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静  吴海燕  彭德良 《作物杂志》2012,28(1):111-114
本研究利用孢囊指数方法室内鉴定31个小麦品种(系)对Heterodera avenae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31个小麦品种中大多数品种表现高度感病(HS)、无高抗(HR)和中抗(MR)品种。淄麦12和山农8355两品种的单株孢囊数为11~20个,属中度感病(MS)品种,仅占供试品种的6.5%;其他29个品种单株孢囊数大于20个,均为高度感病(HS)品种,占供试品种的93.5%。在接种量相同的条件下,小麦根系特点和生长状况与最终形成的孢囊数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河北省发生十分普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可以侵染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很多,对于病原的准确鉴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本试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37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鉴定.经过对线虫ITS-rDNA序列分析,发现采集到的线虫ITS区序列差异很小,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解决了小麦禾谷孢囊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禾谷孢囊线虫是一种小麦寄生蠕虫,它侵染易感染的禾谷类作物根部,并迅速繁殖,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了作物的生长,显著地降低了产量。为了防治禾谷孢囊线虫,澳大利亚每年需耗资7000多万美金。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多种不同抗害虫基因来帮助人们控制禾谷孢囊线虫,抗性作物能阻止该线虫在植物根系繁殖生长。多种不同的防御品系要比单一的防御品系有效。禾谷孢囊线虫也和多数的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和Pf/Pi比值法评价75份CIMMYT小麦品种资源材料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信息。在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品种, 其中6R(6D)抗性最好, 2种鉴定条件下均表现高抗;MACKELLER、CROC_1/ AE.SQUARROSA(224)//OPATA*1、CROC_1/AE.SQUARROSA (224)//OPATA*2、CPI 133842、CPI 133814和TRIDENT等6份品种材料在室内接种鉴定中达到抗病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中除6R(6D)表现高抗水平外, 另有CPI 133842、CPI 133814、DURATI和TURCAN#39表现高抗, ID-2150、BAXTER和MACKELLER等14份品种材料达到抗病水平。室内接种鉴定较田间病圃鉴定发病严重, 且简便易行, 鉴定结果更可靠。鉴定结果表明, 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病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是一类重要的土传小麦病原线虫,危害我国小麦的主要是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我国对这些病原线虫的抗性资源十分缺乏,寻找新抗源是当前抗性育种的重要工作。本研究通过3年的田间病圃和温室接种鉴定,发现加拿大的硬粒小麦品种Waskana和Waskowa对H. filipjevi (河南许昌群体,Hfc-1致病型)和H. avenae (河南荥阳群体,Ha43致病型)都表现很强的抗性,单株孢囊数显著少于感病的普通小麦品种矮抗58、石4185和温麦19。显微观察可见,虽然两种线虫的幼虫都能够侵入Waskana和Waskowa的根组织内,但是根内的线虫数量显著少于感病对照普通小麦品种,最终在根系上形成的可见孢囊数量也较少。Waskana和Waskowa对两种病原线虫的抗性为我国抗CCN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了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新抗源。根据南澳大利亚研究所的土传病害检测服务系统对土壤中病原线虫的分子检测结果,抗CCN品种Waskana和Waskowa根际土壤中的线虫虫卵量低于感病小麦品种,因此种植可能降低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危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最近在我国新发现的小麦病原线虫,在黄淮冬麦区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2009-2011年2个生长季在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的田间病圃抗性鉴定中,小麦-黑麦6R(6D)染色体代换系(带有抗病基因CreR)对H. filipjevi Hfc-1致病型表现高抗反应型(HR),小麦品种太空6号表现中抗反应型(MR),其亲本品种豫麦49表现高感反应型(HS)。利用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根尖对线虫的吸引性。结果显示,无论品种的抗性水平如何,其根尖单独存在时均能够吸引线虫的二龄幼虫;当3个品种(系)的根尖同时存在时,6R(6D)根尖吸引的二龄幼虫数量显著少于太空6号和豫麦49。采用酸性品红-次氯酸钠染色法观察线虫对根系的侵染,发现不论抗性水平高低,二龄幼虫都能侵入寄主根的组织,但至侵染后期,6R(6D)和太空6号根中的线虫数量显著少于豫麦49。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线虫能够侵入抗病品种的根组织,但是大部分二龄幼虫却不能继续发育而形成孢囊。这为了解小麦对H. filipjevi的抗性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大豆新种质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2000年,采用病圃自然感病鉴定法,对我国7省518份大豆新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筛选出3个新的抗病品种。这些抗病品种均来自山西,种皮为黑色,每株平均孢囊数在0.2~0.6之间,孢囊指数为0.4~0.6,抗性强而稳定,可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而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的基础。为此,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在田间条件下,对2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6周后  相似文献   

9.
