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了丽格海棠不定芽诱导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及培养物中外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内源GA3含量在接种后1 d即迅速增加,在不定芽的诱导与分化阶段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内源IAA含量则一直下降,前6 d下降幅度较大;内源ZT在接种12 d时含量最高,在不定芽的分化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培养物外源6-BA和NAA的含量在诱导过程中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NAA在整个诱导过程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脱分化启动和不定芽分化启动阶段,两者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外植体再生体系建立关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丽格海棠的叶、茎、花茎、叶柄等营养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着重研究丽格海棠的最佳外植体,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接种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初代培养基本培养基为MS,激素配比为6-BA0 5mg/L+NAA0 1mg/L,培养30d可获得较多的不定芽。外植体分化能力的研究表明丽格海棠的不同类型外植体能力大小为:叶>茎>花茎>叶柄;从叶片的不同部位来看,叶中>叶侧>叶边缘;从不同叶龄来看,中等成熟叶>幼叶>完全成熟叶>芽叶。叶片的接种模式:反放比正放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光照条件对丽格海棠体外快繁的影响。[方法]用丽格海棠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给予不同光照条件,观察不定芽的诱导率和增殖率。[结果]在1 000 lx光照条件下培养14 d,后移到2 000 lx光照条件下培养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可达100%;在2 000 lx的光照条件时,增殖效果最好。[结论]不同光照强度直接影响丽格海棠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  相似文献   

4.
丽格海棠离体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丽格海棠 (Begonia×Elatior)是秋海棠科秋棠属多年生草本花卉 ,它的株型极象球根海棠 ,但与球根海棠有明显的区别 ,即丽格海棠无明显的球茎 ,其花色比球根海棠更加绚丽多彩 ,而且花期也长。丽格海棠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花卉新品种 ,由于色彩娇艳 ,花期正值春节 ,是居室环境的较好装饰花卉 ,受到人们欢迎。丽格海棠是雌雄异花植物 ,用种子繁殖后代容易发生变异 ,不能保持原品种的特性 ,特别是重瓣类型 ,其种子后代多向单瓣方向退化。丽格海棠扦插繁殖难度较大 ,怕冷怕热 ,夏天最高温度不能超过 2 5℃ ,冬季最适在 1 0℃以上 ,…  相似文献   

5.
丽格海棠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丽格海棠(Begonia elatior hybrids)属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是球根海棠和野生秋海棠的杂交品系。丽格海棠为须根系,株形丰满,枝叶翠绿,茎枝肉质多汁。单叶互生,不对称心形,叶色多翠绿,少有红棕色。花形多样,多为重瓣,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白等,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具有独  相似文献   

6.
从扦插繁殖、组培繁殖及上盆、肥水、光照、温度管理、修剪、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丽格海棠的繁殖方法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及入土移栽方面的研究,筛选出诱导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是MS+NAA0.2mg/L 6-BA0.8mg/L,诱导率是93.3%;适宜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NAA0.6mg/L,生根率为95.3%。入土移栽最佳基质为蛭石+粗砂,其成活率为86.6%。  相似文献   

