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辽00139-1、辽00128-1两个菜用大豆品系为试材,比较了菜用大豆春播与夏播的生育进程中各时期的生长动态、鲜荚产量构成因素及鲜荚产量.结果表明:夏播菜用大豆生长发育迅速,一般80 d左右即可采摘收获.从植株生长发育水平上分析:菜用大豆春播营养生长时期平均株高大于夏播菜用大豆;春播菜用大豆生育进程比夏播菜用大豆滞后.从产量性状分析:菜用大豆春播单株荚数多于夏播;春播与夏播百粒鲜重接近;百荚鲜重与品种有关;春播菜用大豆单株发育水平比夏播菜用大豆好,有效分枝数比夏播多.辽00139-1春播与夏播鲜荚产量分别为12510.5 kg·hm-2和5229.4 ks·hm-2;辽00128-1春播与夏播鲜荚产量分别为12282.1 kg·hm-2和6762.6 kg·hm-2.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菜用大豆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不同采摘期菜用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在地膜覆盖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东农96-002植株高度最高(33.3 cm);采摘期最早的品系是沪宁95-1(7月21日);辽鲜1号单株荚数最多(40.9个);东农96-002百荚鲜重、鲜荚长、鲜荚宽均居首位,分别是280.6 g、6.23 cm、1.52 cm;品种间百荚鲜重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52.84**)、百粒鲜重差异达显著水平(F=15.45*)。辽鲜1号鲜荚产量最高(16 258.1 kg/hm2),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2.84**)。就综合性状而言,菜用大豆东农96-002最适合在本地区早春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3.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2008年国家菜用(鲜食)春播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为材料,试验分析了在辽宁种植的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鲜荚性状、鲜荚产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从播种到鲜荚采摘生育日数为104~149d,株高为41.3~141.9cm,主茎节数为10.3~20.8个,单株荚重32.4~55.5g,标准荚数(两粒荚)178~247个/kg,标准荚长4.3~5.7cm,荚宽1.2~1.4cm,百粒鲜重49.4—72.5g,鲜荚产量10035~14769kg,拼,百粒干重21.9—34.5g,籽粒产量2386—3333kg/hm^2,有6个品种(系)为菜用大豆类型,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研究评价了由北方春蚕豆区征集的经过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的8类108个蚕豆优异种质资源。对大粒(百粒重〉140g)、多粒(荚粒数〉3.0粒)、多荚(株荚数〉20.0个)、长荚(荚长〉9.0cm)等单一优异性状及其复合优异性状的种质提出了名录。  相似文献   

6.
始花期追施尿素对早熟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早熟菜用大豆和1个晚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探讨了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菜用大豆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植株矮小、分枝少、主茎节数少、结荚高度低于晚熟品种。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品种形态性状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可以增加二粒荚和三粒荚的比例,且中等施肥水平优于高施肥水平;始花期适量施尿素有利于增加菜用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且早熟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晚熟品种。从综合性状来看,早熟品种沈农引48更具有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覆膜菜用大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菜用大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菜用大豆较裸地菜用大豆生育进程明显提前,在前期表现更加突出,各个阶段的生长量显著增加,主茎高度、节数、有效分枝数、鲜荚荚长、荚宽、百粒鲜重均大于裸地,采摘的鲜荚产量F测验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早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对不同菜用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株型矮小,分枝少,节问长度较短;一粒荚、二粒荚所占的比例较大,百粒重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不同生育期品种间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差异;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积累有所差异.综合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沈农引48是更适合选用的早熟菜用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0.
菜用大豆荚皮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菜用大豆的四个杂交组合,对其荚皮性状即荚皮的长、宽、表面积以及荚皮的内膜层、革质层等性状进行试验观察,并分别与子粒、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荚皮的长、宽、表面积、荚皮内膜层、荚皮革质层与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荚皮表面积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95**,内膜层鲜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均达到0.8433**.革质层与子粒的相关性较大,百荚革质层的鲜重、风干重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达0.6681**、0.6112**,荚皮厚与子粒鲜、干重及产量均呈极小不显著的正负相关(-0.0706~0.2810).在育种工作中应重视荚皮的表面积、内膜层和革质层等对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辽宁省从1967年到1993年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趋势是:单株粒重、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分枝荚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茎粗增加,生育期、株高、倒伏度减少,其中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育期、株高、茎粗先期变化大而后期变化小,每荚粒数、百粒重、分枝荚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先期变化小而后期变化大;主茎节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主茎粒数、主茎粒重、生育后期、粒茎比呈先增后减趋势;节间长度、分枝数、生育前期、干茎重呈先减后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秦油2号角果长、宽的增长及其亮、籽粒重量变化。角果长度在花后12—15天定型,宽度在花后21—28天定型。当长度达到最大值时,宽度的增长速度达最大值;当宽度达最大值时,果壳的鲜重、干重及籽粒的鲜重也达最大值。秦油2号籽粒增重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出口型菜用大豆品种始花期和鼓粒初期各灌水一次,能提高籽粒鼓粒速度,延长鼓粒持续期,促进籽粒饱满,增加标准荚数,提高鲜荚产量和标准荚产量.鼓粒速度越快,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单株标准荚重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早熟大豆品种 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近20年来早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株高、分枝 数和有效节数增多,底荚高度降低,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 先减后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冯其虎  张复宁 《大豆科学》1991,10(3):172-178
本文通过对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先后推广的16个夏大豆代表品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变化的研究,看出本区大豆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变化因素为:百粒重与每荚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物量的稳步增长;植株矮化、节数和分枝数减少;全生育期缩短,而以鼓粒期为主的生殖生长期有所延长。本区今后大豆高产育种应在现有百粒重的基础上,协调好粒重、粒数和荚数三者关系,适当提高株荚数和每荚粒数,同时注意增加生物量,提高收获指数;生育期不宜再缩短,注意长鼓粒期的选择;进而提高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