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化观赏竹的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国内外绿化观赏竹抗性的研究进展做了较全面的总结,并参考其它植物抗寒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绿化观赏竹抗性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目前国内绿化观赏竹抗寒性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绿化观赏竹抗寒性良种选育与引种、抗寒耐旱生理及增强越冬抗寒性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措施等方面,而对绿化观赏竹的抗寒锻炼、抗寒与旱害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分子水平的研究等则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可能会成为未来绿化观赏竹抗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观赏竹新品种引进与快速繁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竹子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竹子在造园中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到今 ,不乏园林用竹之典范。但长期以来 ,竹子在造园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和重视 ,用于造园的竹 (品 )种十分单调 ,常见的只有紫竹、斑竹、慈孝竹等少数竹 (品 )种。我国竹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堪称竹子王国 ,但目前可大量提供用于园林绿化的观赏价值高的竹种不多。而日本、欧洲、美国均长期引种选育观赏竹种 ,拉丁美洲自然分布有许多观赏价值很高的竹种。引进这些竹种 ,不仅可以为造园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也可以大大丰富我国的…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观赏竹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引进的20种观赏竹观察研究,孝顺竹、凤尾竹、鹅毛竹在郑州的适应性差,不易大范围推广;菲白竹、大明竹、长叶苦竹、黄条金刚竹在郑州的适应性一般,推广使用要注意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低温造成损害,其余14种在郑州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注意防止在极端低温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冻害。  相似文献   

4.
利用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不同竹种间抗寒性及冷驯化能力,筛选抗寒能力强、冷驯化能力佳的竹种,为我国“南竹北移”竹种选择、抗寒竹种引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从江苏扬州引种至山东的11个竹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推算各竹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11个竹种在来源地江苏的抗寒性强弱排序依次是:金镶玉竹>早园竹>毛金竹>黄纹竹>四季竹>阔叶箬竹>茶秆竹>乌哺鸡竹>大明竹>斑苦竹>紫竹;在引种地山东的抗寒性排序是:金镶玉竹>茶秆竹>大明竹>早园竹>黄纹竹>四季竹>乌哺鸡竹>毛金竹>斑苦竹>阔叶箬竹>紫竹。11个供试竹种中抗寒能力最强的是金镶玉竹,经引种地的低温驯化后,冷驯化能力最强的是大明竹,其次是茶秆竹和斑苦竹;最弱的是毛金竹和阔叶箬竹,未表现出冷驯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园林绿化中优良观赏丛生竹的10个竹种,对其在江苏常州地区的引种栽培作了耐寒性观察,并划分出4个耐寒等级。  相似文献   

6.
4种地被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铺地竹、菲黄竹4种地被观赏竹为试验材料,通过人为控水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组为对照,测定了干旱胁迫下4种地被观赏竹的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了4竹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保护酶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采用隶属函数方法综合分析生理生化指标,评价各竹种的抗旱性依次为黄条金刚竹>菲白竹>菲黄竹>铺地竹,与4种地被观赏竹干旱胁迫下的形态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引种观赏竹对低温的生理响应,综合评价其抗寒能力,以期为竹资源在北方的推广提供科学指导。以山东省聊城市百竹园的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黄纹竹(Ph. vivax 'Huanwenzhu’)、紫竹(Ph. nigra)3种引种观赏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引种观赏竹的出笋率及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抗寒生理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出笋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金镶玉竹、黄纹竹、紫竹。人工低温处理下,随低温胁迫的加剧,3种竹叶的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金镶玉竹的电导率最高;MDA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金镶玉竹叶片中渗透物质含量高于黄纹竹和紫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升高;金镶玉竹叶片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竹种;基于熵权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抗寒指标中占的权重最大(23.69%),其次为游离脯氨酸(22.56%)和可溶性糖(15.40%);TOPSIS评价得出金镶玉竹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黄纹竹、紫竹。  相似文献   

8.
观赏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观赏竹的生态效益、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逐步被大家所认知,观赏竹的研究与应用引起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文章结合作者多年观赏竹研究的实践,综述了近10多年来我国在观赏竹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引种筛选、繁殖育苗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观赏竹的深入研究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观赏竹定向培育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园林观赏竹定向培育应着重从竹园地的选择、整地、种植时间、母竹移植的要求以及栽后的抚育管理综合技术措施出发,使观赏竹培育基地产生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1.
竹子喜温暖、湿润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我国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南竹北移"工作,将一些抗性较强的竹种引种到黄河流域以北地区。但北方竹类仍存在品种单调、成林效果差等问题。为丰富北方观赏竹种类,从上海、江苏宿迁和山东淄博引入13个竹种,在山西农业大学苗圃内进行引种驯化研究。引种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刚竹属的淡竹、早园竹、青竹、箬竹和赤竹属的菲白竹适合在引种地种植,而佛肚竹、观音竹和罗汉竹则不适合种植。  相似文献   

12.
观赏地被竹类引种选育及其园林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江苏地区的气候条件,对观赏地被竹类进行了引种选育与应用研究。经10多年的引种选育试验,从引种原则、引种驯化、引种试验、园林应用推广等方面,形成一套成功的地被观赏竹引种选育栽培技术。总结探讨了大力发展规模化观赏地被竹容器育苗作为观赏竹类应用推广重要技术思路。筛选出适合江苏引种栽培的地被竹类植物,分析了观赏地被竹园林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以引自江苏扬州大禹观赏竹园的2年生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黄条金刚竹(Sasaella masamuneana f. aureostriata)、菲白竹(Pleioblastus fortunei)、菲黄竹(Pleioblastus viridistriatus)、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ostriatus)等5种地被竹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干旱和低温胁迫处理对地被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地被竹的耐旱、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引种地被竹的耐旱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鹅毛竹>黄条金刚竹>铺地竹>菲白竹>菲黄竹,耐寒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鹅毛竹﹥黄条金刚竹﹥菲黄竹﹥菲白竹﹥铺地竹。  相似文献   

14.
重庆北碚乡土竹类植物共有11属51种,其中35种已在园林中得到应用。该文分析了各竹种的观赏特性及应用前景,对竹子在北碚区城市景区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市区丰富园林绿化树种,增添园林景观,为类似城市旅游景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比分析了引自福建华安县的泰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黄金间碧竹(Bambusa vulgaris ‘Vittata’)、撑麻青1号[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Bambusa textilis)]、青丝黄竹(Bambusa eutuldoides)和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amoenus)5个竹种在福建南靖县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5个竹种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适应性;5个竹种间在竹高、胸径、出笋量及丛幅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立竹度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黄金间碧竹的胸径最大,撑麻青1号的出笋量和丛幅最大,花吊丝竹立竹度最多。黄金间碧竹和撑麻青1号的叶、枝和秆生物量和含水率均较高,表明他们具有较强的光合产物积累能力,有利于新竹生长和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16.
对4种观赏竹形态和生理特性(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的活力、β-胡萝卜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4种观赏竹具有较好的园林绿化价值,叶片中各物质含量随季节更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种类不同,到达高峰期时间与年变化辐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澳大利亚引种的桉树在我国已成为重要的造林树种 ,种植面积和规模较大。但对桉树的开发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用材和桉叶油提取上 ,桉树另一种重要的园艺观赏价值却被忽略了。从园艺观赏价值出发 ,对引种的 2 7种澳大利亚桉树 ,从树形、叶形、花朵形态、奇香异味上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桉树的 4种园艺观赏价值类型 ,对桉树在园艺生产中的开发利用价值作了初步探讨 ,为我国桉树的引种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