8.
胡海英 《宁夏农林科技》2007,(5):182-182,192
对丽格海棠育苗、生长、花芽分化、开花阶段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丽格海棠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明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65-65,35
本文以丽格海棠的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激素以及不同的通气性、光照条件等对丽格海棠组织培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MS 6-BA0.5 mg/L NAA0.1 mg/L 腺嘌呤4 mg/L培养基中,且在透气性好,光照为1200-1300 LX,12 h/d条件下,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过程中的4个主要培养阶段,摸索出了各个阶段较适生长条件,为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规格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丽格海棠在栽培管理过程中生长环境条件的研究,得出丽格海棠对环境因子的适宜要求,同时得出丽格海棠管理过程中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丽格海棠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以丽格海棠种子播种材料为外植体进行丛生芽诱导,结果表明,丛生芽初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0.8mg/L+NAA0.1mg/L,增殖培养采用最适培养基与无激素MS培养基交替使用可达到很好的效果。生根培养以1/2MS+IBA0.4~0.8(mg/L),生根率达100%,2周就能得到完整的植株。移栽基质以珍珠岩+泥炭(1:1)最佳,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13.
对丽格海棠幼嫩叶片和叶柄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丽格海棠的再生体系.该体系是以1 cm2左右带叶脉的幼嫩叶切片为外植体;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5 mg/L或MS+6-BA0.5 mg/L+NAA0.1 mg/L+4%芦荟原汁,接种培养30~40 d;丛生芽继代培养基为MS+6-BA 0.05 mg/L+NAA 0.1 mg/L,培养时间20 d;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培养时间30 d.该体系的建立对丽格海棠种苗快速繁殖和规模化生产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植物激素和芦荟原汁对丽格海棠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方法]以丽格海棠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的6-BA和NAA和芦荟原汁对丽格海棠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NAA对丽格海棠丛生芽的诱导有明显影响,NAA浓度为0.5 mg/L的诱导效果最好(83.3%),随着NAA浓度的下降,诱导率也随之下降;6-BA不同浓度对丛生芽诱导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以浓度为0.5 mg/L的诱导效果较好(66.7%);在一定的植物激素浓度下,添加适宜浓度的芦荟原汁对丛生芽的诱导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MS+6-BA 0.5 mg/L+NAA 0.1 mg/L+3%芦荟原汁和MS+6-BA 0.5 mg/L+NAA 0.5 mg/L+1%芦荟原汁的诱导丛生芽的效果较好,诱导率均为100%。[结论]6-BA和NAA和芦荟原汁以适宜的浓度搭配可缩短丽格海棠的出芽时间,提高丛生芽的诱导率。  相似文献   

15.
丽格海棠其花色娇艳、花色品种多,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盆栽花卉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适合造景,造园等园林绿化的花卉新品种。通过杂交选育的丽格海棠花色艳丽,花期长,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组织培养方法,筛选丽格海棠不定芽诱导、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丽格海棠的快速繁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丽格海棠叶片、叶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不定芽诱导、继代及生根培养。[结果]MS+6-BA 1.0 mg/L+NAA 0.2 mg/L+腺嘌呤8 mg/L是诱导叶片愈伤组织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MS+6-BA 0.5 mg/L+NAA 0.2 mg/L+腺嘌呤8 mg/L是诱导叶柄的最佳激素配比;MS+6-BA 0.5 mg/L+NAA 0.4 mg/L+2,4-D 0.1 mg/L是诱导茎段愈伤组织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MS+6-BA 1.0 mg/L+IBA 0.2mg/L是诱导丽格海棠继代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1/2MS+IBA 0.1 mg/L+NAA 0.1 mg/L是诱导丽格海棠生根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叶片更适宜应用于组织培养。[结论]为丽格海棠织培养快速繁殖和遗传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塑料小拱棚下进行丽格海棠嫩枝扦插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BA和NAA处理,以IBA100 mg·L^-1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7.77%,通过对珍珠岩、蛭石、泥炭及2份轻质泥炭+1份珍珠岩的混合基质等4种扦插基质进行扦插,得出扦插繁殖的最佳组合为:2份轻质泥炭或1份珍珠岩作扦插基质,基质温度20~25℃,pH 5.5~6.5。  相似文献   

18.
用丽格海棠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在不同浓度激素和光照条件下,观察了不定芽的诱导率和增殖率,对组培苗的生根和移栽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育苗、上盆、成品等各阶段的栽培技术介绍了丽格海棠工厂化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20.
张瑞越  拾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80-18081
[目的]研究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条件,为其快速繁殖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丽格海棠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对其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确定其再生体系。[结果]以1 cm2左右带叶脉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和丛生芽的培养基为MS+6-BA 0.50 mg/L+NAA 0.50 mg/L+4%芦荟原汁,诱导率分别为94.44%和66.67%;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0 mg/L,生根率为100%。[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丽格海棠离体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