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生物技术自70年代崛起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己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抗性突变体的细胞水平选择是生物技术中一门较新的技术,是高等植物抗性育种微生物化的一种尝试。其优点是利用微生物育种技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细胞进行筛选,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干扰和季节的限制,能在较小的空间繁殖大量的个体,筛选效率较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空间和时间,从而使育种工作的效率大大高于常规 相似文献
2.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试管内从细胞水平上进行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具有筛选群体大、可控程度高和周期短、用地少等优点。我们与省值保所协作,开展抗稻瘟和高浓度氨基酸突变体的离体筛选研究。获得了“姬糯”、“公交11号”、“矮脚南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外在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先后获得烟草、马铃茹、甘蔗、水稻、小麦、大麦、番茄、玉米、油菜、大豆、胡萝卜和苜蓿等作物抗性突变体;并育成了抗斐济病毒病、霜霉病和眼斑病的甘蔗品种,抗叶枯病的小麦品种以及抗除草剂黄草灵的大麦新品种。七十年代,日本学者石井和小笠原等人试图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抗稻瘟病突变体离体筛选,但因污染问题未能成功。最近,我国上海市农科院郑祖玲等人指 相似文献
4.
油菜细胞诱变及抗草酸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一号愈伤组织为材料,用EMS、NaN3进行诱变处理.以草酸为选择剂进行了抗性筛选。经2%EMS处理的愈伤组织扩增3代后,从872块愈伤组织中.筛选到7块抗(耐)3.5mmol草酸的愈伤组织,其中有5块抗性稳定。抗性克隆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无甚变化,但多酚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原丰早、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23个品种的5532份再生植株的后代及其对照品种的实生苗为材料进行试验。愈伤组织进行60Co-γ辐射处理,诱导再生的植株在正常季节种植于大田,考查抽穗期等项目。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熟性通过组织培养都有较高的变异频率,早熟株系所占比例因品种而异。水稻愈伤组织通过离体辐射后,再生植株后代的生育期有明显的变异,早熟株系的百分率比未辐射处理的有明显提高,而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大田选择,从5千伦处理的株系中获得两个比Basmati 370早熟15天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6.
油菜诱变和离体草酸筛选抗菌核病材料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油菜华双3号为材料,研究辐射诱变和离体草酸处理筛选抗菌核病材料的方法和技术,结果表明,用于离体筛选种的辐照剂量以40-120Krad为宜,用草酸处理60Co-γ射线照射种子产生的试管苗(一轮草酸筛选),或用草酸处理辐照种子及种子产生的试管苗(两轮草酸筛选),获得49株抗草酸小苗,未经辐射处理的种子均未筛选出抗草酸小苗,将抗草酸小苗离体叶接种核盘菌菌丝体,获得9株抗(耐)核盘菌的小苗。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无机磷突变体的筛选和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摘要: 以3份水稻诱变群体为材料,详细研究了M2~M5代高无机磷(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 HIP)种子出现的频率和传递特征。这些材料来自含水量约13.5%的水稻干种子用300 Gy 60Co伽玛射线 (剂量率0.8 Gy/min)处理,或经250 Gy 处理后再对其萌动种子用1×10-3 mol/L的 NaN3 溶液常温下处理2 h所得M1的后代。在96 孔V型酶标板上, 设置5个用KH2PO4配制的标准P溶液,浓度相当于种子磷含量0.00、 0.15、 0.46、 0.93和1.39 mg/g。分析时每个单株分析8粒种子,无机P(iP)高于0.46 mg/g的籽粒称为高无机磷(HIP)种子,出现至少1粒HIP M3种子的M2单株称为HIP M2单株,M3及高代由此类推。研究发现,从HIP M2单株衍生的M3株系中,HIP株系数要少于HIP M2单株数。但是多数M3 HIP株系后代都获得了更高代的HIP株系。根据M3和M4 HIP株系数推算,水稻HIP突变的实际频率可达0.1%左右。已从籼稻协青早B和粳稻秀水110中各选得一个HIP纯合突变系HIPi1和HIPj1。对HIPi1糙米中各种磷素定量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植酸磷含量较对照下降约35%,无机磷含量上升约3.5倍,而总磷基本不变。最后提出了水稻HIP突变体诱发、筛选和选择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8.
