。在苗圃进行扦插成活率也不高。据所见资料,苗圃扦插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