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种源82株优势木自由授粉种子及其一年生苗木,开展了种子表型变异和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米老排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存在明显的种源差异。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种重与苗高显著正相关;种长与叶重、茎重、全株湿重显著正相关;种宽与苗高、地径、茎重、全株鲜重显著负相关;依据苗木生长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8个种源分为3类:第一类靖西、容县,为生长优势种源;第二类龙州、那坡、凭祥、德保,为生长中速种源;第三类东兴、上思,为生长较差种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地理种源楠木叶片的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及其地理分布情况,为楠木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具有代表性楠木种源4年生幼树为材料,测定其叶片的13个表型性状,分析不同地理种源楠木幼树叶片的形态变异及其种源内和种源间的分化情况。[结果]6个种源楠木叶柄长、叶面积和叶长的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在30.00%以上。叶面积以福建建瓯种最大(26.82 cm~2),以广西富川种最小(20.01 cm~2);叶长以重庆江津种最长(12.85 cm),江西崇义种最短(10.36 cm);叶宽以贵州思南种最宽(3.43 cm),广西富川种最窄(2.90 cm);叶周长以湖南沅陵种最长(28.95 cm),江西崇义种最短(25.25 c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度与叶厚、叶柄长、叶尖角和叶基角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叶长和叶脉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和宽基距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尖角和叶基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楠木叶片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种源间的变异大于种源内变异;不同种源地楠木叶片具有从西到东表现变近圆趋势、从南到北表现变狭长趋势、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表现变小趋势及随≥10℃年积温的增加表现变窄趋势的特征,可供楠木品种选育和利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种源栓皮栎种子各性状的变异.[方法]通过收集和测量来自栓皮栎自然分布区的北京、安徽、陕西、河北、山东、河南、云南、湖南等8个省15个地理种源的种子,运用SPSS 18.0软件对栓皮栎种宽、种长、种子长宽比、单果重等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种源栓皮栎的种长、种宽、种子长宽比、单果重等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种宽和单果重与种子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种宽与单果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长与单果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种子其他性状间均未达显著性相关水平(P≥0.05);单果重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生态因子与种子性状相关性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显示15个种源的栓皮栎可聚为3类.[结论]栓皮栎不同种源间种子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栓皮栎种子性状可能受到遗传信息,栽培方法及生态因子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种子表型性状和淀粉含量的地理变异规律。[方法]以8个种源的辽东栎种子为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及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种源辽东栎种子在种长、种宽、种长/种宽、单粒重及淀粉含量方面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种源辽东栎种长、种宽变异幅度分别为14.38~18.72和11.10~12.82 mm,种长/种宽变异幅度为1.19~1.53,单粒重变异幅度为0.69~1.28 g,淀粉含量变异幅度为46.71%~52.56%;种子种长与种长/种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种长与单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长/种宽与单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7月均温与种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单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宽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聚类分析表明,8个辽东栎种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群:大果高淀粉率类群和小果低淀粉含率类群,前者主要分布于辽东栎天然分布区的西部,后者主要分布于辽东栎天然分布区的东部;陕西黄陵、陕西陇县和内蒙古赤峰种源种子为优良种源。[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辽东栎良种选育、种子调运和原料林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源栓皮栎种子综合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栓皮栎主要分布区5个种源的种子,分别测定了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含量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产地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栓皮栎种子长、种子宽、长宽比、百粒种子质量、淀粉质量分数、蛋白质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各形态性状中变异系数在9%~12%,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在4%~24%,且都是种源间变异程度大于种源内部;种子百粒种子质量与产地纬度呈显著正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种子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年平均日照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7参15  相似文献   

7.
