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杏鲍菇不同培养料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芯、玉米面、麦麸子、麦壳、高粱壳等为原料,探索不同基质配比对杏鲍菇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结合经济效益分析,筛选出适合内蒙古通辽地区杏鲍菇生产的最佳培养料配方。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芯、玉米面、麦麸子、麦壳、高粱壳等按不同比例配比进行杏鲍菇的栽培,综合考虑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配方Ⅵ最适于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杏鲍菇栽培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就黑龙江等北方寒地气候等特殊环境设计了杏鲍菇母种、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通过优化试验,最终确定了杏鲍菇最佳的培养基配方:1最佳母种培养基配方为土豆100 g、木屑100 g、麸皮5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蛋白胨8 g;2考虑到成本及产出等因素,原种、栽培种配方较好有2个,分别为:棉籽皮41 g、木屑41 g、麸皮15 g、蔗糖1 g、石膏2 g;木屑82 g、麸皮15 g、蔗糖1 g、石膏2 g。3培养基C/N以棉籽壳14%、木屑64%、麸皮20%、石膏1%、糖1%(C/N=60∶1)的配方最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稻秸秆栽培杏鲍菇可以促进生态良性循环,针对水稻秸秆中难以分解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中筛选优质菌种,优化微生物配比。结果表明,不同发酵微生物配比缩短了发酵时间,转潮期缩短了1~3 d,且平均产量稳定,生物转化率较高。其中,以2号发酵剂(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微球菌属∶链球菌属∶梭菌属∶原粘杆菌属∶纤维粘菌属∶生胞噬纤维菌属∶堆囊菌属∶木霉属∶曲霉属∶青霉∶分枝孢属∶轮枝孢霉∶镰刀菌属∶分枝杆菌∶诺卡氏菌∶小单孢菌∶链霉菌属=2.0∶2.0∶2.0∶2.0∶2.0∶2.0∶2.0∶2.0∶2.0∶2.0∶5.0∶5.0∶5.0∶5.0∶5.0∶5.0∶12.0∶12.0∶13.0∶13.0)发酵的水稻秸秆培养料基栽培的杏鲍菇综合表现最好,菌丝生长最快、密度极密,子实体形态好,平均袋产和生物转化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主推杏鲍菇‘杏20’为试材,研究了5个培养料配方对杏鲍菇袋栽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配方②(玉米芯50%,棉籽壳32%,麸皮16%,石膏2%,石灰适量)最适宜杏鲍菇菌丝生长,其子实体产量最高,为301.0g/袋,生物学效率为75.3%。  相似文献   

5.
不同培养料配方栽培杏鲍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培养料配方栽培杏鲍菇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棉籽壳 30%,玉米芯40%,麦草15%,玉米面15%的配方单袋产量最高,为0.334, 生物学效率为66.8%,投入产出比为1:3.23。其后依次为配方、配方、配方、配方,单袋产量依次为0.307、0.283、0.280、0.263;生物学效率依次为61. 4%、56.6%、56%、52.6%;投入产出比依次为1:3.47、1:2.18、1:3.37、1:2. 89。  相似文献   

6.
杏鲍菇,以食用菌柄为主,是食用菌重点发展品种之一。杏鲍菇品种分为两类:一为保龄球状.其子实体形态为菌柄基部膨大,向上渐细.顶部菌盖较小,仅较菌柄连接处直径稍张开,一般为0.3-0.8厘米;二  相似文献   

7.
不同培养料对杏鲍菇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不同培养料对杏鲍菇的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和高度均有一定影响,12个供试配方栽培杏鲍菇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棉籽壳60kg+玉米芯40kg+麸皮10kg+饼肥5kg+蔗糖1kg+磷肥1kg+尿素0 5kg+石膏1kg+石灰1kg+水145kg,生物转化率最高,达62 20%。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不同培养料和覆土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棉籽壳、木屑、麸皮、玉米粉等作为培养料配方,结合菌袋覆土出菇,可明显提高杏鲍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培养料对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籽壳培养料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的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营养指数分别为53.2,68.6,58.3和17.4,均居3种培养料栽培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的第1位,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8.5和生物价84.6.这些结果证实,棉籽壳培养料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杏鲍菇丰产高效工厂化栽培技术,包括菇房及设施配置、培养料制备、栽培袋制备、接种、生产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杏鲍菇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合  张强  赵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36-9137,9139
[目的]为了寻找玉米秸秆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5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利用复合酶进行玉米秸秆的酶解,研究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秸秆在降解过程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影响该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的因素为:pH值>底物浓度>反应时间>酶用量>反应温度。该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20%,底物浓度5.0%,反应时间3.0 h,反应温度50℃,pH值5.0。此时,降解率最高(达27.6%)。电镜观察表明:玉米秸秆经酶解作用后表面蜡质结构被降解,内部的致密结构变得松散,出现空洞。[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秸秆的生物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木聚糖酶降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聚糖,为玉米秸秆的生物降解提供参考。[方法]将玉米秸秆烘干、磨碎、过筛。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酶添加量、pH值、酶解时间及酶解温度对玉米秸秆木聚糖降解率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木聚糖降解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pH值>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为50℃时,木聚糖降解率最大。木聚糖酶添加量为65×104U/g,酶解时间为20 h及pH值为4.0时,秸秆木聚糖的降解率最大,分别为27.80%、27.00%、26.37%。[结论]木聚糖酶降解玉米秸秆中木聚糖的最适条件为:酶添加量65×104U/g、pH值4.0、酶解时间20 h、酶解温度50℃,该条件下玉米秸秆木聚糖的降解率为26.61%。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霉菌产酶条件,获得较可靠的酶活性测定结果,采用两种酶活性测定方法,选用黑曲霉菌株,在配料中添加磷酸二氢钾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复因素试验,选出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添加物组合,最后测定发酵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玉米秸秆中加入1.8倍的水,添加磷酸二氢钾0.25%、硫酸铵1.00%~1.25%、蔗糖0.50%,可以使黑曲霉菌株产CMCase、FPase酶活性达到最高;玉米秸秆经黑曲霉菌株发酵后粗蛋白提高了1.2倍,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分别下降了34%、19%和23%左右;利用CMCase、FPase酶活性两种方法评价黑曲霉菌株产纤维素酶的能力是可行的,整个实验中从CMCase法和FPase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且FPase法操作步骤简单,成本低,较CMCase法精确度高。  相似文献   

