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验采集一头疑似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导致死亡牦牛的组织样品,通过对细菌的分离培养,结合染色镜检、生化实验和16S rRNA生物学鉴定试验,表明成功分离得到1株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2.
2018年7月份,扬州大学动物医院接收到宿迁送检的1份羊驼病料,根据发病情况及剖检结果怀疑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对其肠道、肝脏、肾脏病料进行厌氧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进行了纯化、革兰染色、生化反应、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为产气荚膜梭菌,该菌对环丙沙星、氟霉素、氨苄西林敏感。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产气荚膜梭菌α、β、ε和ι毒素基因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只有产气荚膜梭菌呈现阳性,被检验的其他梭菌以及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均为阴性;将肉汤菌液样品10倍系列稀释后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达到1.2×104CFU/mL。收集40份牛粪便样品,进行PCR检测,32份样品中成功扩增出589 bp的α毒素基因片段,阳性率为80%。结果显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取代血清中和试验,用于产气荚膜梭菌分型,同时表明A型产气荚膜梭菌在当地奶牛场中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4.
5.
为了了解1例经诊断为产气荚膜梭菌病而死亡的阿尔巴斯种绒山羊感染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型和16S rRNA基因的遗传进化特性,试验设计5对特异性毒素引物,采用PCR方法进行毒素型的鉴定,对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只有α毒素引物扩增出约475 bp长的目的条带,阿尔巴斯绒山羊梭菌性肠炎的致病菌毒素为α毒素,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天津地区产气荚膜梭菌(登录号为KP944160.1)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为98.53%。说明此次阿尔巴斯绒山羊感染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型是A型,且鉴定菌株与天津地区产气荚膜梭菌(登录号为KP944160.1)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扬州大学动物医院畜禽门诊接诊一例山羊急性死亡的病例,对其进行剖检,无菌恒温厌氧分离培养,纯化鉴别,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结果表明为产气荚膜梭菌,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哈尔滨市3个鸡场送检疑似鸡坏死性肠炎病例进行了病理剖检和细菌分离,从菌落、菌体的形态、生化特性、PCR鉴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厌氧的革兰阳性短杆菌,在含卵黄的TSC培养基上形成周围带白浊环的黑色圆菌落,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和紫牛乳;PCR鉴定及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的细菌为产气荚膜梭菌,且有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4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20,(1):129-134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本研究从迁徙候鸟样品中对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分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鉴定及耐药性测定。结果从549份健康候鸟粪便样品中分离细菌42株,35只死亡候鸟病料样品中分离细菌11株,通过PCR方法共鉴定A型菌48株,E型菌5株,所有菌株均未检出β2毒素、肠毒素和NetB毒素基因,30株经测定能够形成生物膜;分离菌株对黏菌素、杆菌肽、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40%以上,所有菌株均对复方新诺明敏感。结论得出迁徙候鸟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比例较低,但是对部分抗生素的高耐药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提取了A型产气荚膜梭菌贵州分离株的染色体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回收获得了1条242bp的特异性片段,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pUC19中,并转化至大肠埃希氏菌JM109中;经氨苄青霉素(Amp)抗药性和显色反应筛选及重组质粒酶切分析、PCR鉴定和Southern-blotting检测,表明该重组质粒是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的克隆。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10):28-34
为探明我国鸡群中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不同毒素型分布特征及携带主要致病毒素基因和对饲用抗菌素的抗药谱,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间从四川等7省17个肉鸡生产较为集中的地区采样692份,分离鉴定获得Cp菌株214株,分离率31%。经多重PCR方法鉴定,其中有206株为A型Cp,8株为C型。利用特异性单一PCR方法检测发现:有87株Cp携带β2毒素基因,阳性率为41%;5株携带Net B毒素基因,阳性率为2.3%。以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检测的常见饲用抗菌素敏感性结果显示:那西肽、弗吉尼亚霉素和效霉素有广泛的抑菌作用,四川德阳(2013)、四川眉山(2013)和广东鹤山(2013)的分离菌株对所测试的11种药物均表现敏感,而广西桂林(2014)的菌株仅对那西肽敏感。结果表明我国鸡源Cp具有明显的毒素型、主要致病毒素基因携带状况和抗药谱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沈阳市一奶牛小区奶牛发生猝死,在病料中分离到1株有荚膜、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分离菌株在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后能形成溶血圈。根据发病奶牛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生化试验结果鉴定出该分离菌株为一株魏氏梭菌;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该菌菌株可致小白鼠发病死亡,并从试验致死的小鼠病料中分离到了与死亡奶牛病料相一致的细菌。