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生命周期评价(LCA)为基础,选取农业能耗状况(化肥、农药、农膜施用强度)、农业生产低碳绩效(碳生产力、财政支农强度、农业碳排放效率)等评价指标,运用趋势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分析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并对低碳农业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等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安徽省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碳排放源的排放强度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碳生产力逐年良性发展,农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农业碳排放总体呈正平衡状态。各因素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膜施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其各自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就相应地分别增加1.36%、1.14%、-0.70%、0.49%。  相似文献   

2.
借鉴农业碳排放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安徽省农业碳排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系统梳理安徽省农业2000-2013年度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量、农药农膜使用量、土壤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等碳排放活动,测算安徽省农田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与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逐年缓慢上升,与农业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上升幅度小于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整体而言安徽省农业系统碳排放处于正平衡状态;工业投入品碳排放是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最重要的来源,其中化肥生产、运输、施用过程中引起的碳排放在整个农业碳排放系统中所占比重最大;农业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回归分析法对1979~2009年影响我国农业产值变化的主要投入品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用化肥使用量对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有显著的贡献,农用机械总动力对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有正的但不显著的影响,农药使用量在短期而言可促进农业产值增加,但从长期看,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农业产值下降,相反,农用塑料薄膜施用量对我国长期均衡农业生产总值则有显著的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转型提出新要求、新目标与新路径。本文利用1978—2017年中国农业要素投入、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了农业要素投入变化、农业产出变化和农民收入变化的趋势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耕地面积在1978—2017年出现了两次面积突增、3次面积下降的趋势。②中国农药使用量在1978—2017年经历了数量长期猛增,而后进入零增长、减量投入阶段。③中国农用薄膜使用量在1978—2017年经历了不断上涨,而后转入使用量低增长或零增长阶段。④中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在1978—1995年经历了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1996—2003年化肥施用量走低、2004—2015年化肥施用量回涨、2016—2017年化肥施用量不变4个阶段。⑤中国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量、主要农产品单产和农民人均收入在1978—2017年实现了长期的增长,但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要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减量农业要素投入和发展先进农业技术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九大农业区和各省域的地均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空间分布及其长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8年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使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面源污染程度逐年加重,农田面源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化肥地均使用量增长101.5%,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药地均使用量增长97.6%,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用塑料膜地均使用量增长238.2%,污染等级从低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变。九大农业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程度整体呈现由早期的较低污染等级升高为目前的较高污染等级。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化肥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的农药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华南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综上,各省域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污染呈现不同程度的加重趋势,其中化肥面源污染河南、海南、湖北、广西、陕西和新疆等省加剧严重,农药面源污染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加剧最明显,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上海、新疆、福建、海南、甘肃、山东和浙江加剧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4-2012年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条件的8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条件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关联序为: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常用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在此基础上,依据关联度的分析,就提高河南粮食产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对广东省1987-2013年的化肥施用总量,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单位面积施用量、化肥施用强度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1987年开始,广东省农业化肥施用总量、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农药施用量逐年递增,但增幅各不相同;钾肥和复合肥增长较多;化肥施用强度不断增加,2012年比1987年增长了2.87倍,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 kg/hm2)。广东农业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发展初期、种植结构调整期和政策调整期,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藏粮于技"战略就是把农业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粮食产能的科技因素,提高粮食产量.基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影响云南省粮食产能的科技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8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对云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用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和农业机械使用量则对云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因此,提高粮食产能要结合云南省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农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和农机化建设进程,促进云南省粮食产能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63-1367
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碳排放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基于农业生产过程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排放源,测算了我国2000—2012年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发现,我国的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基本保持着上升的状态,但是不同阶段其增长速率是不同的;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碳排放总量每年都在上升,但北京和上海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农业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和中部农业大省。同时,实证分析了主要的碳排放源对农业产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最深的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农作物面积、农用柴油对农业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影响。说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降低化肥的使用量,采用新能源技术,开发出新的物料元素等。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0—2020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农膜、柴油使用量等统计数据,估算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以期为实现我国农田固碳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涨幅约18%;玉米对碳吸收贡献最高,约为总量的30%~36%;2010—202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先上升后下降,总降幅约8%;各碳源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为化肥>农膜≈柴油>农药>灌溉;2020年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碳吸收及碳排放差异明显;2010—202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明显大于碳排放,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且净碳汇逐年增加;2020年各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990—2014年粮食生产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选取乡村从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实物量、农用塑料薄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等8项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单产与第一主成分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与第二主成分相关关系不明显;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实物量、有效灌溉面积对河南省粮食单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粮食单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负影响,农村从业人口的减少对粮食单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0—2018年粮食产量相关统计数据,选取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灾面积、农村用电量、播种面积这10项指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演因素。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相关分析法,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村用电量,对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支持农业生产支出;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播种面积;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法,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潜变量是科技因素,其中以塑料薄膜使用量所占载荷最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3—2013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区)的省级层面数据,定量分析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并定性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了7个省(市、区)外,我国和其他24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形关系。其中,7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达到峰值;8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趋势;9个省(市、区)的EKC曲线呈"N"形,其农药使用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农药使用量受到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复合影响,这3个因素分别对农药使用量产生正向、负向和负向影响。要实现我国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需要立足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和布局其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药减量控害的相关政策创设以及加大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4.
