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施肥的方法很多,如底肥的全层施肥、分层施肥和追肥深施、面施、撒施、浇淋等。下面谈谈科学施肥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外间套复种的发展近况关于间套复种是否增产的问题,已被近年来大面积生产实践所证实,因而在这上面大家没有很大的分歧意见。虽然在个别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掌握好间套作的技术,或者是没有创造相应的条件,也有减产的。但总的说来,由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间套混种技术,作为农田耕作制中种植制的组成部份,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被大面积生产实践应用。为了进一步评价间套混种技术,现就其在耕作制中的地位及展望加以论述。一、间套混种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间套混种与复种论种是相关联的,是复种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复种论种基础上的发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从战国以后,我国的农业即开始走向精耕细作的道路,就有关于复种的记载。《荀子·治国篇》已 相似文献
4.
一、农业生产条件概述铜仁地区位于东径107°45′~109°30′、北纬27°07′~29°05′之间。总面积17838平方公里,折2676万亩,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一。现有耕地271万亩,占总面积的10.05%。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江南古陆(江南台背斜)的西南端,介于雪峰隆起与铜施(土幻)折之间的狭长地带。全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西北逐渐向东南降低,明显呈现出云贵高原东北边缘向四 相似文献
5.
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区,是一个彝族聚居县,海拔高度范围640~4035米。境内山高坡陡,气候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土层瘠薄,灌溉不便。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解放前,在奴隶制度的束缚下,生产力极其低下,处于烧山垦地,丢荒轮息,广种薄收的原始状态。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巨大发展,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续十一年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平 相似文献
6.
农业上的单一作物群落耕作制,至今人们还在继续沿着这一走向滑动。尤其是自本世以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发达地区的农业活动,已从生存意识为指导的传统农业,转向以经济意识为指导的现代农业。这一地区在单一群落栽培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使单一群落栽培制也随之固化。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工业及发达地区,人们为了缓解人口剧增的压力,不惜采取垦地拓耕的办法,以求舒解眼前的困境。其结果是在另一条道路上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将自己引到了灾难的边缘。 相似文献
7.
农田保护性耕作方式是指通过不破坏耕作层并连续多年水旱轮作、作物秸秆还田,以建成耕层深厚、富含腐殖质、保水保肥及持续生产的农田。为此,我们在单季晚稻上进行了农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不同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表现较好的免耕 Agri-sc处理,在产量上比ck(翻耕直播)高17·9kg,增加3·4%,在经济效益上比ck纯收入增加67·3元/667m2,增幅为13·1%;在农艺性状上除了出苗率、分蘖以及有效穗高于对照外,千粒重、株高和穗长差异不明显,总粒数、实粒数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9.
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目标取向法对其可持续性进行系统评价。将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分为经济、生态、社会3个子系统,进而分为7个指标层和若干个变量层,经过3轮专家咨询,最后筛选确定18个指标(变量层)作为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集,建立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以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建立相关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层和变量层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即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制进行可持续性评价。作为一种尝试,本研究为优化选择当地最合理的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为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评价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西南黄壤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通过6a持续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壤结构性状的影响,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环刀法、干湿筛法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机械组成采用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并计算出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破坏率。 [结果]结果表明:(1)垄播沟覆轮耕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降低黄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且此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垄播沟覆措施的土壤容重优化作用要优于免耕覆盖,而免耕覆盖对较深层次土壤孔隙状况优化效果更显著。(2)保护性耕作可提高0~20 cm土壤>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0~20cm层含量略大于20~40cm层。(3)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免耕覆盖措施对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结论]该试验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土容重、孔隙、团聚体等结构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下西南黄壤坡地的土壤结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学通报》2017,(14)
设置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通过6年连续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壤土结构性状的影响,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垄播沟覆轮耕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降低黄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且此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垄播沟覆措施的土壤容重优化作用要优于免耕覆盖,而免耕覆盖对较深层次土壤孔隙状况优化效果更显著。(2)保护性耕作可提高0~20 cm土壤0.25 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0~20 cm层含量略大于20~40 cm层。(3)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免耕覆盖措施对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该试验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土容重、孔隙、团聚体等结构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江苏稻麦两熟栽培地区,“六·五”期间已研究推广了少、免耕种麦,可抗湿播种、省工高效保证农时,还避免过湿耕作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增产效益显著,对此作者已作过报道。麦季耕作改革后,稻季该怎耕作?又从全年考虑,进而从几年一周期考虑稻麦耕作将怎样有序进行,才能得到经济效益高又持续增产的目的?为此,我们在“七·五”期间继续用大田对比、小区定位、微区盆钵模拟等综合方法对稻季耕作方法、耕作与施肥(有机肥)相结合的技术,几年一周期的合理轮耕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稻田耕作关系到水稻的高产及能源和劳力的消耗,在协调用地养地关系、发展水稻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水稻土由于受长期渍水及经常在软烂的耕耙影响下,土体不如旱地土壤松散,表现较强的嫌气状态,坚实或粘重而缺乏大结构孔隙,耕性较差。尤其北方寒地稻作区,具有耕种面积大,劳力紧张,农时紧,有效耕作时间很短,杂草基数多,不易防除等特殊性,给稻田耕作带来许多矛盾。致使目前大面积水稻生产实践中,盲目耕作、粗放耕种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而垦区水稻面积发展缓慢、上下波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其中不合理的耕作是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广东“稻—稻—菜”耕作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广东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全省大部分地区在当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均可种植一季喜凉作物。70年代未期以来,“稻-稻-菜”耕作制在广东有了较大发展。这种耕作制度可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有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广东可在交通条件较好的铁路沿线各县市和在大中城市的郊区根据当地人民消费水平及省内外市场的需求适当规划“稻-稻-菜”耕作制度。引进适销蔬菜优良品种,对蔬菜进行深加 相似文献
18.
19.
20.
修建水平梯田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水分入渗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强化农业系统功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极为有效途径之一。新建梯田的生土熟化和选种先锋作物是两个关键性问题。我们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纸坊沟流域综合治理区,通过田间布设的小区试验,对新修梯田上不同作物的耕作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寻求出适宜的作物种类和耕作施肥技术,为山区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