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选择目的近年来,各蚕种场站繁育新九原种及新九×8301的交杂种,大量发生再出卵和原种及8301×新九的不受精卵也很多,影响了蚕种质量及蚕种生产计划的完成。据有关调查,影响新九品种的化性(再出卵)、不受精卵的因素很多,除了与蚕卵催青、原蚕饲育、上簇制种的环境因素外,还与品种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经多年的生产实线,新九与其他二化性品种在同一条件催青、饲养、  相似文献   

2.
桑蚕二化性品种“桂夏二号(932×7532)由广西蚕业指导所育成后,1978年我市小榄蚕区首次引进试养数十张,1981年中山市蚕种场引进2468张,作秋季饲养,1983年又引进22108张,1984年引进21956张,普遍增产增收,受到广大蚕桑干部和蚕农的欢迎。“桂夏二号”具有较稳定的滞育卵,蚕期耐高温和抗病力较强的特点。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其耐湿性优于我市推广饲养的“广农五号”(新九×8301)和“两广一号”  相似文献   

3.
一、选择目的:近年来,由于各场站繁育新九原种及新九×8301的交杂种,大量产生再出卵,原种及其反交的杂交种发生不受精卵也很多,给蚕种生产繁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蚕种质量及蚕种生产计划的完成.据有关调查、影响新九品种的化性(再出卵)及不受精卵的因素很多,除了与催青、原蚕繁育、上簇制种的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品种遗传因素有关,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新九与其他二化性品种在同一条件催青,同一环境饲养,同一时间制种,其他二化品种就基本没有发生生种及再出卵,而新九虽然发生生种极少,但产卵后10天到15天之间大量发生再出卵(看色生种),这是化性滞育不完全之故.因此,我们在研究产生再出卵环境因素,制定合理技术措施外还必须在化性遗传方面进行试验调查研究.为此,根据生产上的需要,并向我场退休老技师李嘉霭同志请教,于79年秋开始这项工作.主要目的是选除再出卵因素,稳定新九品种滞育卵的化性,同时减少不受精卵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广东现行推广种二化性春制秋用“8301”出现孵化率低,主要是表现多产生化乌死卵。产生化乌死卵的主要原因,除认为与蚕种种质有关外,还与蚕种保护、冷藏时间、浸酸处理、催青方法等综合因素均有密切关系。要减少“8301”发生化乌死卵,提高蚕种孵化率,根据我场生产实践和本试验结果认为:在提高蚕种种质的前提下,春制的“8301”黑种的蚕种保护可于产卵后用75~76°F,干湿球差3~4°F保护5~6天(卵色为近固有色或刚刚转为固有色)再入予备库(予库温度63~65°F)放置7~10天,才入内库,冷藏110~140天,出库浸酸处理。浸酸方法是:盐酸比重1.092,液温118°F,浸渍时间6~7分。至于催青方法问题,催青期千万避免81°F以上高温催青(特别是催青期前半时间更应避免),最好采取渐进温度的催青方法,即蚕种出库浸酸后第1—2天用70~72°F,3~4天用72~75°F,5~6天用75~76°F,6天以后用77~78°F进行催青,采用这个催青温度,不会影响下代少产黑种。如果没有降温设备的普通场(站),可于蚕种出库浸酸后,放置有降温设备的原种场按上述催青温度催青6~7天后,才把蚕种运走,因催青期后半期接触高温的危害较催青期前半期接触高温危害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发展需要,增加高级生丝原料茧,满足外贸出口要求,扩大我省第二造、六造饲养多丝量优质的白茧种比重,我们从1976年开始,同广西蚕业指导所等有关单位协作对“新九×7532”一代交什种(简称两广一号)进行了试养工作,通过室内及农村试验,并以二化性“新九×8301”和“东_(34)×苏_(12)”等一代交什种;多化性“广农三号”“广农四号”等为对照比较,饲养环境以第二造和第六造饲养为主,同时以第三造、第四造和第五造高温多湿环境,以及外省夏期、夏秋期作为辅助性测定比较.经过三年多来的试养比较看来,初步认为桑蚕“新九×7532”一代交什种组合,适合我省第二造、第六造环境条件饲养,并具有优质、好养、高产、担桑产值高,凡育比较容易等优点,可供我省第二造和第六造扩大试养用.现将桑蚕“新九×7532”一代交什种试养成绩综述如下:品种来源  相似文献   

