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旨在比较观察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的头节在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时的超微结构变化。在屠宰检验和病理剖检过程中采取发育良好的豆状囊尾蚴,直接剪破囊泡从中取出豆状囊尾蚴;或用含10%兔胆汁生理盐水培养,使囊尾蚴从囊泡中翻出,制作样品,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记录。结果显示: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在不同状态下的超微结构差异主要出现在顶突。有钩豆状囊尾蚴在相对静止时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鹿角样的小钩相连。在轻度运动时皮肌柱收缩,小钩向外伸展,顶突前端变扁平。皮肌柱持续收缩时,顶突前端开始内陷,小钩向外斜上方伸展,形成喇叭口样结构。当顶突强烈收缩时,皮肌柱陷入顶突内形成圆筒,小钩沿圆筒口排列形成菊花样结构。无钩豆状囊尾蚴在相对静止时,其顶突扁平,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中央有一个圆形结节,周缘有齿轮状花纹。当顶突轻度运动时,中央部的结节内陷,出现瓣状结构,顶突周边形成半圆形环状结构,如同一个救生圈。强烈运动时,结节的瓣状结构打开,如同一个喇叭口。顶突周围的皮层向外张开,恰似轮胎样结构。在顶突的喇叭口与轮胎样结构之间有数条放射状皱襞。顶突变成一个车轮样结构。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的吸盘均位于顶突之后,可出现三种收缩纹,即环形收缩、纵形收缩和放射状收缩。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超微结构完全不同,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中可出现各自特殊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观察豆状囊尾蚴在不同状态下的超微结构。从肉联厂屠宰检验采取豆状囊尾蚴,直接剪破囊泡从中取出豆状囊尾蚴;或用含10%胆汁生理盐水培养囊尾蚴,待其从囊泡中翻出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记录。位于囊泡内的头节,从其顶端观察,顶突呈伞状,皮肌柱连接小钩覆盖于头节的前端。从侧面观察,一排有鹿角样的小钩附着于顶突。4个吸盘呈洞穴状位于顶突之后分布在头节的四周。原始颈节较宽,体节较细,表面均有许多皱褶。培养后的豆状囊尾蚴可明显区分为头节、颈节、体节和囊泡区,顶突上的皮肌柱收缩,鹿角样的小钩向周围伸展,吸盘也发生环形和纵形收缩,颈节的环状收缩和体节的纵行收缩均明显可辨。豆状囊尾蚴处于不同状态时,其超微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通过压片、多种染色和扫描电镜对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结构进行了详细地比较观察,发现了豆状囊尾蚴头节的一些新结构和曾被误认的结构特点。在压片上,头节的顶突有2排小钩(假复层状排列),用瑞氏染色时可见小钩与皮肌柱相连,用伊红染色见2小钩之间有一个相连的结节,用HE染色则见小钩上有蓝色的钙盐沉着。用扫描电镜观察,静止的头节顶突呈伞状,皮肌柱连接齿钩覆盖于头节的前端。从侧面观察可发现齿钩具有鹿角样的分支,覆盖头节的齿钩实际上是一排。4个吸盘呈洞穴状位于顶突之后分布在头节的四周。当头节处于运动状态时,顶突上的皮肌柱收缩,鹿角样的齿突向周围伸展,吸盘也发生环形和纵形收缩,大大增加了头节对宿主的侵袭力。在对培养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观察时,发现了无钩豆状囊尾蚴,其顶突较大且厚,表面粗糙,顶突上有一个较大的结节。总之,通过压片、多种染色和扫描电镜的比较观察,使我们对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结构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旨在鉴别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的区别。用扫描电镜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其18S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动物的囊尾蚴作了进化树比较。结果显示:超微结构观察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主要区别位于顶突,而吸盘和原始体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从囊泡中取出的豆状囊尾蚴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比较平坦,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结节,结节的直径约为20μm,周边有数层齿轮状花纹,形成重合式齿轮状构造。有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形似鸡爪样的小钩相连。小钩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具有坚硬的外观,长120~150μm。通过用18S-P1和18S-P2引物对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目的基因、感受态细胞的培养液和菌体质粒的PCR检测,均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表明18S-P1引物扩增的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750 bp序列的差别比18S-P2引物扩增的666 bp序列的区别明显。与其他动物囊尾蚴相关序列的进化比较显示,无钩豆状囊尾蚴与牛囊尾蚴有亲缘性,而有钩豆状囊尾蚴则与猪囊尾蚴有亲缘关系。总之,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虽然同属豆状囊尾蚴,但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发现的豆状囊尾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69-374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相似文献   

