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为探讨大棚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B/F比值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以种植6~8 a时最高而20 a时最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与连作相比,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而降低真菌数量,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花-花轮作效果最好,菜-菜轮作效果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大棚种植初期(4~6 a)土壤生态环境较好,6~8 a后土壤微生物Ⅸ系失调.酶活性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轮作种植能有效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利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树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3,(5):18-21
分别于展叶期、新梢生长期、现蕾期、果实成熟期、落叶期取树莓"哈瑞太兹"根际土壤,株龄为2、4、5、7年生,测定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细菌数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细菌数量均在现蕾期时达到最大,而磷酸酶活性在成熟期最高;真菌数量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高,而放线菌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在现蕾期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黄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商州四种种植地(小麦-黄芩轮作、黄芩3 a连作、黄芩4 a连作、闲置荒地)黄芩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三大类群组成比例基本一致,均为细菌居于多数,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小麦-黄芩轮作黄芩连作3 a黄芩连作4 a荒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黄芩连作小麦-黄芩轮作荒地。在不同种植地中小麦-黄芩轮作地蔗糖酶活性最高,说明小麦-黄芩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小麦-黄芩轮作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依据不同科属作物生态生理功能差异,检验了环境友好型跨年度瓜菜(辣椒、南瓜和芥菜)—香蕉轮作+花生间作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年度轮作间作显著地提升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和放线菌群落,降低了真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显示所有香蕉+花生间作系统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升。花生覆盖地表保持水分和抑制杂草是间作提高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因素。还田秸秆助长微生物。辣椒还田生物量高于南瓜和芥菜。因而,辣椒—香蕉+花生不同科属作物的协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 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秸秆深埋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2、秸秆覆盖于米麦轮作土壤T1、秸秆深埋于米麦轮作土壤T2)对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 T1和T2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微生物及生理类群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T1和CT2处理。(2)在玉米长期连作土壤中, 秸秆深埋更能提高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 提高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在米麦轮作土壤中,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在吉林省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 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黄瓜连作为对照,研究了日光温室中黄瓜—休闲、黄瓜—番茄、黄瓜—玉米、黄瓜—大蒜、黄瓜—菠菜和黄瓜—芹菜6种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盐分、微生物区系、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休闲和黄瓜—大蒜轮作土壤的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对照;黄瓜—番茄轮作土壤的全氮和速效氮高于对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对照;黄瓜—玉米轮作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对照;黄瓜—菠菜和黄瓜—芹菜轮作土壤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对照(黄瓜—芹菜轮作土壤的速效氮除外)。轮作可以降低土壤EC值、盐分和硝态氮含量。轮作和休闲改善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可提高酶的活性;轮作增加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了真菌数量,休闲降低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黄瓜—大蒜和黄瓜—玉米是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效果较理想的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南方丘陵地区稻-稻-油菜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农化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以安仁县长期稻-稻-油菜轮作(DDY)和稻-稻连作(DD)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长期(30 a)DDY和DD处理后3个时期(早稻成熟期、晚稻成熟期、油菜成熟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DDY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pH值均低于DD处理,其中,全氮含量在3个时期均差异显著,全钾含量增加但与DD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动态变化。轮作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大,3个时期DDY处理全氮含量分别较DD处理降低50.76%、46.67%、49.62%。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结果表明,与DD处理相比,DDY处理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显著提高,3个时期分别提高19.69%、20.20%、49.12%,其中,DDY处理土壤细菌PLFA量显著增加,真菌PLFA量显著降低,真菌与细菌PLFA量比值显著降低。对土壤微生物PLFA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轮作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影响,2种种植方式主要影响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总之,长期稻-稻-油菜轮作促进了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分解,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尤其是细菌生物量,显著降低真菌生物量,提高两者的比值。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766%,主要综合了蔗糖酶、全钾、全磷、真菌的信息。【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种植4、9、15年的刺梨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0~20、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旨在探明种植年限对刺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刺梨种植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科学施肥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0~20、20~40 cm土层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细菌与真菌以及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年限为9年时最大,真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高于20~40 cm土层。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与真菌以及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先增加后降低,说明种植年限较长会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而促进真菌的生长,以及降低酶活性进而使土壤质量下降,因此建议长期种植的刺梨园土壤采取施肥、更换耕作方式等管理措施增加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樱桃根际生物活性因子动态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樱桃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速效性养分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春梢旺长期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根际效应显著,随生育期推进其活性及根际效应均逐渐减弱,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表现为负向根际效应;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变化在生长期内表现为低—高—低型,新梢停长期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多,但二者根际效应方向相反,落叶期真菌数量最多。