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8年12月26—29日,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全省13个“长治”工程县的技术人员,对“长治”七期工程2008年度水土保持监测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编。“长治”七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是湖北省开展的第一个重点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综合采用了地面观测、农户跟踪调查、样方调查等水土保持监测方法,重点监测了“长治”七期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截至目前,已连续开展了4年的监测,积累了一大批重要的数据,为分析“长治”七期工程水土保持效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整编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降雨观测场、坡面径流小区、小流域控制站等观测数据的整编内容、质量要求、程序及步骤,并给出了观测数据可靠性、合理性的评价依据。提出了在数据整编及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当前监测点观测数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监测设施的维修和管护不到位、取样不规范、观测人员使用的取样设备和样品处理仪器不标准等。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于2013年对全省的13个水土保持监测点2006—2012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整编,其主要做法有:明确职责分工、重视原始资料检查和复核、注重数据合理性分析、规范整编方法、加强成果管理等。指出了在数据整编分析过程中发现的观测不及时、水平不高,数据审核把关不严,设施设备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整编方案及分析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较晚,相应的观测数据整编方案及整编数据的分析评价方法相对欠缺.主鼢要介绍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概况及贵州省已投入运行的3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降雨观测场、坡面径流小区、小流域控制站等观测数据的整编内容、程序及步骤,便于水土保持监测成果数据的查找、保存等.在初步分析评价整编数据合理性、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监测点观测数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研究对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的整编工作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桥梁作用,以及对促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交替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黑土区水蚀坡耕地改造的措施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为 5 6 8万hm2 ,其中坡耕地占 75 %以上 ,目前坡耕地土壤结构恶化 ,板结严重 ,黑土层变薄 ,地力减退。除了坡面长、汇流面积大、径流冲刷能力强等自然因素外 ,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和耕作、轮作制度不合理也是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兴修梯田、改进不合理的耕作轮作制度等是当地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技术措施和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典型小流域罗玉沟、吕二沟、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降雨、径流和泥沙资料为处理对象,运用C#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开发建立了以数据采集、模型服务和数据发布三个逻辑层为总体框架,包含数据录入、数据查询、数据整编、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五大功能模块的针对Windows用户的降雨、径流和泥沙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小流域降雨、径流、泥沙数据的输入、整编、查询、输出等功能。同时,该系统也是一种资料管理、信息查询和成果存贮应用的工具,系统的建成可为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水文观测数据处理与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6月18-22日,经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委水土保持处、松辽委水土保持处组成调研组,开展了水蚀风蚀交错区专题调研。调研组沿途考察了山  相似文献   

8.
台站关涉的气象业务,包含农业范畴的平常观测、多样气象信息、气象预报预测。农业气象架构内的多样业务,都紧密关涉数值汇总、统计及运用。近几年,随着业务的拓展,气象材料特有的运用频率也在快速提升。资料查验特有的时限,提升了要求水准。这种情形下,有必要依托台站,建构自动化路径下的数值提取、便利数值统计,更新惯用的软件。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水土流失地面观测研究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及不同影响因子的地面观测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预测了水土流失地面观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1981年建设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来,安徽省就开始积累和整理水土流失观测数据。初期,全省4个科学试验站采取传统手抄形式开展数据汇总整理工作,历年的监测数据对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点从4个增加到23个,并全面开展了观测数据整编工作。对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整编的成果及其保障条件、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与同行交流,得到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中国南方红壤侵蚀严重区水土流失快速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在江西省的修水、宁都、石城等县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区,对16种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植物生长状况、蓄水保土效益、改土增肥效益、经济效益4方面进行观测,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不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修水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黄栀子、马尾松+木荷+泡桐+胡枝子,宁都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石城试验区湿地松+枫香+胡枝子+硬骨草、湿地松+胡枝子+硬骨草和湿地松+胡枝子+百喜草配置模式各种效益表现优良,可以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确定的22个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基本功能区,利用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获取的水力侵蚀数据,分析这些区域的水力侵蚀现状.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水力侵蚀以轻中度侵蚀为主,超过80%,强烈、极强烈、剧烈面积分布较少,与全国基本状况相似;2)与第2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相比,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水力侵蚀整体上有所好转,水力侵蚀总面积减少3.75%,轻中度侵蚀面积大幅减少,减幅超过20%;3)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局部地区水力侵蚀形势严峻,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与第2次遥感调查成果相比,面积均有所增加,相对增幅较大,说明局部地区存在水力侵蚀恶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分析国内有关自然侵蚀量、容许土壤流失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自然侵蚀量与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关系,讨论制订水土流失治理标准的思路。