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使用新型飞蛾诱捕器搭配性信息素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诱集,与人工赶蛾监测数据对比,明确新型诱捕器用于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飞蛾诱捕器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黏胶式诱捕器,监测蛾峰与田间赶蛾一致,且在水稻生长后期更能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实际发生态势,可代替人工赶蛾作为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扇吸式多功能捕虫器诱捕水稻害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扇吸式多功能捕虫器诱捕水稻害虫虫量是频振式杀虫灯的1.9~10.2倍,尤以稻纵卷叶螟为显著,诱捕的益虫在2d后多数能存活,具有操作方便、省工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应用性信息素诱集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干式诱捕器及与诱芯不同配置方式在稻田的应用效果的验证试验表明,干式诱捕器只放二化螟诱芯装置对二化螟诱集效果最好,诱蛾总量达到110.56头·个-1;在放置稻纵卷叶螟诱芯装置时,干式诱捕器和黏胶式诱捕器对稻纵卷叶螟的诱集能力基本相同,但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诱芯同时存在时,两者都失去诱集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成本低廉的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捕器,本试验将4种不同塑料瓶改装为简易性诱剂诱捕器并测定其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效果,并进一步比较了自制诱捕器与市售诱捕器在田间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装置2(4 L透明塑料瓶)制成的简易诱捕器的诱蛾量(平均诱蛾量181头)最多;该简易诱捕器与市售诱捕器诱蛾量无显著差异(P>0.05)。用装置2制成的简易诱捕器可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5.
双性引诱剂、生物食诱剂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型生物药剂,为验证其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效果、持效性等,特进行了相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食诱剂诱捕到的稻纵卷叶螟成虫数量多于双性引诱剂,2022年7月10日到9月12日期间,3个生物食诱剂诱捕器共诱捕到稻纵卷叶螟成虫488只,3个双性引诱剂诱捕器共诱捕到稻纵卷叶螟成虫204只。8月25日调查,生物食诱剂处理、双性引诱剂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优于化学防治处理;9月19日调查,生物食诱剂处理、双性引诱剂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新干县、万安县、峡江县、永新县、吉水县在早稻和晚稻上开展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使用技术:应从始蛾期开始诱杀,每667m。挂粘胶诱捕器1个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l枚,诱芯每隔30d左右换1次,诱捕器距离地面lm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防效为30%~5O%,每季水稻减少打药1~2次。当稻纵卷叶螟出现迁入、为害高峰时,每667m3挂1个诱芯难以控制为害。当田间新虫苞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性诱剂+药防的效果好于常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20%氰氟虫腙·茚虫威SC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适宜施用量,特进行了此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20%氰氟虫腙·茚虫威SC 40~50 mL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为理想,药后7 d对水稻的保叶效果为78.77%~84.6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95.29%~97.98%;药后15 d对水稻的保叶效果为80.08%~85.06%,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91.91%~97.69%。建议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每667 m~2施用20%氰氟虫腙·茚虫威SC 40~50 mL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性诱剂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为材料,研究了大田试验中不同诱捕器及诱芯摆放位置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诱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式诱捕器内单放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诱芯的诱蛾效果良好,且互不干扰;水盆式诱捕器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约为干式诱捕器的1.68倍;诱芯垂直摆放可显著提高诱蛾效果,以干式二化螟诱捕器的前后对比最为明显,垂直摆放诱芯的诱蛾量是水平摆放的5倍.同时,从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及生态效益方面分析了性诱剂防治与农户自防的差异,并提出了在性诱剂防治的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提高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10%氟苯虫酰胺SC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10%氟苯虫酰胺SC20~30mL,在稻纵卷叶螟1龄高峰期施药1次,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是危害陕南水稻的三大重要害虫,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方法,测试了不同厂家的7种诱芯对三大害虫的引诱活性,并比较水盆式和三角板2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芯A(中捷二化螟)、诱芯B(中捷三化螟)、诱芯D(纽康二化螟)、诱芯E(纽康三化螟)、诱芯G(广仁二化螟)均对二化螟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以诱芯D效果最佳;7种供试诱芯均对三化螟无引诱活性;诱芯F(纽康稻纵卷叶螟)和诱芯C(中捷稻纵卷叶螟)对稻纵卷叶螟具有微弱引诱活性;2种诱捕器对二化螟诱虫总数差异显著。诱芯D较适合陕南水稻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诱芯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议在田间应用中使用三角形诱捕器。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新干县、万安县、峡江县、永新县、吉水县在早稻和晚稻上开展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使用技术:应从始蛾期开始诱杀,每亩挂粘胶诱捕器1个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1枚,诱芯每隔30天左右换一次,诱捕器距离地面1米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防效为30%-50%,每季水稻减少打药1-2次。当稻纵卷叶螟出现迁入、为害高峰时,每亩挂一个诱芯难以控制为害。