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印度大头蚁防治棉盲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肥控制棉蚜进而利用蚜诱集印度大头蚁来捕食棉盲蝽,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忠华 《中国棉花》2006,33(3):32-33
1棉蚜在奎屯垦区发生情况据室外棉蚜寄主植物调查,棉蚜于2005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20cm枝条上干母1头。林带蒲公英棉蚜也于同期活动,有虫株率为0.04%。5月9日奎屯垦区一二四团和一三一团黄板上已诱到棉蚜,5月中旬开始迁移。另据一二五团5月7日调查棉黑蚜已迁入棉田为害,有蚜株率0.4%,发生期比2004年提前14天,5月21日局部呈点片发生,有蚜株率达36%,百株虫口上升到121头。车排子5月24日棉田调查,棉黑蚜有虫株率0.2%,百株蚜量0.2头。棉黑蚜在棉田发生较轻。5月中旬棉长管蚜已在苜蓿地始见,始见期比2004年提前10天。棉田在6月上旬出现棉蚜中心株,…  相似文献   

3.
西宁地区于马铃薯生长期间在薯田诱集的迁飞蚜18种,隶属3科、13属。主要优势种群有桃蚜、酸模蚜、罗卜蚜等6~7种。据统计,蚜种的出现期因虫种而异,以白毛蚜出现最早,其他依次为二尾蚜、棉蚜、桃蚜、隐瘤蚜、酸模蚜。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调控方式对棉田棉蚜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比较了不防除杂草、不整枝打权、喷施缩节胺、设置黄板、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及邻作诱集作物等不同生态带棉田与其对照棉田的棉蚜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棉蚜发生期,棉田临近设置黄板、喷施缩节胺、及时防除杂草、条带种植玉米、绿豆和向日葵诱集带、整枝打权均对棉蚜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玉米、蔬菜和果树与棉花邻作对棉田苗蚜发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对后期棉田棉蚜未见抑制作用;后期应根据预测预报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5.
在棉田天敌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于1979年开展利用油菜诱集天敌带的研究。1980年示范面积260亩,1981年扩大到3200亩,防治棉蚜效果显著。利用油菜诱集天敌带改变了棉田的生态结构,创造了有益于天敌的生存环境,丰富了棉田的生物群落,有利于招引、繁殖天敌,控制棉蚜危害,而且方法简便,省工省药,治蚜效果稳定,是棉蚜综合防治的一项新内容。  相似文献   

6.
大豆花叶病毒(SMV)主要介体及其传毒效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田大豆植株上繁殖危害的蚜虫,除大豆蚜、茄无网蚜外,豆蚜亦能暂居并少量繁殖危害。大豆田迁飞蚜虫种的数量,年度间和不同生境有所差异,但主要种基本一致。绿色诱盘捕获的迁飞蚜虫鉴定表明,主要迁飞蚜虫种,除以上三种,还有棉蚜、玉米蚜、禾缢蚜、桃蚜等,但大豆蚜占绝对优势。大豆植株上的翅蚜量,与绿色诱盘捕获的株冠面积着落翅蚜量,充分吻合。翅蚜迁飞频率与SMV流行速率相关密切。介体蚜虫传染SMV 83—02,得毒30—60秒的传毒效率高,以40—50秒的传毒率最高。供试得毒蚜虫,只桃蚜以2.94%的概率传毒至第二株其余均一株。最适得毒时间的传毒效率豆蚜最高58.33%、桃蚜47.66%,大豆蚜33.33%、茄无网蚜23.73%、玉米蚜12.90%、棉蚜最低4.29%。SMV主要介体为大豆蚜、豆蚜、桃蚜和茄无网蚜传染SMV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色板诱蚜     
河南省睢县安庄大队,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以生防为主的基础上,针对今年棉蚜发生早、来势猛、为害重的特点,充分发动群众,抓住有翅蚜迁飞的有利时机,利用棉蚜的趋黄性,积极推广色板诱蚜。今年全大队310亩棉花,于5月中旬在块块棉田插板,共插板2500多段。  相似文献   