认为水土流失治理标准的确定有3个参考值:1)标准值,即一定条件下的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水土流失治理至少要达到的目标,且随着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功能需求与可实施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所在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侵蚀危害与治理约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2)理想值,即正常自然侵蚀状态下的土壤流失量;3)极端值,即土壤流失量为0,不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应是先控制到现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范围内,逐步达到自然正常侵蚀量或制止水土流失的发生;还应引入环境伦理、环境美学及景观设计等理念,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水力侵蚀现状与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上海市水土流失及措施现状,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上海市基本情况,分析上海市水力侵蚀现状和水土保持措施情况。结果表明,上海市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00km^2,水土流失以河道两岸和湖泊沿岸的坍塌淤浅为主要特征,建设项目施工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也是上海市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水土保持措施较完善,但郊区部分河道还没有采取有效护坡措施,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河道边坡和湖泊岸线的护岸整治、海岸滩涂的保滩促淤治理是上海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同时还应加强建设项目的监管和水土保持监测,以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5.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综述土壤侵蚀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对碳循环与土壤碳素积累的影响,研究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因侵蚀造成的土壤碳素损失是巨大的,但土壤侵蚀是碳源还是碳汇过程依然存在争议,焦点集中于因侵蚀造成土壤团聚体解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的大小;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以及降雨格局的变化,全球土壤侵蚀强度和范围都在不断增加,但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然值得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来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土壤CO2释放并促进土壤碳素积累,对抑制大气CO2浓度升高能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待于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碳素变化模型、土壤侵蚀过程中氮素迁移转化特征以及侵蚀劣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积累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效应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以张家口各个地貌类型区水土流失监测站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该区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配置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论何种地貌类型区,总体的趋势是坡耕地组中水平梯田的水土保持效益最好,蓄水拦沙效益均达到90%以上,其次是经济林,再者是人工种草;荒坡地组中植被措施结合水平沟、鱼鳞坑整地形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基本在75%以上,自然封禁和人工种草的水土保持效益次之,且空间和年际之间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降雨条件的差异影响到植被生长的质量,其次是土壤本身的特征的差异。因此,采取封禁措施治理的初期不能简单依靠生态自身的修复,必须辅助以工程措施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several approaches that aimed at mobilising East African farmers to embrac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WC) activities, farmers hardly responded since they were seldom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of SWC activities. Two tools that employ farmers' participation we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at Gikuuri catchment in Kenya. The first tool involved farmers to map soil erosion using their own indicators and determine the soil erosion status at catchment scale. This formed the basis upon which they undertook to plan for SWC measures at catchment scale. Farmers also predicted crop yield losses based on the soil erosion status. Farmers widely approved the soil erosion status map since their own indicators and perceptions were used. The second tool provided cash flow trends for a variety of SWC activities and farmer situations. Farmers can use land with a high, moderate or low erosion status and often have rather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ettings. The net benefits over 5 yr for bench terraces, fanya juu terraces and grass strips were illustrated to assist farmers in making informed decisions on SWC adoption. The two tools increased awareness on the need for collective actions among farmers and showed fields that cause run‐on on downslope fields. The improved awareness of erosion problems and the related financial consequences increased farm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 investment costs for cut‐off drain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准入条件研究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要求严把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和遏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不同国土功能区、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公路铁路、采矿、电力、水利水电、城建、农林开发等16类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项目准入条件和水土保持方案准入条件,提出否决、限批和缓批的准入条件,建议将表土剥离利用率、弃渣分类堆放率、土地裸露程度、复耕率、蓄水措施率、水土流失影响指数等量化指标,纳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准入条件。  相似文献   

19.
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求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措施,以吉林省伊通县毯子房小流域为典型试验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耕作措施下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处理产生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秸秆还田产生侵蚀量最小,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36.4%~66.7%,泥沙量减少75.2%~86.4%;2)与对照相比,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措施下冲刷泥沙中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6.6%,62.8%和81.4%,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3.3%,60.0%和80.0%,全磷质量分数减少38.5%,61.5%和84.6%,且不同处理下3种土壤养分流失总量均比对照减少85%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2。通过径流小区和137Cs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为A=0.7379θ。利用美国SRTM 90 m×90m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