农业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量,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又可能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以陕西省1999—2017年的农业产值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作为基础数据,探究农业塑料薄膜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建立有关于农业产值与农业塑料薄膜使用量的VAR 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农业产值与农业塑料薄膜使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说明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促进陕西省农业产值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的前提下,日本农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大成绩。基于肥料使用量的变化,发现日本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存在两个重要节点:①1970年,日本从工业化发展对农业资源占用逐渐扩大中觉醒,由于前期过度使用化肥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日本农业开始步入环境友好型转型期。②1992年,日本开始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化肥施用量逐年降低,并积极倡导使用有机肥,日本农业开始步入环境友好型稳定期。在政府引导和干预下,日本化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基本实现零增长,这一趋势既改善了日本耕地的土壤结构和耕层状况,又有利于日本农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其经验做法值得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阶段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优化始点离散灰色模型的河南省化肥施用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旭 《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1):79-82
为了解河南省化肥施用量历年的增长趋势,选取2000—2012年河南省化肥施用折纯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起相应的优化始点离散灰色模型,通过平均相对误差检验等对预测函数进行了检验,并给出2013—2016年河南省化肥施用量预测值,其中2016年河南省化肥施用量预计约为830万t。分析实际数据与预测结果后认为,未来若干年河南省化肥施用量不会出现较大下降。建议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上海耕地利用情况,选用耕地利用的五个投入要素[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地膜使用量]分析了2007-2011年上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演变规律及特征,以及2011年沪郊耕地利用集约度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1年上海耕地利用集约度表现为小幅波动,总体水平较高,基本高于1.3×10~(16)sej/hm~2;劳动力集约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劳动力投入所占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达到49%。2007-2011年,农业机械集约度增幅为12%,其所占比重稳居首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化肥、农药、地膜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均呈先增后降趋势,化肥集约度与农药集约度也是先增后降,地膜集约度则一直表现为下降趋势。2011年,上海各郊区(县)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宝山区和崇明县耕地利用集约度(排名前两位)是闵行区的2倍以上;从空间分布上看,上海北部远郊区(县)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远高于上海西南部远郊和近郊的耕地利用集约度。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上海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对阿克苏市1993--2002年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地膜的施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市农用化肥的施用比例基本合理,但单位耕地面积上化肥、农药投入量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疆,化肥的施用量已不再是粮棉增产的限制因素。针对农用化学物质过量施用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湖南粮食产量增长与主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利用计量模型对1997~2015年湖南粮食产量增长与各主要投入要素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和粮食种植面积对湖南粮食产量有一定的贡献,弹性系数分别为1.135 3和0.771 6,而农用塑料薄膜对湖南粮食产量有一定的负作用,弹性系数为-0.397 5,有效灌溉面积、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等4个要素的作用不够明显。提出了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等促进湖南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安徽省2006-2014年的粮食统计资料,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几年的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并对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各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几年安徽省的粮食总产量将呈持续上升趋势;各主要影响因子与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关联,其中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化肥施用量、粮食单产、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业财政支出。通过对安徽省粮食产量预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