14.
秸秆型育苗基质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67-8968
[目的]筛选最佳的紫背竹芋育苗基质。[方法]以紫背竹芋为供试材料,玉米秸秆、草炭和园田土为育苗基质,对紫背竹芋幼苗在各种秸秆型育苗基质上的理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随着玉米秸秆的腐解和作物的生长,不同配比的玉米秸秆与园田土制成的育苗基质的容重和总孔隙度逐渐降低。基质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配比比例为玉米秸秆:园田土=3:7的处理中各元素含量下降的速度较快,而且通过对紫背竹芋幼苗外观长势观察发现,幼苗在此处理下的育苗基质中逐渐适应生长环境,长势健壮,发育较好。[结论]玉米秸秆:园田土=3:7的基质是紫背竹芋良好的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不同配比对玉米免耕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玉米免耕栽培地,通过设计氮、磷、钾不同肥料配比试验,结果得出:合理的氮、磷、钾肥料配比为施用N12kg/667m2、P2O5 8kg/667m2、K20 15kg/667m2,施肥水平N:P2O5:K2O为1:0.7:1.2时,玉米籽粒产量为465.1kg/667m2,产值为1069.7元/667m2,纯收入为684.9元/667m2,净产投比为2.8:1,肥料利用率分别为氮36.9%,磷9.8%,钾为16.3%。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黑钙土的培养试验 ,研究了玉米秸秆及其根茬施入土壤后不同分解时间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玉米秸秆及其根茬处理的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施用玉米秸秆土壤有效锌、锰、铁、铜提高幅度分别为 0 70~ 2 0 5、4 77~ 5 94、3 2 4~5 2 8和 0 19~ 0 63mg/kg ;施用玉米根茬土壤有效锌、锰、铁、铜分别为 0 2 1~ 0 64、2 30~ 3 72、3 96~ 6 63和 0 2 1~ 0 68mg/kg。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二年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表明,高、中、矮秆春小麦品种,其体内氮素浓度有明显差异;随着施用氮肥的增扣,体内全氮,硝态氮含量随之提高,而无机磷有减少趋势,体内硝态氮和无机磷呈高度负相关(r=-0.725 n=15拔节期)。应用Ulrich确定最适浓度和临界浓度的方法,获得了三个不同小麦品种在拔节期、抽穗期的全氮量和硝态氮的最适浓度和临界浓度,以及低、中、高、过量四级诊断指标。为了推广应用,提供了化学诊断与外形诊断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亮  伍小兵  翟井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65-3366
玉米秸秆经过预处理、水解和发酵可生成燃料乙醇.综述了玉米秸秆生产乙醇的几个关键工艺.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被稀硫酸预处理后,经纤维素酶转化,并利用混合茵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唐山丰润当年产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用1.0%的稀硫酸预处理,用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酶、热带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共同作用下采用同步糖化共发酵法生产乙醇。[结果]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生产的最适条件为:玉米秸秆由稀硫酸处理后,滤渣中添加适量营养,接入1.8×10^7~1.9×10^7个/g底物Tr/choderma reesei TJK-108孢子悬浮液,于30℃固态培养7d。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1℃,发酵周期72h,转速120r/min,纤维素酶用量35IU/g(对底物),热带假丝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接种比2:1,酵母菌接种量为10%。在最适发酵条件下,乙醇产率为0.150g/g(乙醇/玉米秸秆),比其他试验组产率都高。[结论]玉米秸秆是价廉易得和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被纤维素酶转化后可以生产乙醇部分替代石油,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而且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缓解化石能源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液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英  梁凌云  徐凤英  滕占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428-13429
[目的]优化玉米秸秆液化工艺。[方法]以液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适宜的液化剂和催化剂,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液化工艺。[结果]EC和EC+EG的液化效果较好,液化60min时液化率就接近于踟%;EG的液化效果较差,液化100min时液化率才达到70%。以浓硫酸为催化剂,EC和EC+EG为液化剂的玉米秸秆的液化率接近80%;以磷酸为催化剂二者的液化率接近50%;以浓盐酸为催化剂,EC为液化剂的玉米秸秆的液化率不到24%,EC+EG为液化剂的玉米秸秆的液化率只有11%;以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的玉米秸秆的液化率不到5%。较优液化工艺为添加3%催化剂在160℃下液化1.0h,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的液化率为90.56%。[结论]液化温度是影响液化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催化剂用量,影响最小的是液化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