6.
“新九”目前仍存在不受精卵多,二、六造繁殖常出现再出卵和生种的现象。为进一步摸索规律、寻求防止办法,我们进行了上簇期高温冲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区春秋兼养的二化性品种“东34×苏12”推广以来,曾经对稳定春秋蚕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苏12原种比较难养,秋季繁种比较困难,而且其茧层率、茧丝量、出丝率与“桂夏二号”相仿,再提高有一定局限了.一九七七年我区通过鉴定试行推广的秋蚕新品种“两广一号”(新九×7532)虽然体质比较强健,茧质、丝质比“东34×苏12”高,但因出现再出卵,在未解决前一些蚕种场怕制种没有把握,不愿扩大繁育,因而扩大生产也受限制.为了解决适应我区饲养的秋蚕品种,我所于1978年又育成了九白和539两个品种,配成九白×7532、539×7532并进行了试养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桂蚕N2在三级原种繁育过程中,中系亲本的卵量较少,不良卵较多,容易出现生种,有效卵圈少、折净率比两广二号低,日系亲本NJZ容易出现较多不产卵蛾、空圈较多等问题,开展桂蚕N2的4个亲本新、旧品系饲养成绩对比试验.经过3批饲养试验,发现桂蚕N2新、旧品系原原种强健性基本保持不变;中系新品系的原原种生种发生率显著低于旧...  相似文献   

9.
一、试验目的近两年来,中山蚕区由于砖瓦厂急剧增加,废气污染,严重影响蚕茧生产。为摸清原因,寻求对策,进行家蚕添食氟化钠生物鉴定,验证受污染的桑叶是否含有氟化物而使家蚕受害。二、材料来源与试验方法供试蚕品种:新九×8301。水期:80年11月1日。从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六生  相似文献   

10.
读了《蜜蜂杂志》2003年第7期《西蜂也有“工蜂移卵”育王的习性》一文,我对“工蜂移卵”现象有和费起充老师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文章中谈到的“工蜂移卵”,是工蜂产卵,而不是蜂王产的卵被工蜂移进王台的。因为蜂群失王已久,巢内无虫、卵,工蜂卵巢已发育,后虽介绍新王,但新王被限制在“多用器”内,所以工蜂在王台内产卵。随着新王的存在,工蜂产卵逐步减少并消失,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并非工蜂移了卵。因为工蜂产的全是雄蜂卵,所以大都在中途被废,数量虽多,不会有一只发育成蜂王。类似情况我见过2次:2001年8月,一继箱取浆群王台内无浆、有卵,但本…  相似文献   

11.
一、选育目的要求:选育目的.利用现行品种“新九”、“7532”两亲本的生命力较强,配合力较好的特点,通过与高丝量品种杂交,选育出生命力强、眠起齐一、丝量多、丝质优良,繁殖 容易的适于我省春秋季饲养的二化性品种.选育目标:1、生命力要求强于现行生产品种“新九” 与“7532”,具有眠起齐一,容易处理,卵质好、卵量多、繁殖系数高等特点.2、解舒率、出丝率高,解舒率要求达到70%以上.3、丝质优良,净度要求达到92分以上,可缫丝4A级以上生丝.4、茧丝纤度适中,要求茧丝纤度2.3—2.7D.  相似文献   

12.
斑头雁(Anser indieus),是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内种群数量大,而且具有一定观赏和经济价值的夏候鸟。每年四、五月产卵期,仅鸟岛一处就有弃卵三、四千枚。在以往的有关资料中,一般认为斑头雁弃卵是亲鸟在孵化过程中推出巢外的死卵。我们经过观察认为造成弃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未受精卵。并在1987年繁殖期,对弃卵首次进行了人工孵化试验。试验结果证实弃蛋有较高的受精率,是可以孵化出雏雁的。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初报如下: 一、弃卵的选取和分组斑头雁弃卵有“窝边蛋”和“埋窝蛋”两种,这次试验仅取窝边蛋一种。将野外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蛋白质饲料的紧缺,尤其是鱼粉。有鉴于此,上海新杨兽药厂与上海市新杨种畜场合作,对“维力康”肉鸡添加剂进行饲养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 时间及地点本试验于1987年9月23日开始,至11月10日结束,全程49天(7周)。在上海市新杨种畜场肉鸡分场进行。 (二) 试验材料由上海市新杨种畜场提供宝星D系鉴别公雏鸡1164羽。试验用“维力康”添加剂由上海新杨兽药厂负责配制、提  相似文献   

