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经济区是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论述了影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4个因素及各因素的主要矛盾方面。然后从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的可容性3个方面阐述了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最后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阐述了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张家口在首都圈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区是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论述了影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4个因素及各因素的主要矛盾方面。然后从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的可容性3个方面阐述了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最后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阐述了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张家口在首都圈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对现有生态经济区理论和实践的梳理,认为促使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充分、必然条件是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政策的可容性和民众的选择性。现实中,自然的可能性和政策的可容性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发展和民众需求不充分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限制性因素。环境外部性强与生态环境脆弱、处在重要经济区内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政策约束性强与政策可操作性弱、城乡二元性与民众需求不一致是四个因素中的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根源在于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当地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破解矛盾的主要办法是加快发展生产力,而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有重要经济区支持。  相似文献   

4.
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特殊的地理位置、京津水源地、错季蔬菜生产基地、沙尘暴的通道等方面分析了张家口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综述了张家El市近年来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营造绿色保护屏障所做出的成绩:实施了扩城上山、修河蓄水、工业外迁、大城建、“增绿添彩”等工程;实施了净水源、堵沙源、丰菜篮等措施.指出当前建设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营造绿色保护屏障的策略:促进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突出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问题,重点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市场运作的关系,切实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考核、预警、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5.
王磊  张立亭  周世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85-1687,1700
从不同的尺度结合外贸依存度、首位城市度、城市联系强度、聚类分析和分形理论,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空间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环鄱阳湖经济圈进出口额和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但仍与发达城市群差距明显;城市体系不够完善,中小城市发达缺乏大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整合优化;各市县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针对各市县经济联系的层次性可实施统一协调和梯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7.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当前优越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更适合建设有机蔬菜基地,而有机蔬菜的生产又可以改良蔬菜基地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夯实永葆“一湖清水”的基础.本文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机农业特点,探讨了区内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要求,基地的均衡发展、规划建设、生产系统的转换和质量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赵宝苹  刘成  邓京虎  许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517-9519
分析了当前鄱阳湖地区公众参与的困境,阐述了鄱阳湖地区公众参与的特殊性,提出了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措施,以期待公众参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谭键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1):52-57
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泰尔指数等区域差距计算方法为模型工具,对海南的生态盈亏及其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总量生态盈亏(ED)为2 357 083 hm2。在各项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盈亏较高的是总量水域、总量林地和总量耕地生态盈亏,较低的是总量草地、总量建设用地和总量化石能源用地生态盈亏。在18个市县中,总量耕地生态盈亏最高的市县是海口市,最低的是临高县。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亏为0.267 983 hm2。其中,人均水域、林地和耕地生态盈亏较高,人均草地、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盈亏较低。在18个市县中,人均生态盈亏最高的市县是文昌市,最低的是白沙县。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可以有效展示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果与亮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水土保持相互关系、区内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并提出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开展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水土保持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谋求低碳化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对策,以期为该区域的低碳化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理论政策建设缺失、文化建设滞后和生态农业环境失衡等问题,提出了必须从加强理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绿色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本质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主要是:实行绿色植保、沃土工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减少环境污染;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庭院经济工程,努力建设好生态家园和生态旅游,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方法,利用RS、GIS空间技术和手段,从图斑尺度对1990、2000、2005~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供给进行定量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0年的0.726 7 gha/cap,到201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到0.556 0 gha/cap,20年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0.170 7 gha/cap.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供给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与局地性,整体以大明山和十万大山为分隔带,两大山脉两侧生态承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和农户等建设主体的共同参与。研究表明:农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对生态农业的认知程度比较低,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收益低于从事非生态农业生产;政府支持生态农业力度不够,难以激励各生产主体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各主体行为关系作用机制不够健全。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从高效生态农业主体角度提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村民理事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创新农民自治管理的组织、制度及作用的研究,对村民理事会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书明  宗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80-18082,1815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生态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经济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是国内学界研究的重点,主要对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产业规划、城市竞争力、体制机制、战略定位等进行了探讨,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