从而确诊这起奶牛猝死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要经济动物魏氏梭菌分离及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分离于7种经济动物的98株魏氏梭菌疑似物进行理化性质鉴定表明,分离菌符合魏氏梭菌特征。中和试验证实,分离于兔、狐狸、貉、水貂、麝鼠、犬的菌株均为A型;分离于鹿的菌株85.4%(35/41)为A型,14.6%(6/41)为C型,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动物魏氏梭菌感染以A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获得产淀粉酶的丁酸梭菌,本研究从鸡小肠表面黏液中进行丁酸梭菌的分离与筛选,首先对样品进行80℃水浴10 min除去非芽孢菌后,然后接种到TSN培养基进行菌株的分离与筛选。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菌落形态、显微形态初步观察,然后对疑似丁酸梭菌的菌株进行产酸能力和淀粉酶酶活检测,最后对既产酸又高产淀粉酶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厌氧菌C.B1,菌体呈短杆状,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芽孢,生理生化结果也符合丁酸梭菌的基本特征,16S rDNA序列长度为1450 bp,与丁酸梭菌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因此确定该分离菌株为丁酸梭菌,为进一步开发新的微生态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兔魏氏梭菌病的危害、发病原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综述。认为发病的要素是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进入肠道的结果;临床应分为三型。指出预防的关键是控制淀粉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消除影响胃、十二指肠机能及引起腹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55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宿主菌,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某鸡场污水和淤泥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宽裂解谱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Bp16,用2%磷钨酸负染后于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其温度和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MOI)及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宽裂解谱噬菌体Bp16的头部为正二十面体结构,有尾且有尾丝,体长约为220 nm,根据《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9次报告》的分类特征,该噬菌体为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的成员;以实验室保存的55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其裂解效率仅为12.73%;温度稳定性结果显示,在37~60 ℃作用30 min或1 h噬菌体效价基本保持不变,且在80 ℃作用1 h后效价仍能达到1×104 PFU/mL以上,说明该噬菌体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具有耐热的特性;pH稳定性结果显示,在pH 5.0~10.0之间效价基本保持不变,对酸碱较耐受;最佳感染复数为1;根据最佳感染复数来绘制一步生长曲线,测得其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50 min,裂解量为73 PFU/cell。综上所述,噬菌体Bp16具有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及裂解能力强等优点,为后续试验研制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硫酸铵为唯一氮源,从发酵三天的肉鸡粪便中富集、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氨氮降解能力的酵母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生物化学法,鉴定菌株为皱落假丝酵母(Candida rugosa),命名为Candida rugosa YSA.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测定不同温度、pH、碳氮比(C/N)以及初始氨氮浓度对菌株生长和氨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3.0~7.0,氨氮降解最佳碳源为乙酸钠,C/N为20.菌株在氨氮负荷为100~1 200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表现出较好的氨氮降解能力,在富含高浓度氨氮养殖业粪污及其他行业污水治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SPF鸡及鸡胚,从吉林某鸡场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到一株超强毒株(J20株)。此病毒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可以被IBDV标准阳性血清检出IBDV抗原。通过对J2001分离毒株进行回归实验,测定病毒效价EID50达10^6/0.2ml,发病率为100%,死亡达70%;病毒理化特性试验,电镜观察等证实J20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9.
红茶菌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共生物。为进一步研究红茶菌中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从红茶菌中分离纯化出4 株乳酸菌(HC、HD、HQ、HL),以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产酸情况、生长性能、耐盐性、耐酸性和耐胆盐性测定综合评价红茶菌中4 株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4 株菌均为植物乳杆菌;4 株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 ℃,在14 h后均处于稳定期;菌株HC、HD、HQ和HL的最适接种量(体积分数)分别为4%、4%、6%和6%;4 株乳酸菌均有一定的耐盐性,耐酸和耐胆盐性均较好,其中HQ以最佳。  相似文献   

20.
用犊牛睾丸细胞及BK细胞,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发病的进口小尾寒羊痂块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对其进行连续传代至病变稳定。通过对该分离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在犊牛睾丸细胞及BK细胞中的增殖特性试验、病毒核酸类型鉴定试验、脂溶剂敏感试验及其它生物学特性试验、电镜观察等,初步鉴定该分离株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