生长季内速效性养分整体呈下降趋势,根际碱解氮亏缺明显,而根际速效磷、速效钾相对富集,这种作用亦随生育期推进逐渐减弱。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相关性强,而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间相关性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宜昌市郊区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橘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方法]以种植年限不同的3个橘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pH、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主要养分含量,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三大类微生物区系的数量。[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不同林龄人工橘林的土壤酸化程度加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细菌数量显著降低,放线菌数量变化不大,而真菌数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比值(B/F)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小范围内波动,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降低。[结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巨桉人工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了1~10 a生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类群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低,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偶尔出现逆向分布;各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数量呈现1~4 a降低,而后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宿迁城区4个不同方位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线虫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来了解宿迁城区土壤基本概况。结果表明:宿迁城区北侧雪峰公园土壤线虫、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最高,西侧双塔公园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较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附属绿地中线虫数量最少。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细菌和蔗糖酶活性成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0a生苜蓿翻耕后,与马铃薯、玉米、高粱、谷子和荞麦进行草田轮作,对各轮作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10月,土壤微生物总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真菌则呈增加的变化规律;同一时期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P0.05),作物轮作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作物连作方式。土壤脲酶活性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玉米、高粱参与轮作方式的土壤酶活性高于作物连作方式及谷子、马铃薯参与轮作的方式。脲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r=0.386);草田轮作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Zn化合物对东南景天根圈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中添加1000mg·kg^-1不同Zn化合物(ZnS、ZnO、Zn3(PO4)2、ZnSO4和ZnCO3)对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根圈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Zn3(PO4)2、ZnS和ZnSO4处理,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的根圈土壤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商、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代谢商均显著增加;同时,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的根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增加,但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的根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明显变化。ZnO处理后,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的根圈土壤中的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均没有明显变化,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商、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代谢商显著增加。ZnCO3处理后,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根圈土壤中的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和土壤微生物商显著降低,微生物代谢商显著增加,可培养的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N和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均无明显变化;然而,非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根圈土壤中的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微生物商和微生物代谢商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川省温江、双流两地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碳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大棚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是露地的1.63~3.50倍,且大棚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总数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三大微生物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中,细菌表现为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放线菌和真菌表现为下降;露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是设施年限为1a、2a和4a的大棚土壤的1.29倍、2.28倍和3.45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随设施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及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都表现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长春市绿园、宽城、朝阳、净月、二道等蔬菜种植区不同使用年限的日光温室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绿园、宽城、净月区种植10~15年的日光温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有所下降;朝阳和二道区的真菌数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绿园区土壤放线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各区微生物区系比较,宽城区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高,真菌数量居中;绿园区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较低;朝阳区的真菌数量最高,细菌和放线菌居中;净月和二道区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介于其它区域之间。各个区域空间变化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真菌数量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不同轮作方式下牡丹江地区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99%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烟田土壤微生物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多,氨化细菌次之,好气性固氮菌最少。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类群间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不同轮作方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产生很大影响,微生物总数量上,轮作样地(I1、I2、I3)及迎茬样地(I5)显著高于连作样地(I4、I6),连作4a地块(I4)微生物数量少于连作1a地块(I6),说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会随着连作年数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20.
1994~200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农学试验田进行作物定位轮作的长期试验研究,分别对不同作物轮作体系的土壤微生物、土壤优质真菌及土壤肥力的演变做了研究和分析。现将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加以总结。结果表明,不同轮作大豆田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前期较低,生育盛期和成熟期较高,土壤真菌数量以苗期、结荚期较高,生育中后期有所减少;不同轮作方式相比,连作种植促使大豆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