6.
兔豆状囊尾蚴的压片技术及染色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详细观察豆状囊尾蚴头节的形态结构,通过屠宰检验或病兔剖检采集的豆状囊尾蚴的囊泡,制作压片后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制作豆状囊尾蚴头节压片的关键是载玻片要洁净、干燥,从囊泡中取出的头节应完整无损,并尽量除去黏附在头节上的囊液.将带有头节的结节放在载玻片的中部,再在其上放一载玻片,两手在载玻片的两端均匀用力挤压,待结节全部展开即可.为了观察头节的正面结构,在压制玻片前,应用手术刀片除去原始颈节与体节部分.通过常用的几种单染色和复染色法对压片进行染色,证明单染色更有利于详细的观察头节的结构,而且几种单染色之间有互补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猪囊尾蚴形态猪囊尾蚴呈乳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或卵圆形,囊壁充满液体,有一个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点状头节。低倍镜下可见头节顶部有顶突,顶突有两排整齐的小钩,顶突下方有四个吸盘。有些囊虫在猪体内发生钙化,在皮下或肌肉中呈米粒状或黄豆状,其称为米猪肉。2病猪症状患猪食欲减退,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停滞,水肿,跛行等。病猪寄生囊虫较多  相似文献   

8.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单个或成链,有荚膜的大杆菌。病兔以剧烈水泻、特殊腥臭味粪便,小肠出血、充血、充气,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等为特征。豆状囊尾蚴为白色的囊泡,单个或多个连成葡萄串状,头节上有4个吸盘。两种疾病对养兔业的危害都较大。  相似文献   

9.
兔豆状囊尾蚴的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兔豆状囊尾蚴的体外发育情况及头节的详细结构,用不同浓度的猪胆汁和兔胆汁对兔豆状尾蚴进行培养,并对培养后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来源的胆汁、生理盐水中,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翻出率、存活时间各不相同,最快3 min,且随时间延长,翻出率越高。其中以兔胆汁的效果较好。在不同浓度兔胆汁中培养20 min头节翻出率均为100%,而在不同浓度猪胆汁中培养20 min头节翻出率分别为83%、67%、67%、50%、33%。培养后的豆状囊尾蚴在体外存活时间最长可达36 h。翻出头节的囊尾蚴可清晰看到头节、颈节、原始体节和囊泡四部分。  相似文献   

10.
牛囊尾蚴是寄生在人体的无钩绦虫的蚴虫,多寄生于牛的咬肌、舌肌、心肌、肩胛肌、颈肌及臀肌等处,眼观形态与猪囊虫相似,但在镜检时可见到头节上仅有4个吸盘,而无顶突和小钩,一般在牛胴体中寄生的牛囊尾蚴数量很少,且多在深层肌肉中。笔者遇到一例牦牛囊尾蚴病一例,而该病在本地区屠宰牦牛胴体中很少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病理学变化,从33只自然感染病例采取肝脏、心脏、肾脏与肺脏组织块,经甲醛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切片,切片厚度5~6μm,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肝脏发生由豆状带绦虫六钩蚴穿行所致的出血坏死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上皮细胞、巨细胞肉芽肿。这种特异性病变可作为该病病理诊断的重要指征之一。同时也发现间质性肝炎、肾炎、肺炎及心肌纤维萎缩等变化。本研究为阐明该病的肝脏特征性病理变化及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在獭兔的寄生虫病中,豆状囊尾蚴病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一种,随着我国獭兔饲养量的不断增加,豆状囊尾蚴病给养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益增加。临床用药不规范,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养兔专业户的经济效益和养兔业的发展。笔者对2006~200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确诊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病例进行整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用药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兔的寄生虫病中,除球虫病和疥癣外,豆状囊尾蚴(豆状带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疾病是较普遍和较严重的一种。由于临床用药不规范,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养兔专业户的经济效益和养兔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近几年的病例资料加以整理,得出治疗豆状囊尾蚴病的首选药是甲苯咪唑。  相似文献   

15.
对Tp-TSP2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成功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得到Tp-TSP2基因。Tp-TSP2基因编码区长621 bp,编码20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理论预测值为23.04 ku,等电点为7.33,预测有2个主要的B细胞抗原表位,存在4个跨膜区,与多房棘球绦虫TSP2氨基酸相似度为92.23%。在Gen Bank注册,登录号为AFJ24967.1。Tp-TSP2基因的成功克隆和分析为揭示豆状带绦虫TSP2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找出抗原性强、免疫原性好的兔豆状囊尾蚴抗原蛋白,本研究对兔豆状囊尾蚴的头节、体节和囊膜等结构性抗原与囊液中代谢性抗原进行了比较,发现囊液代谢性抗原的免疫效果优于结构性抗原。通过SDS-PAGE和微孔超滤分离法对囊液蛋白进行纯化,再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高免血清,并对免疫鼠的免疫器官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证明用从囊液中纯化的63 000蛋白免疫效果最好。用纯化的63 000蛋白免疫小鼠可获得高效价抗血清,小鼠免疫器官活化,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增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器官中的CD4、CD8T细胞和CD20B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总之,从囊液中分离纯化的63 000蛋白抗原性强、免疫原性,可用于对豆状囊尾蚴病的免疫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兔豆状囊尾蚴(C.pisiformis)合适的诊断或免疫用抗原,本研究根据带科其他种属绦虫14ku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RT-PCR从C.pisiformis总RNA中成功扩增出长度为261bp的基因片段,命名为Tp14,预测其编码87个氨基酸。对其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与泡状带绦虫、细粒棘球蚴、猪带绦虫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均大于85%,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表明该基因具有种属特异性;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蛋白二级结构、疏水性及抗原表位等方面的预测,认为其有望成为诊断或免疫用抗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实际病例介绍了獭兔囊虫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