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2.
PAN Fa-jun(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Guzhen County,Guzhen,Anhui 233700) 相似文献
3.
稻油轮作下油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与水氮配施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裂区为淹水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4种施氮量,分析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模式下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LAI)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互作效应显著;且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71%~6.50%,群体干物质显著增加了9.22%~13.30%;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5.9%~9.8%和1.5%~5.2%,从而使产量提高了9.5%~13.4%。控制性交替灌溉相对于淹灌能保证足够的穗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减缓拔节至齐穗期叶面积衰减,加快结实期群体生长率,利于穗粒数及产量的提高;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从三因素间的互作效应来看,秸秆堆腐还田处理下,控制性交替灌溉与施氮量150 kg/hm^2,可有效提高齐穂期高效叶面积指数(4.80~5.32),具有较高的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6.94~7.36t/hm^2),显著提高了有效穗(181.6万~220.9万/hm^2)及每穗粒数(180~200粒),从而显著提高产量达到10328.1~12464.1 kg/hm^2,为本研究节水减氮增效最佳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对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浙江嘉兴开展了油菜秸秆还田免耕直播晚稻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上,油菜秸秆还田量1 800,3 600,5 400,7 200 kg/hm2,产量分别为9 100,9 275,9 375,9 325 kg/hm2,比对照增加1.1%,3.1%,4.2%和3.6%。单季晚稻成秧率随着油菜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会小幅下降,而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比对照增加,有效穗数也有所下降。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上适宜的油菜秸秆还田量为5 400 kg/hm2,即3/4的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5.
6.
7.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轻简栽培水稻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粳稻品种扬辐粳8号作试验材料,设小麦秸秆还田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作对照,进行直播、机械插秧、抛秧,并对水稻物质生产、产量形成及有关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穗数均有所下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产量均显著提高;各生育期的茎蘖数均明显降低。光合势、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抽穗前低于秸秆不还田,抽穗后则相反;各生育期的根冠比均较高。抽穗期高效叶面积、高效叶比例以及粒叶比均较大,结实期茎鞘中贮存的碳水化合物的输出率及转换率以及收获指数明显大于秸秆不还田。结实期根系活力、伤流液、光合速率和ATP酶活性均高于秸秆不还田。阐明了秸秆还田轻简栽培水稻的生育特性和增产效应。同时,对秸秆还田水稻高产的生理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秸秆还田水稻的关键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8.
腐熟剂作用下的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与中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油菜秸秆在有机物料腐熟剂作用下的还田效果,采用油菜—中稻种植模式,2012年在岳阳县进行了小区比较试验。试验表明,在腐熟剂作用下,油菜秸秆腐解加快,释放养分更多,土壤理化性状更好,中稻增产639 kg/hm^2,增产率达到8.4%。 相似文献
9.
麦/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 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麦/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 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4,(4):47-49
以金优527和F优498等2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播种量可有效增大成株密度、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成穗率降低,单株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和每穗粒重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产量都以播种量1518 kg/hm2为最高。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994~1999年,以四川稻茬麦在种植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和生产示范表明,在小窝密植技术和免少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保温、调湿、改良和培肥土壤、抑制杂草和节本增产增收效应,实现了高产与简化高效、当季高产与稻田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一般比旋耕机播栽培节约成本21.6%,增产10.1%,省工23.1%,增收35.4%;比撬窝点播栽培省工52.7%,增产3.9%,节本 相似文献
16.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揭示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25%稻麦秸秆均还田、50%稻麦秸秆均还田、75%稻麦秸秆均还田、100%稻麦秸秆均还田、100%麦季稻秸还田、100%稻季麦秸还田等7个秸秆处理,经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周年秸秆还田量对三年麦田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秸秆还田后三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效果最好的还田量主要集中在50%和75%。其中,第一年以50%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明显;到第三年以75%还田量影响最显著,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61%、4.05%、18.25%和5.90%。在前两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均有增产效果,但在第三年,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略微减产。6个秸秆还田处理中只有50%稻麦秸秆均还田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在三年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分别为11.23%、14.74%和14.29%。综合来看,50%稻麦秸秆均还田最适宜当地小麦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