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冬小麦冠层温度对产量作用的实质,探索影响二者关系的相关因素,以10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喷灌和地面灌溉两种灌溉条件下,对子粒灌浆各阶段的冠层温度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对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灌溉条件下,基因型和子粒灌浆时期对冠层温度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子粒灌浆时期的冬小麦冠层温度和产量之间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都是中后期>中期>前期。在喷灌条件下,只有灌浆中后期冠层温度和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灌浆前期和中期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而在地面灌溉条件下,灌浆前、中、中后期的冠层温度和产量之间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冬小麦冠层温度不仅受基因型影响,还受灌浆时期和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产小麦品种冠层形态生理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河南省及部分黄淮麦区种植的小麦高产品种的冠层形态、生理和产量性状相关分析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麦旗叶面积与主茎粒重、主茎粒数和每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长度和粗度与主茎粒重有显著的正相关.千粒重、旗叶长度、面积、基角、开张角和鞘长,穗下节长、颈长、穗长以及旗叶持续光合面积的遗传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模型.穗下节粗度和主茎粒重存在“互补型”的非等位基因互作.株高、旗叶宽、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主茎粒数似有基因的非随机分布.净光合速率的遗传则可能存在复杂因素.此外,对30个高产小麦品种的旗叶和穗下节形态作了分类. 相似文献
4.
5.
用SW8188小麦品系在抽穗期采用四种不同的去颖方式,并对收获的种子进行结实率、粒重、发芽率的测定。四种去颖片处理的结实率在76.7%-93.0%之间;每处理种子的粒重变动在0.18-0.68g之间;发芽率在63.0%-92.4%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去护颖保留内颖和外颖的小花,其结实率(93.0%)、粒重(0.68g)、发芽率(92.4%)三项都最高,且分别与对照的差异都不显著。去外颖和护颖,保留内颖的小花其结实率*76.7%)、粒重(0.18)、发芽率(63.0%)三项都最低,且分别与对照的差异均达5%和1%的显著水平。其余去颖方式也对结实率、粒重和发芽率有不同程度地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对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ogistic方程, 对2012—2015连续3年度种植在河南安阳的14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的粒重及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表明, 粒重和灌浆速率参数主要受基因型控制, 灌浆持续时间主要受环境影响。不同粒重类型品种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各时期灌浆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高粒重>中等粒重>低粒重, 灌浆持续时间则差异不显著。灌浆速率, 特别是快增期灌浆速率快慢是造成品种间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粒重与所有灌浆速率参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 与快增期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0, 与灌浆持续时间相关不显著。建议采用平均灌浆速率对相关性状进行基因定位, 以进一步改良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粒重。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临优145和临优2018籽粒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2个小麦品种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仍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不同播期下,临优145的B、Rmax、R2和R3变异较大,临优2018的K、R1、R3、T2和T3变异较大;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小麦灌浆参数变异相对较小。灌浆速率对临优145粒重影响较大;中后期灌浆持续时间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对临优2018的粒重影响较大。在晋南生态条件下,2个供试小麦均以10月9日播种,种植密度225万基本苗·hm-2时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芝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2018年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设置2个灌水模式(漫灌和滴灌)、选取2个基因型品种(郑太芝1号和郑黑芝1号)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与漫灌相比,滴灌条件下两品种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3.58%和8.40%,经济系数增加了4.25%和4.29%;(2)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改善了芝麻的冠层结构,在盛花中期影响最大,两品种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分别增加了2.61%和5.50%,冠层透光率(LTRC)降低了13.43%和23.22%;(3)与漫灌相比,滴灌条件下两品种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绿素密度平均分别增加了3.60%和4.15%、2.99%和3.78%、8.24%和10.09%。