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11年底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暴发了猪伪狂犬病,一些研究院所证实当前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疫苗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为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比较不同厂家猪伪狂犬病毒Bartha-K61疫苗株,以及与当前流行的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在主要免疫原性蛋白之间的差异,选取了4个厂家的活疫苗Bartha-K61株,通过二代测序方法进行测序,对Bartha-K61株gB、gC和gD这3种主要免疫原性基因以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变异株之间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Bartha-K61疫苗株与变异株gB蛋白序列中有23处特征性的差异,同源性为96.3%~96.9%;gC蛋白序列中有25处特征性的差异,同源性为92.7%~93.1%;gD蛋白序列中有10处特征性的差异,同源性为96.8%~97.3%;以gB、gC和gD氨基酸序列建立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Bartha-K61疫苗株与变异株分属两个不同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技术以伪狂犬病病毒(PRV)弱毒疫苗株Bartha K61株的部分TK基因作为同源重组序列,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为筛选标记,构建了带LoxP位点的pUCTKAB-EGFP质粒,将pBeloBACII线性化后插入到pUCTKAB-EGFP中构建了转移载体pUCTK-EGFP-BACII.将PRV基因组和转移载体共转染Vero细胞,利用同源重组在Bartha K61株的TK基因中插入了BAC质粒和绿色荧光蛋白筛选标记,经过11轮噬斑纯化和鉴定证实获得了带BAC质粒的重组伪狂犬病毒rv-PRVBAC.通过噬斑试验和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对重组伪狂犬病毒rv-PRVBAC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带有BAC质粒及筛选标记的重组病毒rv-PRVBAC在体外细胞培养中的增殖速度与亲本毒Bartha K61株相比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大的基因片段的插入没有影响重组病毒在体外的繁殖速度.重组病毒rv-PRVBAC在Vero细胞上盲传18代,其绿色荧光蛋白仍能够稳定表达,通过PCR鉴定可以检测到插入的外源片段和插入位点两侧的病毒基因序列,表明所获得的重组病毒rv-PRVBAC得到了稳定遗传.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带BAC质粒的重组伪狂犬病毒rv-PRVBAC,为进一步开展PRV的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猪伪狂犬病毒(PRV)主要免疫原性基因的抗原变异情况,本研究构建了PRV变异株JS-2012和弱毒疫苗株Bartha-K61的g B、g C和g D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基因枪途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对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进行交叉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显示,JS-2012和Bartha-K61株的g C蛋白和g D蛋白多抗对PRV JS-2012变异株、SC经典强毒株和Bartha-K61弱毒疫苗株的交叉中和效价均无显著差异;而两个病毒株的g B蛋白多抗对JS-2012和SC株的中和效价较低,分别为1∶29.0~56.7和1∶56.2~137.0,对Bartha-K61株以及其他毒力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株的中和效价较高,分别为1∶75.0~490.0和1∶198.6~986.9,差异显著,推测该结果可能与PRV毒力基因缺失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PRV流行株的抗原变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8,(6)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流行对伪狂犬病的防控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疫苗对新流行毒株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为评估3种不同毒株的活疫苗C株、HB2000株、Bartha-K61株的免疫效果,在某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阴性猪场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虽然3组疫苗1次和2次免疫后gB抗体阳性率达到100%,但是中和抗体的效价差异显著。从经典毒株HB-J和变异毒株CW的中和试验结果看,C株产生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均为最高,显著高于HB2000株和Bartha-K61株,提示C株免疫效果优于HB2000株和Bartha-K61株,可以作为防控猪伪狂犬病的高效疫苗。  相似文献   

5.
