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平潭岛沙地开展了木麻黄平潭2号、A13和粤501无性系以及本地木麻黄实生苗造林对比试验,对5年生的试验林进行了生长量和防风效能的测定,结果表明:3种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量均高于本地木麻黄实生林,而且树高、胸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无性系生长量差别不大,木麻黄平潭2号无性系生长最快。防风效果大小表现为木麻黄平潭2号无性系木麻黄粤501无性系木麻黄A13无性系本地实生木麻黄。在此试验条件下,平潭岛选用木麻黄造林宜优先选用木麻黄平潭2号无性系,其次是粤501和A13无性系。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选择引进广东省优良木麻黄无性系9个,并以平潭2号为对照进行造林试验,拟从中筛选出生长好又比较抗星天牛危害的优良木麻黄无性系。结果表明:粤C5、湛江、湛江3、粤C6等4个木麻黄无性系被星天牛总危害率最低,可以适当扩繁与推广。而粤C1木麻黄无性系被星天牛危害高达45%,应予以淘汰。粤南山7、粤南山8湛江1、湛江2和试验对照的平潭2号等5个在木麻黄防护林建设中应该慎重或采用多个无性系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3.
东海岛沙质海岸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东海岛沙质海岸防护林营造中,选用木麻黄8 个优良无性系和1 个本地实生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第3 年起8 个无性系的树高生长均快于实生苗,其中无性系“503”树高生长一直保持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性系间树高生长差异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到第5 年“503”树高生长与其他7 个无性系已无显著差异,只显著快于实生苗。4 年生前木麻黄各无性系间的胸径生长无显著差异,从第5 年起无性系“南三7”与实生苗的生长差异显著,此后,8 个无性系全部超过实生苗。  相似文献   

4.
木麻黄无性系和实生林的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钙和镁离子含量均大于木麻黄实生林,有效磷含量则相反。与实生林相比,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有所下降,CEC值增加。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木麻黄实生林。脲酶除外,其余3种酶活性均是根际大于非根际。与木麻黄实生林相比,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环境得到改善,林地土壤营养贮量和养分供应能力提高,生长效果亦优于本地实生苗造林。  相似文献   

5.
在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上接种13个外生和内生菌根菌菌株,观察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高生长和造林12个月后树高、胸径和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外生和内生菌根菌都极显著地促进了木麻黄无性系小苗苗高的生长,最大的比对照苗高增加了68.5%,最小的也比对照增加了14.7%;造林12个月后,多数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的促生作用明显下降,只有2~3个菌根菌株可以显著或极显著地促进木麻黄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从北京、河南、山东引进的13个刺槐优良无性系为材料,于2005年初在武汉市黄陂区沙口林场、郧西县佘家湾林场、广水市中华山林场进行造林试验。根据试验期间调查的结果,A05、3-I等2个无性系显示出良好的生长趋向,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本地刺槐。  相似文献   

7.
海南木麻黄无性系生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研究海南地区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过程,并确定其数量成熟龄和合理轮伐期。[方法]本研究利用海南岛3个试验点4个相同无性系10 a的生长数据分析了木麻黄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均呈"先快后慢"的生长模式,造林后1~6 a为快速生长期,6 a后进入缓慢生长期;材积生长则呈"慢—快—慢"的S型生长模式,造林后1~3 a为慢速生长期,4~7 a为快速生长期,8 a后进入缓速生长期。根据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点,各无性系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处于6~9a。利用3个试验点4个无性系获得的材积生长平均值,拟合了木麻黄无性系材积生长曲线的Richards模型,并得出材积快速增长的起始期t_1=4.9 a,终止期t_2=8.4 a,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期t_m=6.9 a,最大材积增长速率25.8m~3·hm~(-2)。[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建议海南地区将木麻黄无性系的轮伐期定为6~9 a。  相似文献   