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冠层结构、光能截获率、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4.4%~10.2%,其中活性增效肥处理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冠层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综上,新型肥料具有增产增效的优势,尤其活性增效肥可作为小麦科学施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87~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中小分布,光在冠层上部递减迅速,中下部光环境差,叶片早衰,净同化率低;高产群体叶面积及其垂直分布合理,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在相对高度0.60~0.65处,冠层中下部消光系数较大,上部较小,利于光向冠层深处透射,冠层50cm处透光率40%~60%,地面透光率2.5%~3.0%,净同化率较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旗叶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4—2005和2005—2006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0、泰山23和泰山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灌水(W0)、拔节水60 mm (W1)、拔节水60 mm+开花水60 mm (W2)和拔节水60 mm+开花水60 mm+灌浆水60 mm (W3) 4个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耗水特性、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2004—2005生长季,济麦20和泰山23均以W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耗水量和灌水效率分别高于和低于W1处理;两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1和W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济麦20的W1和W2处理无显著差异,而泰山23的W1处理高于W2处理。2005—2006生长季,济麦20和泰山22分别以W1和W2处理获得最高籽粒产量,两处理的耗水量(451.3 mm和459.2 mm)无显著差异;两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0处理最高,W3处理最低,其中济麦20的W1处理高于W2处理,而泰山22在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灌水量的增加,土壤供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降低,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增大。济麦20的W0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在灌浆初期与W1和W2和W3处理无显著差异,灌浆中后期显著降低,但W0处理有利于蔗糖向籽粒转移,灌浆后期旗叶中蔗糖滞留较少,这是W0处理的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生理原因之一。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在未灌底墒水条件下,济麦20和泰山23以拔节水灌60 mm或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为节水高产的模式;在灌底墒水60 mm条件下,济麦20以拔节水灌60 mm、泰山22以拔节水灌60 mm或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为节水高产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15.
化杀杂种小麦灌浆规律及粒重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46.34%,且持续时间长,灌浆速度的峰面宽,因而单粒重比对照高6~11mg,但不同部位小穗间的粒重差异依然存在,且较对照大。杂种的灌浆特性与亲本有关,但仍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播期、密度、灌水等影响灌浆进程,因而可通过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筛选及农艺措施调节进一步发挥杂种的粒重优势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子粒充实度及灌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麦子粒灌浆及发育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子粒充实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据此对河南省小麦子粒灌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子粒充实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它可以较好地反映子粒生长潜力的发挥程度。河南省的高产小麦品种可以划分为四种灌浆模式:①高灌浆速度与短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②长灌浆持续期与早开花相结合类型;③长灌浆持续期与晚开花相结合类型;④低灌浆速度与长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其中,①②模式类型比较适合河南省的生态条件,子粒充实度较高。子粒充实度与子粒灌浆持续期、子粒灌浆完成期、开花期、起始生长势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灌浆中期短暂高温胁迫(35~39℃)条件下,减库(开花期去除一半小穗)对强筋小麦籽粒千粒重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减库处理导致籽粒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单粒蛋白质积累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吸水率较正常温度和单纯高温胁迫处理显著提高,公差指数和断裂时间下降。同时减库显著降低了淀粉的总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使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加,直/支比值显著变大,面粉的稀懈值和峰值黏度降低。这说明提高源/库比使剩余籽粒的氮素供应状况改善,在面团流变学特性方面表现出对灌浆中期短暂高温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使籽粒淀粉质量进一步变差。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不同粒位、粒重及其种子活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个小麦品种各粒位上的粒重及种子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位的粒重差异显著,其大小在麦穗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穗中下部小穗的第1、2花位籽粒最大(43.9mg),上部小穗及中部高位小花所结籽粒最小(26.2mg),除种子大小影响种子活力外,粒重相同的种子,位于下部小穗上的籽粒具有较高的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19.
灌浆期短暂高温对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弱、中筋两个小麦品种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从25℃升至30℃有利于籽粒总淀粉积累,当灌浆温度超过30℃时,温度升高,总淀粉含量下降,40℃时总淀粉含量最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淀粉的形成以花后第25~27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大,花后第33~35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小。当温度超过25℃时,随温度的升高,剑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SPS酶活性呈下降趋势。40℃处理使SS、SBE酶活性最低,峰值在25~30℃之间。40℃高温胁迫下,弱筋小麦扬麦9号籽粒淀粉粒呈椭圆型,与蛋白质鞘结合较疏松,角质化程度低;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淀粉粒受到伤害,呈扁圆形,并出现裂纹,说明灌浆期短暂高温胁迫对扬麦12的影响大于对扬麦9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