14.
一、二化性和有滞育期多化性的桑蚕品种产生滞育卵(黑种)的方法和规律,在生产上和理论上已得到解决,但无滞育期多化性桑蚕品种产生滞育卵的问题,至今国内外仍未见文献报导。我场对广东无滞育期多化性品种九白海、秋303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蚕期在短光照条件下,采用日夜变温冲击饲育办法,可以获得90%以上滞育卵,这一试验结果在生产上已推广应用(但对115南,仍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芙蓉×湘晖”是一个优良的复秋蚕品种,我省通过引进在大田饲养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深受广大蚕农及丝厂外贸等部门的欢迎。为了探讨和解决我省目前该品种在制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该品种的繁育系数及蚕种产量和质量,我们于今春第二造试养了50张原种,进行了初步试验。现将试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材料 (一)、蚕品种:芙蓉、湘晖、新九、7532原种。均由广东省石牌蚕种繁殖试验所  相似文献   

16.
我省高温造用的家蚕多化性品种,过去长期采用即制即用,在蚕种产销上历史性地存在产销平衡困难局面.七十年代在高温造自推广“广农三号”“广农四号”代替“南农七号”后,我省多化蚕茧品质和担桑产值都有了提高,但由于多化“广农” 的原种滞育卵不稳定,原种在高温造饲养困难,繁育系数低,在蚕种生产上又出现了较大困难,至今仍无法解决.我们认为:根据我省蚕种生产实际情况,既要提高蚕茧品质,又要解决高温造原蚕难养,有必要选育出滞育卵稳定的多化新品种,利用我省春秋造较好气候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新品种“两广二号”在贵州蚕区的性状表现。研究原蚕饲养的配套技术.以“两广二号”与贵州育成的优良夏秋用品种“贵蚕一号”进行饲养比较。饲养方法与品种选育试验相同,调查项目及调查方法也与品种比较试验的原蚕性状研究相同。结果“两广二号”与“贵蚕一号”成绩各有优势。结果表明,桑蚕夏秋用品种“两广二号”是一对适宜于贵州南部蚕区应用的优良夏秋用品种,可在贵州开展一代杂交种繁育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桑蚕秋蚕品种“东34×苏12”是七十年代开始在我区推广的。这个品种比较好养、稳产,丝质也比较好。但茧层率、茧丝量和出丝率较低。苏12原种比较难养。秋繁比较困难。蚕种场制种率低或制不出种,因而饲养量逐年减少。1977年我区通过鉴定进行扩大试养秋蚕新品种“两广一号”(新九×7532),但因当时出现再出卵较多,以后逐步掌握了减少再出卵的方法,减少了再出卵的发生,因而推广应用于生产,但这对品种的丝质和出丝率还不够高。  相似文献   

19.
家蚕转青卵冷藏抑制胚胎发育在生产上具有实用价值。为了探讨转青卵适宜的冷藏抑制处理时间,以家蚕品种“湘晖”为材料开展试验。试验于2022年、2023年分2个批次完成,设置5个不同冷藏抑制天数的试验组及对照组(不抑制),蚕卵孵化后调查一日孵化率,并对一日孵化率进行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得到的新转换值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蚕卵的一日孵化率最高,而5个冷藏抑制组随着冷藏抑制时间的增加,一日孵化率呈逐渐下降趋势;2个批次的一日孵化率转换值均值有极显著差异(α=0.05,P<0.01);进一步做两两比较,2022年(第1批次)的一日孵化率转换值对照组与4个抑制组(冷藏抑制2~8 d)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2023年(第2批次)的对照组与5个抑制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湘晖”2个批次试验蚕卵不同冷藏抑制时间处理组的一日孵化率均值不全对应相同,推测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与冷藏抑制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了“湘晖”转青卵的一日孵化率。从生产效益考虑,建议家蚕品种“湘晖”非必要则不将转青卵做冷藏抑制处理,如若一定要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处理时间应控...  相似文献   

20.
家蚕种病卵率检疫方法的可靠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病蛾率与病卵率检验结果两者关系的分析,初步得出病蛾率检疫结果与病卵率检疫结果未必完全相关[1],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两者未必完全相关是否与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技术“不过关”有关,即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方法是否可信。我们对大量的病卵率检验方法可靠性的试验结果表明:现行的病卵率检疫技术及方法是基本可行的,影响和制约家蚕成品卵微粒子孢子(简称N.b)检出率的因素,主要由供检样液中所带N.b量的多少决定;我们围绕N.b密度、集团大小、是否离心以及观察视野多少等几个方面情况进行了检测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