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936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唯一的抗源——哈尔滨小黑豆。黑龙江省大庆市农科所用它作亲本,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抗线虫大豆新品种庆丰一号。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用此抗源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线虫品种齐黄25号和齐黑豆2号。  相似文献   

10.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黄淮麦区新发现的一种病原线虫,但在小麦属中缺乏有效抗源。为从小麦亲缘种属中发掘抗病资源,采用室内接种平均单株雌虫鉴定法,从34份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lataRoth)材料中筛选出6份抗H. filipjevi的种质材料,其中PI542187表现高抗,PI564186、PI573396、PI374365、PI361880和PI374365表现抗病。对中国春–卵穗山羊草染色体附加系抗性鉴定发现,卵穗山羊草7Ug和5Mg附加系的单株白雌虫数明显低于中国春。连续两年又对17份小麦?卵穗山羊草5Mg-5D易位系材料的抗性鉴定发现,5Mg464、5Mg466和5Mg457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通过从孢囊上分离寄生真菌,扩增其ITS序列,并通过室内生测和盆栽试验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杀线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共鉴定获得31株真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支顶孢属、枝孢属、曲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枝氯霉属、根霉、小球腔菌属、青霉菌属10个属,其中镰刀菌属真菌最多有8株。黑曲霉属真菌HN214与曲霉属真菌HN132的发酵液稀释4倍后,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66%和96.56%;室内盆栽活性测定表明,真菌HN132的8倍发酵液处理后,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减少率达64.1%,在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品系DH155对白粉病菌表现高抗。为明确DH155所携带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方式及与抗病基因连锁SSR标记,利用DH155与高感小麦品系SN2890杂交获得的F2和F2:3群体进行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DH155对白粉菌菌株E09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Ml DH155。BSA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Ml DH155与SSR标记Xcfd81和Xcfd18连锁。利用已发表的中国春和粗山羊草D基因组序列开发新标记,进一步将Ml DH155定位于标记Xsdau K525和Xsdau K527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2 c M和0.8 c M。将DH155与感白粉病优良品系HB133-4和旱10杂交,在F2~F4代,结合优良农艺性状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白粉病鉴定,获得3个高抗白粉病且农艺性状优异的株系(SDAU2100、SDAU2101和SDAU2102)。利用14个白粉菌菌株对DH155进行苗期接种鉴定表明,DH155对13个菌株表现抗病反应型。这些菌株对DH155的毒力谱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2相似,但DH155对Bg78-3和Bg44-5菌株的反应型与携带Pm2的Ulka/8*Cc不同。结合本试验结果和Pm2基因的相关报道,推测Ml DH155可能是Pm2或其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3.
兼抗全蚀病和白粉病小麦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LTP5是从小麦中分离到的一个脂质转移蛋白编码基因。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TaLTP5表达载体pA25-TaLTP5转入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扬麦18 (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中, 旨在选育兼抗全蚀病和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对转基因小麦T0~T3代植株中引入TaLTP5基因进行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PCR检测、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 外源TaLTP5基因已转入、整合到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的基因组中, 并能稳定遗传; 荧光定量RT-PCR的分析以及全蚀病菌的接种与鉴定结果表明, 与受体小麦扬麦18相比, 这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中TaLTP5表达量显著提高, 其对全蚀病的抗性也明显增强。对3个转基因株系的Pm21分子标记和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 外源TaLTP5基因的导入没有影响受体小麦对白粉病抗性, 说明这些转基因株系为兼抗全蚀病和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14.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是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和持久安全的方法。本研究选用由成株抗性育种方法培育的21份冬小麦高代品系和96份春小麦高代品系,在多个环境下进行这3种病害的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兼抗型基因Lr34/Yr18/Pm38、Lr46/Yr29/Pm39和Sr2/Yr30的分布。田间鉴定表明,21份冬小麦品系中有17份兼抗3种病害,占80.9%;96份春小麦品系中有85份兼抗3种病害,占88.5%。分子标记检测发现,21份冬小麦品系均含QPm.caas-4DL,其中7份还含QPm.caas-2BS,9份还含QPm.caas-2BL;96份春小麦品系中,18份含Lr34/Yr18/Pm38,37份含Lr46/Yr29/Pm39,29份含Sr2/Yr30。以上结果表明,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有效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为我国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Rhg4(resistance to Heterodera glycines 4)是控制大豆SCN抗性的2个主效位点之一。