2012年以来伪狂犬病(PR)在全国多省份暴发。为了解流行PR病毒(PRV)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山东齐河地区经PRV 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群中分离到一株PRV命名为Qihe547株,并采用PCR方法对该病毒分离株编码主要保护性抗原糖蛋白gB、gC和gD基因进行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新近PRV分离株同属基因Ⅱ型。与Bartha株相比,Qihe547分离株在gB的优势抗原表位区(aa59~aa126)、gC膜外区(aa23~aa453)和gD主要抗原表位区,潜在的抗原位点及O-糖基化位点存在明显变异,推测这些变异可能影响Qihe547分离株的抗原性,利于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也可能是Bartha-K61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完全中和病毒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PRV的有效防制及其疫苗研制提供了相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构建以伪狂犬病病毒Bartha-K61株为载体的正向表达狂犬病病毒(8202株)糖蛋白的重组活载体疫苗.将eGFP-rgp的表达框克隆入p8-AA载体的Mlu Ⅰ/Nde Ⅰ酶切位点处,经酶切鉴定为正向连接,阳性重组子命名为p8AA-eGFP/rgp.在质脂体介导下将该质粒与Bartha-K61共转染PK-15细胞,获得rPRV/eGFP/rgp重组病毒.对纯化后的重组病毒进行RT-PCR、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表明,重组病毒的滴度(TCID_(50))为10~(8.125)/mL;外源基因在细胞内得到了有效的表达,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和遗传稳定性;通过构建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正向重组Bartha-K61的活载体疫苗的研制,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将PCR扩增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HP-PRRSV)HuN4株GP5基因与含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表达盒插入到伪狂犬病毒通用转移载体pgG-uni中,构建了转移载体pgG-HPGP5-EGFP.通过磷酸钙法将转移载体pgG-HPGP5-EGFP和PRV Bartha-K61株的基因组共转染Vero细胞,经过8轮荧光蚀斑筛选和PCR鉴定获得了稳定表达EGFP的重组病毒,命名为rPRV-HPGP5.WA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HP-PRRSV HuN4株GP5在重组病毒中得到了有效表达.该重组病毒的获得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7,(3):404-409
2011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免疫过伪狂犬病疫苗的规模化猪场发生新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现象,并已确定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变异株感染所引起。为探究现PRV流行株特性,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从免疫过伪狂犬疫苗却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分离到3株伪狂犬病病毒(分别为XP,QJ,LY株),并对其gE、gB、gC全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3株PRV分离株与2012年后分离毒株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显示,3株PRV分离株的gE基因与2012年后分离毒株处在同一进化树分支上,而gB、gC则分别形成了独立的小分支,但仍处在同一较大分支上。我们对当地广泛使用的疫苗株HB-98和Bartha-K61活疫苗免疫血清与Ea,HNX株以及3株PRV分离株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HB-98和Bartha-K61活疫苗免疫血清对早期分离株Ea株的中和能力高于HNX、XP、QJ、LY株,但在NX、XP、QJ、LY株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3株PRV分离株的抗原性与2012年后分离毒株无明显差异,而与传统毒株Ea株的抗原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PCR扩增伪狂犬病病毒(PRV)Bartha-K61株gB基因核心抗原区和闵A株gE基因核心抗原区,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gB和pET-32a-gE,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pET32a-gB蛋白分子量约为44 kDa,pET3...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们国家新发的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毒株与欧美国家猪伪狂犬病病毒经典毒株(Bartha-K61代表株)从基因型上来说,处于不同的分支,流行毒株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基因型,即基因Ⅱ型,而经典毒株属于基因Ⅰ型;但血清型并没有变化,Bartha株疫苗仍然有一定的保护力。现在,从爆发伪狂犬病的猪身上分离出的毒株来看,毒力普遍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近年来广东省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本研究从猪场收集Bartha-K61活疫苗免疫后的猪血清559份,经ELISA筛选出326份gB抗体阳性且gE抗体阴性的猪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分析血清中的疫苗抗体对Bartha-K61株和临床分离到的PRV GD1406野毒株的中和能力。