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在相邻两个池塘分别设置固定采样点,作为对照区(非养殖区)和实验区(海蜇养殖区),并在5月的中旬、7月中旬以及9月中旬(即海蜇放养前期、海蜇养殖期间(6月初至8月下旬)以及海蜇采收后),分别采样水样后测定溶解氧DO、氨氮NH_4~+-N、硝氮NO_3~--N以及叶绿素Chl a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海蜇养殖对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实验点表层和中层DO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月份DO显著低于其他月份,这与水温升高、浮游生物耗氧及有机质分解加速有关。由于海蜇的扰动作用,7月份实验点底层DO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而实验点表层和中层略低于对照点的(P0.05)。池塘实验点和对照点NH_4~+-N、Chl a含量在不同月份和不同水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海蜇对浮游生物的捕食作用,水体中藻类含量升高,因此7月份实验点表层和中层水体中Chl 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7月份和9月份池塘中NH_4~+-N显著高于5月份的,并且7月份实验点的NH_4~+-N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均与海蜇扰动作用相关。夏秋季节水温上升,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消耗大量的NO_3~--N,因而7月份和9月份NO_3~--N显著低于5月份的(P0.05),并且7月份实验点中层NO_3~--N显著低于对照点的(P0.05)。 相似文献
2.
3.
4.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生活史搞清楚以来,对海蜇人工育苗、增殖放流作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世纪初针对池塘养殖结构的变化,海蜇池塘养殖被我所作为主要应用研究成果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2 0 0 3年我省海蜇池塘养殖面积已达80 0 0hm2 ,产量上千万公斤,产值上亿元。但是海蜇池塘养殖的发展并不平衡,有许多养殖方面的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从2 0 0 2年来看全省海蜇养殖成功率不是很高,养殖成功户约占全省的30 % ,面积约占5 0 % ,因此海蜇池塘养殖需要技术支撑与技术普… 相似文献
5.
<正>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大量投饵的残料、生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长期积累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底泥。池塘保持适当的底泥是必要的,因为底泥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通过细菌分解使氮、磷等元素不断向水中溶解、释放;另一部分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向水体释放。通过这些过 相似文献
6.
7.
8.
浅谈底泥对池塘养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大量投饵的残料、生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长期积累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底泥。池塘保持适当的底泥是必要的,因为底泥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这些营 相似文献
9.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海蜇养殖池塘改造、苗种放养密度、饵料培植、水质管理等技术,为当前国内虾池综合利用探索了新途径;提出了大水面海蜇养殖的基础设施要求,在苗种放养密度、肥料施用及进排水管理方面提出了确切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一、海蜇池塘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近两年,辽宁省海蜇全人工苗种育苗技术的研究、水质中理化因子对海蜇成活率影响的研究、外界因子突变对海蜇性早熟的影响研究、以及不同生物饵料对海蜇生长速度的影响研究等科研课题相继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海蜇虾池养殖试验也获得了成功,从此,我省海蜇池塘养殖生产有了飞速的发展。2003年全省海蜇养殖规模达到9600公顷,生产鲜蜇710万千克,面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93郾3%和139%;海蜇育苗达到20000米3水体,比上年增长400%,培育海蜇苗种上亿头。目前海蜇池塘养殖成为我省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的同时,我… 相似文献
11.
1 海蜇池塘养殖现状辽宁省海蜇池塘养殖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当时锦州娘娘宫乡的一个虾场,在粗放养虾过程中,养虾池自然纳潮进入了海蜇,同时在沿岸人为抓了一部分海蜇入池,当年14hm2虾池收获海蜇6000~7000kg,开了养虾池塘成功养殖海蜇的先河。由于海蜇的人工育苗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熟,近年来人们面临着海蜇自然资源量正逐渐的衰退,海蜇价格的不断攀升,人工苗种、池塘养殖海蜇已成为市场的选择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近两年海蜇池塘养殖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2年全省海蜇养殖面积已达5000hm2左右,海蜇育苗水体3000~4000m3,种苗… 相似文献
12.
13.
14.
海蜇养殖是一项新兴产业,养殖技术还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生产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回捕率低,产量低而不稳的现象。如何使海蜇养殖稳产高产,是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依据近2年来在养殖生产中积累的最新经验,将海蜇高产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刺参养殖池塘营养盐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地区3口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3口池塘全年平均总溶解无机氮(DIN)浓度为17.36 μmol/L,硝酸盐(NO3-N)与DIN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值为12.61 μmol/L,亚硝酸盐(NO2--N)年均值为1.61 μmol/L,氨氮(NH4-N)年均值为3.14 μmol/L,磷酸盐(PO43-P)与硅酸盐(SiO32-Si)年均值分别为0.40 μmol/L和19.76 μmol/L.氮磷比(N/P)年均值为61.41,其中冬季和春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硅氮比(Si/N)年均值为2.08,冬季和春季均小于1,其他季节均大于1;硅磷比(Si/P)年均值为50.12.3口刺参池塘各项指标差异不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洋近岸环境的变化,出现浒苔大型绿藻异常繁殖和聚集现象,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2008年日照、青岛、海阳、乳山等地海域发生大面积浒苔绿潮,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浒苔过量繁殖形成的绿潮已成为影响养殖池塘不容忽视的现象。实验表明,温度、盐度和光强是影响条浒苔生长的最重要的3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鮰鱼养殖条件下,每天以剂量为20 mg/kg和40 mg/kg恩诺沙星药饵连续饲喂5 d,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在底泥和水体中降解与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水体中达峰值时间是第五天和第七天,在底泥中达峰值时间都在第七天。其中在低剂量组的养殖水体中恩诺沙星的残留量为621.7 ng/L,底泥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残留量分别为135.6 ng/g和9.0 ng/g;在高剂量组的养殖水体中恩诺沙星的残留量分别738.9 ng/L,底泥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残留量分别为228.5 ng/g和23.3 ng/g。第29天后,低剂量组水体中恩诺沙星含量达到最低值9.3 ng/L,高剂量组是16.2 g/L;低剂量组底泥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含量达到最低值7.3 ng/g和2.9 ng/g,高剂量组是18.6 ng/g和4.4 ng/g。对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分布规律,发现第29天,底泥中呈现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规律性动态平衡,而水体中未检出环丙沙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Zhang Xijia 《齐鲁渔业》2007,24(7):1-4
将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硝化细菌等组成的复合菌,应用于海蜇池塘养殖中。结果显示:水中复合菌密度为16×10~6个菌体/ml以上时,能分解海蜇和刺参的粪便;在养殖池塘中,按2kg/1000m~3的用量、施加密度为10×10~8个菌体/ml的复合菌液,可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增加池塘中的单胞藻、桡足类和多毛类幼体等浮游生物的数量。表明净水复合菌能有效地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海蜇的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