8.
为了丰富和增加海岸带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新材料,引进木麻黄新无性系进行育苗与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9个参试的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9%以上;现有保存率也均达到95.5%以上,说明新引进的木麻黄无性系都比较适宜新的生态环境。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无性系之间最主要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处于快速成长水平,真正的竞争才开始,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留枝及其在育苗造林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去枝和留枝苗的生根率差别不大,都在88%以上;多枝容器苗地径、苗高、成活率好于去枝,差异极显著。造林后3年调查,留枝苗生长更快,长势更好,胸径、树高及保存率与去枝苗相比差异显著。建议生产上应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留枝苗在造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参加造林试验的29个木麻黄无性系进行两次调查及分析,选育出生长均表现较好的木麻黄无性系有文36号、通7号、塔市1号、东方1号、宝9号。通过对木麻黄无性系跟踪调查,为海南提供木麻黄优质无性系种质。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抗病无性系造林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东华南农业大学引进的3个木麻黄抗病无性系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出来的3个抗病无性系进行对比造林试验,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差异显著,广东抗病无性系501和福建抗病无性系P-10-33生长量大,枯死较少,而福建的抗病无性系P-21-9在林地中枯死严重,超过对照的非抗病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抗星天牛无性系营造试验及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连续多年发生木麻黄星天牛危害,2~5年生幼林尤其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平潭国有防护林场选择引进台湾、广东以及福建东山和惠安等地的7个木麻黄无性系,并以平2为对照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龙7和台山木麻黄两个无性系抗星天牛危害最轻,分别仅有1%和2%。湛江1和湛江2两个无性系表现一般,分别达到12%和16%;惠41、抗风6、粤703和对照的平2四个木麻黄无性系被星天牛危害最为严重,平均达到27.75%,因此在星天牛危害的重灾区不宜应用惠41等4个木麻黄无性系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13.
农田木麻黄防护林网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沿海沙地农田防护林网中的木麻黄更新试验,结果认为:福建沿海农田木麻黄防护林更新迹地的沙壤都比较贫瘠且普遍存在P元素的缺乏;补充元素技术可有效地促进更新林带的生长;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的利用能提高更新林带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农田木麻黄防护林带更新配套技术的实施可取得良好的更新效果,防护效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速生、抗性强的木麻黄P10-33优良无性系,采其小枝经水培出根后培育容器苗,结合配套的造林技术,在平潭县营建农田防护林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重点介绍营建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农田防护林的技术和初步成效,旨在为将营建农田防护林的单位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在二代更新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采用木麻黄优树选择与子代测定的方法,从63个木麻黄家系中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再经苗期测定选出4个无性系在木麻黄更新造林中应用表明,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以及抗病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的木麻黄实生苗;综合抗风力、水培生根率和干形等评价指标表明,选育的粤501、平18、惠1和莆20等4个木麻黄无性系较为优良,可以在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养根 《防护林科技》2005,(5):32-33,86
通过福建中部山地引种木麻黄造林试验,5 a的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与实生苗造林保存率都较高,分别达到98.15%和96.8%,差异不显著。试验还表明,采用木麻黄无性系造林,其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明显优于木麻黄实生苗的生长速度。前者比后者三项主要指标的生长量增加25.0%、26.5%和94.2%,差异较为显著。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造林,其林木干型通直、冠幅大、林相整齐;应用实生苗造林,个体分化较大、生长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通过筛选的2个木麻黄抗逆无性系与当地生长较好的惠2无性系进行水培育苗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差异不大,方差分析均未达显著水平。从遗传参数来看,3个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均为中等,分别为0.486和0.557,方差分量也不大,分别为66.06%、69.27%,苗高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其值为14.23%,而地径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其值为18.22%,利用苗高和地径指标对木麻黄抗逆品系和对照进行比较,不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2)不同无性系在侧根数、主根长、总干质量/总鲜质量等指标上均未达显著水平,且变异系数不大,仅为25.26%、13.70%、9.28%;但在地下部分干质量/地上部分干质量指标上达极显著水平,且变异系数较大,达46.42%。从苗木根系性状和生物量的遗传变异分析,木麻黄抗逆品系和对照没有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18.
针对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品种单一问题,从澳大利亚引进7个木麻黄树种30个种源种子进行造林试验,通过多目标决策法综合评估,筛选出适应能力较强且速生优质的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na)15002种源、山神木麻黄(C.collia)19111种源,粗枝木麻黄(C.glauca)15218种源、13128种源和13987种源,对这些种源进一步进行家系和单株选择,结合无性繁殖的途径,可推广应用于沿海沙地特别是后沿地段造林。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用木麻黄4个优良无性系来改造低效防护林。试验表明,在海岸前沿基干林带改造中,采用隔行带状改造效果较好,木麻黄低效林经过改造,6 a后可以达到生长快、短期内恢复基干林带的目的。在后沿片林内通过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等综合措施块状改造后的林分与保留老林带相比,除了平均胸径生长略低1.2 cm外,其保存率、树高和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保留低效林的51.17%、2.3%和25.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