8.
2004-2005年,喀什棉区棉蚜大暴发,2006年苗蚜控制好,发生轻,但伏蚜却大发生,是棉蚜发生史上唯一的一次苗蚜轻伏蚜暴发年。棉花的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为害,棉蚜发生的地块较未发生棉蚜的地块单株结铃减少0.5~1.7个,而及时打药较未防治的棉田单株结铃增0.3~0.6个,棉花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9.
根据室内室外食蚜绒螨对不同龄级棉蚜寄生率和喜好性的调查分析得出:不同密度的食蚜绒螨对棉蚜有翅蚜、无翅成蚜、3~4龄蚜及1~2龄蚜的寄生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寄生率随食蚜绒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棉蚜龄级增大而增大;有翅蚜、无翅成蚜寄生率最大,存在正的喜好性。说明有翅蚜的带螨率和带螨数是田间食蚜绒螨发生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了解棉蚜中氨基酸组成,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不同翅型不同发育时期的棉蚜进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翅型棉蚜中均检测到相同的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11种。在若虫时期,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无翅蚜无显著差异;在成虫时期,与无翅蚜相比,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了1.5倍,脯氨酸、甲硫氨酸等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2个发育时期,有翅蚜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无翅蚜,而有翅蚜的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无翅蚜;有翅成蚜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无翅成蚜显著上升0.65倍。推测有翅成蚜脯氨酸与甲硫氨酸含量较无翅成蚜的增加与有翅蚜抗逆性增强有关,而有翅棉蚜体内精氨酸含量较无翅棉蚜低可能与其繁殖力低有关。这些结果可为棉蚜翅型分化分子机理研究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棉蚜茧蜂对棉蚜防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棉蚜茧蜂的发育历期、对不同龄期棉蚜的寄生率、被寄生棉蚜的产仔数量,并通过田间小区和罩笼试验,研究了棉蚜、棉蚜茧蜂和僵蚜的种群动态,初步明确了棉蚜茧蜂对棉蚜的控制作用,为棉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系统调查和室内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苗蚜发生高峰期,6个转基因抗蚜材料对棉蚜的抗性不同,蚜指减退率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09-2和09-4的抗性较好,接近抗性2级水平。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和亲本对照相比,除09-2和09-4材料的棉蚜单雌产仔量略增加外,其它材料均减少,其中09-1、09-4、09-8的棉蚜产仔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命表参数表明,和对照材料相比,不同材料的净增值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来说,09-2和09-4材料对棉蚜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病毒的传播给马铃薯产业带来的危害无疑是毁灭性的,蚜虫作为马铃薯病毒传播的主要介体,对其种类及发生动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于2014和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马铃薯田分别使用黄皿诱蚜器和黄板对马铃薯田有翅蚜进行采集、种类鉴定及发生动态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马铃薯田有翅蚜共计15属,24种,其中甘蓝蚜、桃蚜、玉米蚜及棉蚜为优势种。平均温度对有翅蚜数量变化存在影响,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有翅蚜数量有所增加,反之,有翅蚜数量下降。试验所得关于马铃薯田有翅蚜发生动态基础数据,对于后期开展蚜虫有效防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茶蚜刺吸茶树嫩梢,致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已成为许多茶区的主要害虫.秋季短日照诱导茶蚜雄蚜、雌蚜的产生,二者交尾产受精卵越冬.本研究使用分别携带3种茶蚜性诱剂、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素馨黄粘板,以及油菜花黄、芽绿和素馨黄粘板诱捕深秋时节的茶蚜雄蚜,以减少雌-雄交尾机会而压低越冬基数.结果表明:①性诱剂色板的诱效显著优于植物源引诱剂色板的诱效,后者诱效又优于色板的诱效;②3种性诱剂诱效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荆芥内酯与荆芥醇1∶9比例的性诱剂的引诱力最强;③植物源引诱剂诱效之间有明显差异,以反-2-己烯醛、正戊醇、2-戊烯-1醇、正己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1∶1∶1∶1∶5∶25比例的引诱剂诱效最佳;④3种诱虫色板诱效之间有差异,以油菜花黄诱效最好.深秋使用携带茶蚜性诱剂(荆芥内酯:荆芥醇=1∶9)的油菜花黄粘板可有效诱捕雄蚜而压低越冬基数,有效地控制春茶至夏茶前期这段时间茶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监测新疆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的种群动态,分析了气象和天敌因子对两者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目前棉花生长的前期,棉长管蚜是优势种,到中后期,棉蚜上升为优势种;温度是决定优势种的主要因子,随大于30℃高温的出现,棉长管蚜数量急剧下降;天敌对两者物种优势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棉蚜是我国棉花四大害虫之一。前人曾对棉花苗蚜的发生消长作过不少调查研究,但对于棉花伏蚜和秋蚜的发生危害以往研究得比较少。为了提高棉花伏蚜和秋蚜测报的准确性,更经济有效地指导大面积棉田的防治工作,同时减少常规测报伏蚜和秋蚜调查  相似文献   

18.
EB-82灭蚜菌防治棉蚜效果初报①杨涛庄生仁任福成孙建船南宏宇詹有俊甘肃酒泉地区敦煌棉花试验站736200近年来尤其在酒泉地区棉蚜造成严重为害,在为害高峰百株倒三叶蚜量可达17.5万头,为此于1996年引进了EB-82灭蚜菌(中国生防所在1982年从...  相似文献   

19.
棉蚜种群增长随时间而变化 ,符合 Logistic增长模型 ,得回归方程 N=2 1 91 .46/(1 e8.3 76-0 .42 68t) ,当 t≈ 2 0时 ,棉蚜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可作为防治棉蚜的关键时期 ,采用药物涂茎或进行隐蔽性施药可予以控制。棉花受棉蚜危害以后的反应类型属于超补偿型。在棉蚜危害水平范围内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超过经济危害水平时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单株倒 3叶蚜量、危害卷叶株率以及棉铃损失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棉蚜的防治指标可确定为卷叶率 1 0 %或单株倒 3叶蚜量为 2 84头  相似文献   

20.
新疆植棉区棉蚜分布为害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概述了新疆植棉以来棉蚜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分布为害特点,综合评价和分析了北疆垦区棉蚜发生与消长规律,初步探明了北疆棉区引起伏蚜大发生的气象要素是暖湿气流中的湿温系数,从而进一步提出了今后新疆植棉区棉蚜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