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羰基值为评价指标,探讨了在20℃、25℃、30℃、40℃条件下,常规储藏、充入纯氮、98%氮气、95%氮气的大豆原油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原油储藏过程中,温度对油脂品质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氮气浓度。整个储藏过程中,酸值变化较为平缓,过氧化值在储藏过程中出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现象,茴香胺值和羰基值在整个储藏过程中不断升高。大豆原油在储藏过程中,储藏温度应保持在25℃以下。充氮储藏大豆原油,能很好地抑制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羰基值的升高,氮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0~2014年大、中、小不同罐容实罐储存的四级菜籽油,采取定点、定罐、定层、定期跟踪观察油罐"三温"变化并取样检测,发现罐温、油温均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罐温最高,油温从上至下依次降低。菜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色泽、气味、滋味、加热试验(280℃)等指标在储藏期间变化均较平稳,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不同年限的菜籽油其过氧化值上升幅度明显高于酸值。油罐容量越大,满罐存储时其存油品质的稳定性越好。罐内上、中、下层酸值变化差异不明显,上层和底层的过氧化值明显高于中层。严格控制好入罐油品质量,菜籽油储藏4~5年后酸值、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仍可保持在国家限量标准以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储藏条件植物油实仓储藏期间过氧化值变化规律研究分析,发现相同条件下,油罐罐容越大,装油比例越高,油脂氧化稳定性越强。油脂过氧化值在第一储藏阶段(入仓后前4个月)上升最快,罐容越大,中后期储藏稳定性越高,当罐容过小(≤3000 t)时,油脂储藏期间过氧化值全程上升都较快,保管难度较大。当装油比例≥90%时,油脂储藏性质比较稳定,过氧化值增长较为缓慢;当装油比例≤60%时,油脂储藏性质较为活跃,过氧化值增长速度显著提高。目前国内储备规模最大的几种油脂氧化稳定性从优到劣依次为:菜籽原油>三级菜籽油>大豆原油。  相似文献   

4.
花生油储藏期间品质控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生油储藏期间的品质控制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进行了多年的定期检测,初步探索其变化规律,并对花生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油菜籽储藏期间色泽变化与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油菜籽色泽变化与油菜籽品质指标的关系,为以色泽变化建立油菜籽无损检测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测定了油菜籽储藏期间色泽参数变化及其品质指标[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过氧化值(POV)、电导率和发芽率].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主要色泽参数并分析其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菜籽储藏期间主要色泽变化参数为a*(△a*)、C (△C),且与各指标呈较高相关性,可作为油菜籽储存品质变化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6.
Lox酶缺失大豆新品种耐储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8个脂肪氧化酶缺失大豆新品种和1个正常大豆品种进行高温(40℃)耐储藏实验,实验期间对9个大豆样品的发芽率、脂肪酸值、过氧化值、粗脂肪含量、水溶性氮指数、脂肪酸成分、色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脂肪氧化酶缺失大豆样品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比正常品种缓慢,大豆中脂肪氧化酶的缺失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豆储藏品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在不同储存温度下大豆原油和菜籽原油的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大豆原油和菜籽原油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储存前60 d,茶多酚对大豆原油过氧化值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浓度为200 mg/kg和300 mg/kg的抑制作用效果差别不大;菜籽原油的过氧化值受温度影响较大,只有在20℃条件下茶多酚对菜籽原油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ICP-MS检测大豆原油中金属离子含量,使用未添加涂层的不锈钢油罐2个,分别在25℃和40℃条件下恒温储藏。测量不同时期大豆原油样品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金属元素具有溶出效应,且40℃储藏的大豆原油样品中同种金属离子含量高于25℃储藏条件下的大豆油含量,即温度越高,金属元素离子溶出越多。以全省大豆油ICP-MS检测金属元素结果为依据,设计正交试验,研究四种金属离子Fe~(2+)、Zn~(2+)、Sn~(2+)、Al~(3+)对大豆原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金属离子对大豆原油POV值、p-茴香胺值和挥发性醛类物质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金属元素作为催化剂,加速油脂自动氧化进程,影响大豆油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9.
对散装常规储藏的浸出花生油酸价及过氧化值进行定期的跟踪检测,初步探索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散装常规储藏的浸出花生油,其酸价及过氧化值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长。浸出的四级花生油在南方散装常规储藏1年半至2年,还能保持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光照条件下粉末磷脂储藏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粮食储藏》1997,26(5):29-33
文章叙述了末磷酸脂在一定条件下的储藏稳定性变化规律,以过氧化值(POV)酸价(AV)为示踪指标,研究在常见的几种光照条件下粉末磷脂品质变化,同时,对不同光线下,不同包装形式的过氧化值和酸价作了分析测定。从实验结果看,光线是粉末磷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其中荧光和紫外光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对入库储藏在不同仓型内的同种、同年限及同产地的小麦,进行了持续三年的定期跟踪扦样检测,研究其储藏品质变化规律并对比其变化趋势。试验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容重、硬度指数、杂质、色泽、气味等品质指标并未有明显变化,而不完善粒、面筋吸水量、品尝评分值,均有下降趋势,且平房仓劣变趋势明显大于高大平房仓,试验结果有利于指导今后在高温高湿地区气候条件下小麦的长期安全储藏。  相似文献   