进一步应用小鼠进行交叉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187份gB阳性且gE阴性的猪血清样品对Bartha-K61株和PRV GD1406野毒株的平均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57和1:13,并且免疫Bartha-K61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仅为20%,而免疫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Bartha-K61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100%,免疫灭活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40%。根据试验结果推测,PRV GD1406野毒株与Batha-K61株之间存在抗原差异性,现用疫苗不能有效抵抗PRV变异株攻击。本研究结果将为PRV的防控提供实验依据,为研制PRV新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高剂量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TJM-F92疫苗株对低剂量伪狂犬病毒(PRV)Bartha-K61疫苗株是否存在免疫干扰作用,本研究对其从体液免疫水平、免疫攻毒保护水平及病理学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联免疫组抗体消长规律与低剂量PRV Bartha-K61株免疫对照组抗体消长规律相一致,二联免疫组中高剂量PRRSV TJM-F92株未抑制低剂量PRV Bartha-K61株抗体生成;二联免疫组与低剂量PRV Bartha-K61免疫对照组对PRV JL1株强毒攻击保护率均为5/5;免疫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免疫组攻击PRV JL1株强毒后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轻微;二联免疫组与低剂量PRV Bartha-K61免疫对照组均可对PRV强毒攻击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综上,高剂量PRRSV TJM-F92株对低剂量PRV Bartha-K61株无免疫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两种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控江苏地区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性趋势,比较变异株猪伪狂犬病疫苗(C株)和Bartha-K61疫苗的免疫防控效果。于2017年5月份至2019年1月份对江苏地区59个规模场进行采样,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猪群中的gE抗体来鉴定猪群是否被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另外,在一猪伪狂犬病阳性的规模猪场进行变异株猪伪狂犬病疫苗(C株)和Bartha-K61疫苗的防控效果的实验,通过检测猪伪狂犬病gE,gB抗体及中和抗体来判定猪群的猪伪狂犬病抗体保护水平。显示4 608份检测血样中,gE阳性1 681份,阳性率36%,母猪群gE阳性率46%,育肥猪群gE阳性率28%,59个猪场中育肥阶段gE阳性的猪场22个,占比37%。在其中一个商品猪群gE抗体100%阳性猪场进行2组猪伪狂犬病疫苗的实验,通过实验2组商品猪gE抗体18周龄至出栏前均为阴性,同时检测发现变异株疫苗(C株)对经典株和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效价均高于Bartha-K61疫苗。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猪伪狂犬病感染压力较大,另外C株疫苗相对于进口的Bartha-K61株疫苗在本场的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猪业》2016,(8):9-9
<正>防控新流行的伪狂犬病疫苗应用三原则当前流行的猪伪狂犬病可能是由伪狂犬病毒变异引起的,这种变异的病毒并没有出现毒力增强现象,只是抗原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防控伪狂犬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净化,建立伪狂犬病的阴性猪场。伪狂犬病疫苗应用应关注三点。一是注意疫苗株与流行毒株的同源性。鉴于当前流行毒株与Bartha株同源性低,使用Bartha-K61株并不可靠,建议选用与流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根据疫苗株缺失gE基因、野毒株和疫苗株均有gB基因的特点,设计两对引物,建立了PCR方法,使用该方法分别对PRV、PCV2、PPV、CSFV、PRRSV进行PCR检测,结果只能从PRV Fa野毒株DNA提取物中扩增出354、237 bp的核苷酸片段,从PRV Bartha-K61疫苗株扩增出237 bp的片段,其他病毒均未扩出条带,达到了区分疫苗株与野毒株的目的。同时,应用该方法对吉林省各大猪场进行了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在采集的205份病料中有32份检测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阳性率为15.6%。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在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变异株PRV JS-2012基础上,构建了一株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标记重组伪狂犬病毒,命名为r PRV JS-2012-EGFP。经PCR方法鉴定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病毒构建成功,并能在感染细胞中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生长曲线和空斑试验结果显示,r PRV JS-2012-EGFP与亲本株PRV JS-2012在体外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将r PRV JS-2012-EGFP毒接种14日龄PRV阴性仔猪,能使实验猪100%发病,病死率高达40%,表明r PRV JS-2012-EGFP是一株具有强致病力的标记伪狂犬病毒变异株,在伪狂犬病毒变异株致病机制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猪伪狂犬病病毒HDDJ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某猪场常规免疫猪伪狂犬病疫苗(Bartha-K61株)的母猪流产,疑似为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为确定发病原因,将流产胎儿的脑、淋巴结、肺脏研磨混合液接种Vero细胞,形成稳定细胞病变(CPE),并测定其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通过PCR鉴定、测序比对、进化树分析,确定感染病毒及基因型,动物回归实验判定病毒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为PRV中国变异株,命名为HDDJ株,与猪伪狂犬病疫苗Bartha-K61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674-1683