本研究针对Rhg4(Gm SHMT)上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开发了快速、经济、简便易行的CAPS(Rhg4-389)和d CAPS标记(Rhg4-1165),并用开发的2个标记鉴定了以大豆胞囊线虫应用核心种质为主的193份代表性抗感种质。结果表明,Rhg4-389和Rhg4-1165位点间存在显著连锁不平衡(P=0.0001,r2=0.87),可形成4种单倍型。Rhg4-389-G/Rhg4-1165-T和Rhg4-389-C/Rhg4-1165-A为优势单倍型,稀有单倍型Rhg4-389-G/Rhg4-1165-A和Rhg4-389-C/Rhg4-1165-T是在中国抗源中新发现的单倍型。结合193份种质对SCN 3号小种抗性鉴定分析发现,Rhg4-389-G和Rhg4-1165-T主要存在于抗病种质,它们形成的单倍型对抗病种质鉴定效率可达94.1%。本研究开发了可用于辅助大豆SCN抗性鉴定且方便育种家利用的CAPS/d CAPS标记,且用其摸清了应用核心种质等重要抗源在Rhg4位点的本底,为育种家有效利用这些优异抗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张微  孙鸿  邢莉萍  卫晓静  王华忠 《作物学报》2014,40(8):1392-1402
细胞自噬是一种保守的真核生物细胞内物质分解和循环利用机制,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等过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自噬相关蛋白ATG10是参与自噬小体形成的关键因子之一。利用同源克隆方法, 从经白粉病菌诱导48 h的小麦材料92R137/扬麦1587中克隆了ATG10基因家族3个成员(TaATG10a、TaATG10b和TaATG10c)。序列特征分析、物种间的比较和进化分析, 以及酵母功能互补实验结果证实, 这3个基因均为酵母ATG10的功能性同源基因。TaATG10a和TaATG10b的基因组序列具有相似的6外显子-5内含子基因结构。RT-PCR分析还发现这2个基因都具有2种可变剪接产物。TaATG10a和TaATG10b的GFP融合蛋白被定位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质中。白粉菌侵染能够诱导TaATG10a和TaATG10b表达, 因此推测, 小麦针对白粉菌侵染的免疫反应涉及对TaATG10及其参与的自噬过程的调控, 其调控模式因小麦抗、感白粉病反应、不同类型抗病基因介导的免疫反应和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感病反应而差异明显, 说明TaATG10及其参与的自噬过程与小麦-白粉菌互作反应关系的复杂性。从外源激素处理诱导的表达情况还发现, 抗、感白粉病的表型差异可能涉及抗、感材料TaATG10基因对同种激素(SA、乙烯或ABA)信号的不同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所有小麦品种对两种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有4个品种(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中度以上感病。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太空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高抗,中育6号、新麦11等10个品种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中育6号和太空6号对H. 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和豫农201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太空6号对H. avenae表现高抗,新麦18、中育6号和新麦11表现抗病;中育6号、太空6号对H. 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豫农201、豫农949表现抗病。依据繁殖系数Pf /Pi评价,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抗病,太空6号、中育6号、濮麦9号和濮优938对H. filipjevi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3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相对抗病指数法与单株白雌虫数量法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可部分克服因感病程度悬殊而导致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作为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新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抗白粉病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是在张庆勤、戴秀梅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标记和细胞学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小麦抗白粉病材料中抗病基因的来源及其染色体的基因定位.通过26-2三个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学比较分析,得到了一个抗病的含有偏凸山羊草5Mv染色体长臂片段的杂合易位系,编号为26-2-15(2n=42),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8.37Ⅱ Riag 2.58 ⅡRod 0.08 Ⅰ,后期Ⅰ平均有两个(1.91)落后染色体,末期微核数0.5%.由本实验结果推测少数细胞中附加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着丝点发生断裂,后与部分同源染色体臂(5DS)发生融合,形成易位染色体.试验结果显示:来自偏凸山羊草的5Mv染色质经过5代的连续自交,已经能在普通小麦中稳定遗传而不丢失,并且能利用外部形态的某些特征加以选择;在株系26-2三个后代中,在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都可见到不同程度的染色质丢失现象,估计可能是外源染色质带来的未知基因在分子水平上影响了DNA的正常复制所致.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系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与3个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PS5A, PmPS5B, PmY39)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分别由波斯小麦PS5和(或)小伞山羊草Y39衍生的72个小麦抗病品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鉴定。在24个由波斯小麦PS5和小伞山羊草Y39合成的双二倍体Am9衍生的品系中,有2个品系含有PmPS5A的标记,有19个品系含有PmPS5B的标记,有7个品系含有PmY39的标记,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