当田间新虫苞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性诱剂+药防的效果好于常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稻纵卷叶螟新的测报方法和开展大面积性诱剂防治,笔者进行了性诱剂、不同诱捕器对稻纵卷叶螟成虫诱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峰期明显,较田间赶蛾峰期迟1~6d,诱蛾量约为200W白炽灯虫量的25%。不同诱捕器的诱测效果比较表明,翅膀型诱捕器优于菱形粘胶型诱捕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9%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在大田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最佳用药时间、最佳剂量和配套的施药技术以及该药剂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9%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生长安全,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至幼虫1~2龄期前,每667 m~2施用9%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20 g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重齿小蠹信息素诱捕器设置技术。结果表明,窗式、交叉式和漏斗式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窗式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交叉式的次之,漏斗式的最差;诱捕器设置的高度对诱捕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设置高度为2m的诱捕器诱捕作用最强;不同颜色的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黑色诱捕器诱虫效果最好,其余的依次为红色、绿色、白色和黄色的;设置于距林缘不同距离的诱捕器的诱捕作用不同,随着设置距离的增加,诱捕量逐渐减少,距林缘20m的诱捕器诱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40%甲氧·茚虫威SC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佳剂量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特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甲氧·茚虫威SC对稻纵卷叶螟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均较好,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在稻纵卷叶螟一般发生年份的卵孵高峰期,以每667 m~2用40%甲氧·茚虫威SC 10~15 mL兑水40 kg喷雾防治为宜;在稻纵卷叶螟中等偏重到大发生年份,以每667 m~2用40%甲氧·茚虫威SC 15~20 mL兑水40 kg喷雾防治为好。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特开展了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适宜施用剂量及持效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6 g和5%氯虫苯甲酰胺超低容量液剂40 mL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均较好,且持效期长,并对水稻生长安全,这两种药剂可在水稻生产中作为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牛军强  马明 《西北农业学报》2017,(12):1877-1882
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区12a生红富士苹果园中,研究性诱剂诱捕器不同方位、大小、高度和密度对金纹细蛾诱集量的影响及对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方位对诱集量影响显著,行间挂置诱集量是株间挂置的1.33倍。诱捕器大小对诱集量也有显著影响,口径30cm和25cm诱捕器诱集量均显著高出20cm诱捕器37.3%和35.6%,单位面积诱集量25cm诱捕器显著高于30cm诱捕器。诱捕器高度对诱集量也有显著影响,离地面1.0m和1.5m处诱捕器诱集量显著高于离地面0.5m和2.0m处,其中1.0m和1.5m处诱捕器的诱集量分别较0.5m处高40.0%和42.5%,较2.0m处诱集量高38.1%和40.5%。性诱剂对金纹细蛾危害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每667m~2挂置3个诱捕器,全年防治效果可达70.1%。  相似文献   

18.
2%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面喷雾法测定1~15 d内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减退率和卷叶率,并根据卷叶率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每667m2用2%阿维菌素50 mL、2%阿维菌素75 mL、18%杀虫双水剂250 mL对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药后15 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5%、96.8%、55.4%,其中以667m2施用2%阿维菌素75 mL防效和持效性为最好.表明2%阿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并在供试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在田间用量以75mL/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可用于诱集雄虫,干扰雌、雄虫交配从而抑制害虫种群,性诱剂的应用效果受诱捕器类型、悬挂高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比较了性诱捕器不同类型(桶型诱捕器1、桶型诱捕器2、黏胶型诱捕器)和不同悬挂高度(高于水稻上部叶片20 cm、50 cm、80 cm)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雄虫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诱捕器诱集到的二化螟数量存在差异,整体来看桶型诱捕器1>桶型诱捕器2>黏胶型诱捕器,但是未达到显著水平(P=1.866,F=0.165)。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诱集到的二化螟成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df=2,F=9.152,P=0.001;纽康诱芯df=2, F=6.677,P=0.004),随着诱捕器悬挂高度的增加,诱集到的二化螟成虫数量逐渐减少,其中以悬挂高度为20 cm的处理诱集效果最好,不同高度处理得到的二化螟动态曲线基本一致,说明诱捕器高度对监测二化螟成虫高峰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叶面喷雾法测定1~15d内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减退率和卷叶率,并根据卷叶率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每667m2用2%阿维菌素50mL、2%阿维菌素75mL、18%杀虫双水剂250mL对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药后15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5%、96.8%、55.4%,其中以667m2施用2%阿维菌素75mL防效和持效性为最好。表明2%阿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并在供试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在田间用量以75mL/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