1973年Carlson首次采用离体选择技术筛选出烟草抗野火病的再生植株,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在马铃薯、玉米、苜蓿、燕麦、小麦、水稻等作物上获得了成功,表明采用组织细胞培养筛选抗病突变体,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育种途径。八十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北、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小麦遗传育种和植物病理工作者研究结果,应用赤霉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剂,在细胞水平上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亦获可喜进展。张炎等(1990)自1983年以来,通过这一育种体系育成抗赤霉病性接近于苏麦3号、综合性状较好的核质杂种新品系VDKP和CAMA。陆维忠等(1991)筛选出两个无性系894013和894037,其抗赤霉病性好于或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化学致死突变体的诱变筛选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W6154S辐射诱变获得了水稻化学致死突变体8077。从M3代至M5代,该突变体的自交苗在苗期能被300 mg/L以上浓度的苯达松(bentazone)杀死,而以其为母本的杂交F1代则对苯达松表现安全。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单基因(bel)遗传,且对农艺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应用该突变体建立了一种针对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标记技术,能够简便而有效地除去两系杂交稻秧苗中可能混入的不育系自交种苗,从而保证了两系杂交稻田间种植的纯度,避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因育性波动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航天诱变后代遗传变异评价和表型鉴定对航天诱变育种材料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从小麦品种兰天15和郑麦9023的航天诱变后代中筛选出抗条锈病突变体,采用21对核心引物对其航天诱变后代与亲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评估,用条锈菌菌株CYR32、CYR33和V26/G22对航天诱变后代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兰天15的航天诱变衍生系与亲本间差异标记数量较多,且抗条锈性和芒的有无等性状发生了遗传分离,推测可能存在异花授粉导致的遗传重组;郑麦9023的航天诱变衍生系与亲本差异标记数量均不超过2个,且苗期抗病性等绝大部分性状均与亲本相同,仅成株期抗病性较其亲本有明显提高,推测成株期抗病性变异可能来自航天诱变。结果表明,郑麦9023部分具有成株期抗病性的优良选系,可用于小麦抗条锈育种。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赖氨酸含量基因型离体筛选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不同浓度赖氨酸(L)加苏氨酸(T)的培养基, 将opaqure-2等32个玉米自交系种子的胚接种在培养基上发芽, 同时测定种子中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 检测胚生长对L+T的抗性与种子中赖氨酸含量关系, 筛选鉴定玉米种子中高赖氨酸含量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 opaqure-2对L+T有较强抗性, 子粒中有较高含量游离赖氨酸;普通玉米自交系抗L+T能力较弱, 种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在旅大红骨类群中检测到对L+T有较强抗性的基因型, 子粒中有较高含量的赖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玉米中存在典型的天冬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反馈抑制代谢途径, 试管L+T胁迫方法可用于筛选和鉴定玉米高赖氨酸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16.
旱稻品种IRAT109辐照诱变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γ射线辐照处理旱稻品种IRAT109的干种子样品,加代至M2后混收种子,分批在水田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种植M3群体,通过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观察获得突变单株,加代繁育至M5后考查可稳定遗传的突变性状,共获得260份不同性状的突变体。介绍了其中部分突变体在叶片、茎秆、穗部、籽粒形态和抗旱性等方面表现,配制个别突变体与野生型的F2群体并初步观察分离比例。讨论了筛选抗旱性相关突变体的技术困难和该套突变体群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19.
离体筛选耐盐碱马铃薯品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管模拟盐碱土对30个马铃薯品系材料进行了耐盐碱筛发培养基中总盐含量达到0.1%时,耐盐碱能力最差的品系就开始死亡,如144-4,3-2,65等品系。而耐碱能力强的品系,即使总盐含量达到0.4%,植株仍能存活,如品系I,131,31等。耐盐碱能力强的品系,其培养基的pH值在培养过程中都逐渐下降,到取样时远达到了适宜植株生长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稻科学》2016,(1)
人工诱变突变体库是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基因组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以具有优异农艺性状且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籼稻常规品种93-11(O.sativa ssp.indica cv.93-11)为材料,创建了一个包含3617个家系的辐射诱变突变体库。通过在M2和M3代各生育期的筛选,从该突变体库中获得308个表型稳定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可以分成15类,包括株高、分蘖数、株型、穗型、小穗结构、育性、叶色、叶型、抽穗期、苯达松抗性等,突变频率为0.03%~2.74%。使用反向遗传学策略,鉴定出了2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和2个苯达松敏感突变体中的基因突变位点。其中,2个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突变表型是由于CYP704B2分别在第3和第4外显子发生碱基替换和片段缺失造成的,而2个苯达松敏感突变体的突变表型是由于CYP81A6中第1和第2外显子分别缺失了一个7bp和一个23bp的片段造成的。4个突变体家系中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的分离比均符合3∶1,属单基因隐性突变。这一籼稻突变体库将有助于籼稻基因组的功能分析,并且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