2013-2016年期间,从云南陆良、富源、寻甸及西双版纳规模猪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群中发生流产的胎儿内脏组织病料中成功分离获得4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FY-YN-2014、LL-YN-2014、XSBN-YN-2015和XD-YN-2014株。经TCID_(50)测定、动物致病性试验、免疫保护试验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TCID_(50)分别为10~(-6.083)/100μL、10~(-5.75)/100μL、10~(-6.583)/100μL、10~(-6.5)/100μL。采用Bartha-K61疫苗免疫过的经产母猪血清样品对XSBN-YN-2015分离毒株进行微量病毒中和试验,其结果显示gB抗体阳性、gE抗体阴性的血清样品的中和效价在1∶16~1∶32之间,用gB、gE抗体均为阳性的血清样品时,其中和效价在1∶64~1∶128之间。4株分离毒株接种昆明小白鼠、家兔2~5 d后,均出现奇痒的典型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对健康非免疫断奶仔猪进行攻毒,同样出现伪狂犬病的典型发病症状,且能从脑及内脏组织中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并成功回收分离到病毒株。在昆明小白鼠上的LD_(50)分别是10~(2.625) TCID_(50)、10~(2.875) TCID_(50)、10~(2.625) TCID_(50)、10~(2.5) TCID_(50)。XSBN-YN-2015株在非免疫断奶仔猪(伪狂犬病病毒gE、gB抗体阴性)测得的LD_(50)=10~(5.33) TCID_(50)。XSBN分离毒株对免疫2次Bartha-K61疫苗的断奶仔猪的攻击试验结果显示,被攻击仔猪均出现高热、精神萎顿、厌食等临床表现,但1周后均能耐过并逐渐康复,提示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只对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攻击基本能够提供100%保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与近年来国内报道的TJ、HeN1、NH1201等变异毒株的gE、gC、gD及TK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均高度一致,同源性高达99%~100%,均分属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不过与早期的国内毒株SC、GDSH株,国外毒株Becker、Nia-1、CL15、Kaplan、Kolchis、Hercules、NIA3及疫苗株Bartha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也未分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因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也属于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经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PRV)国内Ea株UL49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到了PRV Bartha-K61株UL49基因的编码区,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重组质粒pMD-UL49经XhoI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MD-UL49含有PRV Bartha-K61株UL49基因的编码区.同源性分析显示,PRV Bartha-K61株UL49基因序列与国外Kaplan株、国内Ea株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9 %和94.1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7 %和87.2 %.  相似文献   

20.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通过在猪群中广泛使用Bartha-K61株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使PR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自2011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许多Bartha-K61疫苗免疫猪群出现了PR疫情。研究证实,该疫情是由PRV变异株引起的,与以往毒株相比,PRV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增强,且Bartha-K61疫苗不能对猪只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目前针对PRV变异株的疫苗正在研制中,其中基因缺失活疫苗能够对当前流行的PRV变异株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这些疫苗大多处于转基因安全评价阶段。在诊断方法上,已经建立了能够有效区分Bartha-K61疫苗株、PRV经典强毒株和当前流行的变异株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安全有效的基因缺失疫苗和配套的鉴别诊断技术,并结合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对PR进行净化,是未来必由之路。本文对我国当前PR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疫苗研制和防控策略等进行了简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