红楠主要表型和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揭示红楠主要表型与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红楠天然分布区9个种源的果实、叶片和种子的8个主要表型性状,以及苗高、地径2个苗期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楠叶片、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纬度、年均温、年均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红楠表型性状的主要因子,其中果实大小、种子质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苦楝不同种源叶片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苦楝10个种源的叶片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源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6个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16.48%~41.26%,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明显;叶面积和叶柄长的种源重复力较高,达到70%以上,其他4个叶片性状也超过45%,说明苦楝叶片生长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对各种源建立叶面积方程,除广东兴宁种源外,其他种源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70以上,说明模拟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偏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性状与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无霜期、年均日照均相关;株高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叶片的6个性状可将10个不同苦楝种源聚为2类。  相似文献   

9.
广西不同种源银杏种子的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银杏雌株的分类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9个银杏品种为材料,每品种随机选100粒种子,测定种子的外形指标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9个品种种子性状的变异规律。[结果]各品种银杏种子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单核重〉核型系数〉核长〉核宽〉核厚;银杏的生理性状变异较大,形状变异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性状在9个品种间都存在显著差异;旋转分析结果表明,3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93.253%,第1公因子反映了银杏种子的核宽、核厚、单核重,第2公因子反映了银杏种子的核长、核型系数;第3个公因子反映了银杏种子的生理指标。[结论]将银杏种子性状转化为独立指标可简化分析难度,增加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种源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子表型性状多样性,为蒙古栎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中国蒙古栎天然分布区选取11个种源采集种子,分别测量种子的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千粒重5个表型性状。并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种源的蒙古栎种子进行性状差异性、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结果  ①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的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差异较大,各种源千粒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的种长与种宽、单粒重、千粒重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不同种源海拔与种宽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与单粒重、千粒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④影响种子性状的因素按照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粒重、千粒重、无霜期、北纬;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1个种源划分为4类,分别为Ⅰ、Ⅱ、Ⅲ和Ⅳ类,其中,黑龙江省黑河市、辽宁省本溪市、辽宁省抚顺市聚为Ⅰ类,单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种源(P<0.05),为最优种源。  结论  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随地理梯度变异明显,整体呈从东北—西南种源质量逐渐下降的趋势,单粒重和千粒重可以作为快速筛选种源优良与否的优先筛选指标。图1表5参37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种源西伯利亚杏表型性状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国内外125个不同种源西伯利亚杏无性系的51个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供试西伯利亚杏无性系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19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27,3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18。不同种源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0.26)辽宁(0.25)俄罗斯(0.17),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辽宁(0.18)俄罗斯(0.1)。数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1.93)大于质量性状(0.67)。相关性分析表明,与经济效益相关的性状中有23对性状间的相关系数0.707。单果重与果长等15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受果实性状的影响最大;单核重与核宽等20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单仁重与仁宽等22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核重和单仁重受核、仁性状的影响最大。出核率与单果重等7个性状、出仁率与单核重等7个性状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分别受单果重、单核重的影响最大。聚类分析将125个西伯利亚杏无性系分为6类:A类出核率高;B类出仁率高;C类花冠径小;D类核壳薄,出仁率、出核率较高;E类核壳厚;F类果实大,果肉厚。聚类结果反映出地理种源特点和表型性状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前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90%。综合3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1个有代表性的主要数量性状,依次为果长、果宽、果厚、果肉厚度、核长、核宽、核厚、仁长、仁宽、单核重、单仁重。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乌桕不同种源间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乌桕不同种源间种子带蜡和去蜡百粒质量均呈极显著差异。有7个种源的种子外形大,带蜡百粒质量在14 g以上,为大粒型;有3个种源的种子较小,带蜡百粒质量在10 g以下,为小粒型;其余种源种子为中粒型,带蜡百粒质量为10~14 g。湖南新宁、江西上饶、湖北房县、浙江宁海4个种源种子去蜡百粒质量在所有种源中最大(〉10 g),带蜡百粒质量也很高,为大粒果用乌桕良种选育的种源材料;贵州龙里、开阳、道真,四川广元,湖北房县,江西新建、于都、上饶,广东阳春9个种源净籽率较高(75%~90%),为梓油果用良种选育的种源材料;浙江杭州,广西南宁,江西遂川、赣县,贵州石阡,湖南新宁,安徽黄山、贵池8个种源净籽率较低(60%~70%),为皮油果用乌桕良种选育的种源材料。相关分析表明,与纬度密切相关的年均温度与≥10℃积温是影响乌桕种子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对23个种源刨花润楠群体间的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长、宽、厚、长宽比、宽厚比及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厚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长、宽、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刨花润楠种子长、种子宽及种子长宽比等性状与采种点分布区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对刨花润楠23个种源进行聚类,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  相似文献   

14.
