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优308(杂交籼稻)、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嘉优2号(杂交粳稻)为材料,通过2年的播种期试验和秧龄弹性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连作晚稻在金华地区作机插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产量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在18 d秧龄条件下,五优308、甬优2640和嘉优2号于7月3日、7月6日和7月9日之前播种,能安全齐穗,五优308产量最高,嘉优2号最耐迟播,但产量水平明显低于五优308和甬优2640;五优308在秧苗素质、秧龄弹性方面明显差于甬优2640,五优308适宜机插的秧龄为12~20 d,甬优2640为17~27 d。五优308秧龄超过21 d之后,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产量水平明显低于甬优2640。  相似文献   

2.
以水稻品种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头季稻机收时设计4个不同留桩高度(5 cm,15 cm,25 cm和35 cm)处理,研究不同留桩高度对甬优2640再生季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浦城县作机收再生稻栽培、在3月中旬播种时,再生季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留桩高度为25 cm左右。  相似文献   

3.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对象,从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增施氮、钾肥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栽培,适宜移栽秧龄为35d左右,最长不宜超过40d;在35d秧龄移栽时产量最高,可达8910kg/hm2,且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5d秧龄时在基施和第1次追施尿素合纯氮(N)210.0kg/hm2,磷肥(P2O5)82.5kg/hm2,钾肥(K2O)112.5kg/hm2时,已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超秧龄条件下增施氮、钾肥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下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9,(6):46-51
为探究南方晚粳稻最佳的育秧方式和秧龄,本试验是以秧龄为主区、育秧方式为副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秧龄设25 d(D1)和30 d(D2)2种,育秧方式设抛秧盘353孔塑盘育秧(M1)、抛秧盘434孔塑盘育秧(M2)、湿润育秧(M3)及机插秧盘育秧(M4)共4种。2014—2015年探讨了不同秧龄及育秧方式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秧龄延长,2 a各育秧方式下秧苗叶龄、苗高、根长、根数及分蘖数均呈增加趋势,而总茎蘖数在移栽后各时期均总体表现较低,最终晚粳稻产量也显著降低,其中M4处理产量降幅最大。秧苗素质以M3处理表现最好、抛秧盘育秧居中(M1及M2处理),M4处理最差。各时期茎蘖数及产量均表现为M1M3M2M4,其中,M3和M2处理产量均显著低于M1处理但显著高于M4处理,而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适当缩短秧龄(25 d)、采用抛秧盘353孔塑盘育秧晚粳稻产量表现最好,其次为湿润育秧和抛秧盘434孔塑盘育秧,机插秧盘育秧由于其秧龄弹性较小,产量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5.
以宁84和甬优53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出叶情况、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主茎叶数逐渐减少,株高变矮,穗长变短,产量降低。宁84和甬优538秧龄23 d、28 d的处理实际产量比秧龄18 d的处理分别降低0.86%、12.80%和2.67%、14.71%。随着秧龄的延长,2个品种的高峰苗数逐渐增加,宁84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甬优538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品种间的比较发现,相同秧龄条件下,宁84秧苗素质差于甬优538,但移栽后高峰苗数和成穗率高于甬优538。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4,(6):45-49
以连作晚稻新品种甬优2640为材料,通过品比试验和播种期试验,研究其在金华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不同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播种期。试验表明:甬优2640耐迟播,全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丰产性好,适合在金华地区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甬优2640机插和手插皆宜,机插甬优2640在7月5日前播种,手插稻在7月10日之前播种均能正常抽穗和灌浆,产量有保障。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金华作为连作晚稻栽培安全可行,规模种植大户可将其作为主栽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7.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插种密度对E52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完善水稻强化栽培配套技术 ,我们开展了强化栽培不同移栽密度试验 ,以探索SRI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设五个处理 :40cm×33cm(处理1)、33cm×27cm(处理2)、33cm×20cm(处理3)、27cm×20cm(处理4)、22cm×20cm(处理5) ,试验小区面积67.2m2,秧龄15天  相似文献   

8.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不同秧龄移栽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不同秧龄试验结果显示,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幼苗以13~18 d秧龄移栽为好,秧苗起发快,低节位分蘖多,有效穗多,穗型大,产量较高;且移栽时易操作,省工节本.  相似文献   

9.
杂交稻钵形毯状育秧机插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对钵形毯状育秧机插的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钵形毯状育秧机插可以显著改善秧苗素质,提高栽插质量和籽粒产量,比常规育秧盘育秧机插增产5.18%~14.80%,其杂交稻的最佳播种密度为60~80 g干种/盘,秧龄可以适当延长至36 d。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