12.
粮食储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该项目提出了粮食合理储备量以及合理分布;研究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粮食储备安全生产技术;建立粮食储备安全生产数据库;研究主要储备粮种在不同水分、温度及O2与CO2浓度条件下经1年储藏期的品质变化规律,确定品质变化敏感特征指标;建立储备粮品质监测系  相似文献   

13.
大豆储藏在不同的地区和各种条件下,得到的结果为:1、大豆品质与水溶性氮、发芽率,总酸度,酸价和脂溶性磷酯相关。2、当大豆中水溶性氮指数低于70%,或是大豆油酸价是4mg KOH/克时,大豆不能再储藏。3、大豆品质变化指标与储藏时间,储藏温度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储存在常温仓、低温仓内的小麦品质指标测定,找出与储藏时问相关的敏感指标变化规律,提出了常温和低温储藏条件下小麦合理的储藏期和轮换周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气调储藏条件下,茶籽油皂化值、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储藏时间越长,茶籽含水量越高,储藏温度越高,茶籽油的碘值越低,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升高越快。同时在充98%N2或充40%CO2的情况下,控制茶籽含水量和储藏温度,有利于长期保持茶籽良好的品质。此试验茶籽最佳储藏条件为充98%N2,茶籽含水量7.5%,储藏温度18℃。  相似文献   

16.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气调储藏条件下,茶籽油皂化值、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储藏时间越长,茶籽含水量越高,储藏温度越高,茶籽油的碘值越低,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升高越快。同时在充98%N2或充40%CO2的情况下,控制茶籽含水量和储藏温度,有利于长期保持茶籽良好的品质。此试验茶籽最佳储藏条件为充98%N2,茶籽含水量7.5%,储藏温度18℃。  相似文献   

17.
大豆储藏品质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晨斌  吴青 《粮食储藏》2007,36(6):36-39
通过对不同类型仓房、不同储藏形式的大豆进行品质分析,说明在不同储藏条件下,温度是影响大豆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同等条件下散仓储藏形式的大豆品质要优于包装储藏形式的大豆.  相似文献   

18.
稻谷储藏期间水分和脂肪酸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脂肪酸值作为衡量稻谷新陈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稻谷的储藏和加工中都十分重要。而水分又是稻谷在储藏期间最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同时也对脂肪酸值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跟踪检测稻谷在储藏期间水分和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研究外因(温度、湿度)对稻谷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对延缓粮食品质劣变,延长粮食的保质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玉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发芽率、色泽/气味、粗淀粉、过氧化氢酶活性、盐溶性物质浊度等玉米品质指标的检测分析来研究和探讨玉米储存品质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筛选出几个能反映储存玉米品质变化的敏感指标,并通过大量实仓扦取样品的检测结果对筛选出的敏感指标进行验证,最终确定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品质指标中,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和色泽/气味可作为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0.
张崇霞  王伟  李荣涛 《粮食储藏》2012,(1):20-22,51
研究了在26℃的恒温条件下,不同水分含量大豆充氮气调与常规储藏大豆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在26℃的储藏条件下,水分含量仍然是影响大豆品质变化的首要因素。当大豆水分含量低于安全水分时,是否充氮对大豆的发芽率、油脂酸值、霉菌带菌量、霉菌菌相影响很小,大豆的品质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持。当大豆水分含量略高于安全水分时,充氮可以很好地延缓大豆发芽率的下降、油脂酸值的升高,但对霉菌变化的影响较小。当大豆水分远高于安全水分时,充氮对延缓大豆发芽率下降有一定作用,对油脂酸值和霉菌带菌量、霉菌菌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