红榉不同种源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红榉种源2年生幼树为材料,对其叶片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进行了调查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榉种源间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环境方差均大于其遗传方差,遗传方差分量所占百分比少,说明这些叶片形态性状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红榉叶片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周长呈显著相关,且各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拟合效果良好;红榉种源间叶片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1.758 6%、71.466 4%和75.796 2%,且遗传变异系数较小,说明这些性状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遗传控制,能够比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5.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为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文以4个种源的169个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不同树龄日本落叶松的树高和胸径进行方差分析、遗传参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家系选择。结果各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4.00%~37.37%和24.89%~26.48%)和遗传变异系数(1.94%~20.93%和8.93%~13.68%)均随树龄的增加而上升。树高和胸径的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881~0.972和0.877~0.879,单株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406~0.664和0.301~0.410。各性状变异系数及遗传力均属于较高水平,有利于优良家系的评价选择。相关分析表明种源内不同树龄树高和胸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选择,17个入选家系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1.10 m和13.82 cm,现实增益分别为11.68%和17.98%,遗传增益分别为11.35%和15.80%。以5%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内优良单株的选择,25个入选单株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2.58 m和17.72 cm,遗传增益分别为8.54%和12.50%。结论在本研究中,种源和家系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可以进行优良种源、家系和单株的选择,为建立改良种子园和二代种子园提供育种材料,也为日本落叶松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系统评价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的表型性状变异。【方法】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3个麻疯树组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种源麻疯树表型性状的变异。【结果】①二级分支数、每株果簇数、地径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依次为0.310、0.215和0.200,二级分支数在组群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的为种形(种长为0.034,种宽为0.025),其次为出仁率(0.058),显示种实性状在遗传进化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稳定性;②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差异明显,变异范围0.067~0.263,暗示麻疯树组群在分布上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隔离;③主成分分析表明,百粒重、种宽、一级分支数和二级分支数是决定表型变异的主要代表性状;④聚类分析将23个麻疯树组群划分为5大类,聚类显示组群划分与种源地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间表型变异明显,金沙江干热河谷分布的麻疯树组群呈现相对较高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对10个种源苦楝苗期6个苗木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不同种源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在6个苗木生长性状上的变异系数为12.31%~68.11%,除通直度外,不同种源5个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种源间的苗木生长性状的变异明显,苦楝种源选择具有较大的潜力,总体来看苦楝种源地理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变异现象;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及苗木生长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除通直度外的其他5个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超过45%,说明苦楝种源苗木生长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种源株高和地径与采种点地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地径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随采种点降水的增多,地径有增大趋势;以株高为标准对苦楝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梧州、南昌、兴宁、歙县4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二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安溪白濑林场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种质资源库地选择收集保存的7种不同地理种源的无性系福建柏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福建柏优良无性系球果性状差异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来源无性系个体之间的球果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粒长变异最大的为三明莘口种源,均值17.87mm、极大值23.17mm、极小值12.31mm,变异系数达15.76%;粒宽变异最大的为三明莘口种源,均值18.25mm、极大值22.31mm、极小值13.76mm,变异系数达12.84%;粒长/粒宽的变异系数最大为仙游,均值1.01、极大值2.33、极小值0.71,变异系数达12.09%;粒重变异最大的是南靖种源,均值2.58g、极大值6.7g、极小值1.1g,变异系数达32.41%;绘制的散点图表明,只有粒宽与粒重存在线性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方程为:粒重=-6.716+0.553×粒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三大类群。第1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2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3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