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菇菌株ITS序列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真菌核糖体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出13个福建袋栽香菇主要菌株的ITS、5.8srDNA序列,将该序列提交NCBI中Genbank数据库,并根据该序列特征及ITS区的差异性,分别设计出针对菌株L9015和菌株Cr02进行PCR检测的特异引物探针,结果显示特异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 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引起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病原菌为Mycogone perniciosa.  相似文献   

3.
秦巴山区野生桑黄r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秦巴山区的6株野生桑黄菌,进行r DNA ITS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对其r DNA 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 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 Bank检索获得的18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连同6个不同桑黄菌株的ITS序列一起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桑-W、桑-F、桑-D、桑-Y、桑-H与Inonot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98.23%、98.23%、98.10%、98.23%、98.23%,其序列长度均为757 bp;桑-H1与Fuscoporia qilva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5.90%,其序列长度均为796 bp。  相似文献   

4.
基于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新疆芦苇根蘑菇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新疆库尔勒博斯腾湖芦苇荡的蘑菇为研究材料,在进行初步鉴定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与获得的相关序列一起构建了蘑菇属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基于ITS序列对菌株的鉴定结果为绵毛蘑菇(Agaricus vaporarius)。  相似文献   

5.
从感染番茄灰霉病的病果上分离并纯化得到菌株t08016b,其形态学特征与灰葡萄孢属极其相似.通过扩增菌株t08016b的18S rDNA及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该菌的18S rDNA序列与Botr yotiniafuckeliana (EFl10887.1)的同源性为99.94% ITS rDNA序列与Batryotinia fuckeliana (AB444949.1)的同源性为100%,无碱基差别.对菌株t08016b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t08016b属于灰葡萄孢属.利用该菌对健康番茄进行侵染,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率可达97%,证明其具有致病力.综合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力分析,表明菌株t08016b是一株具有强致病力的灰葡萄孢菌.  相似文献   

6.
对红汁乳菇子实体和组织分离菌株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最后鉴定出该组织分离菌株就是红汁乳菇的纯菌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桑黄菌株S-1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其生物学地位。方法:采用插片培养及显微观察法对实验菌株的生长特征及子实体形态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同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r 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分析,并与Gen Bank中的BLAST软件搜索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在初步的形态学观察基础上,依据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实验所用菌种鉴定为桑黄核心种类纤孔菌属真菌(Inonotus linteus)。结论:明确了桑黄菌株S-1的分类地位,对下一步应用研究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11株棕色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的形态特征和栽培性状,并利用酯酶同工酶方法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分析了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11株棕色蘑菇菌株在形态特征和栽培性状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工酶和ITS序列分析都能对供试菌株进行初步鉴别,表明供试11株棕色蘑菇菌株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西、甜瓜蔓枯病病菌差异性,为深入了解西、甜瓜蔓枯病病原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 19 个西、甜瓜蔓枯病菌株进行致病力差异性研究,并对不同菌株核糖体基因内转录区序列(rDNA-ITS)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西、甜瓜蔓枯病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性差异,病情指数为 85.11~4.58;但不同菌株间的 ITS 序列比较差别不大,保守程度高,菌株间的分化和变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槜李进行分子鉴定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植物DNA条形码标准序列ITS、mat K及rbc L对包括槜李在内的22个李品种(或品系)进行PCR扩增、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通过序列比对发现,ITS序列存在84个变异位点,其中3个位点为槜李的特异性变异位点,分别位于165 bp、182 bp及195 bp,另外有8个位点为槜李早、中、晚熟品种变异位点;mat K序列存在6个变异位点,rbc L序列无变异位点,mat K及rbc L序列均不存在槜李的特异性变异位点。相对于mat K及rbc L序列,ITS序列存在较多变异位点,进化速率快,更适宜用来进行槜李的分子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研究。基于ITS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嘉兴‘槜李’和福建‘芙蓉李’及美国‘恐龙蛋’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研究获得了槜李的分子鉴定方法及其亲缘关系,对于槜李的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改进CTAB法提取枸杞叶片DNA,利用合成的特异引物对其DNA中nrDNA ITS区进行扩增、克隆,对目的片段测序分析.利用nrDNA ITS(核核糖体D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探讨枸杞雄性不育材料"YX-1"与其它7份宁夏枸杞材料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首次测序得到了枸杞雄性不育材料和其它7份枸杞种质的nrDNA ITS区碱基序列,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559~633 bp,平均为612 bp,初步从基于ITS序列得出的NJ聚类图可以判断枸杞雄性不育"YX-1"在DNA水平与其他7个枸杞品种存在差异,其与四倍体88024亲缘关系较近.基于nrDNA ITS区序列分析可作为探讨枸杞雄性不育材料"YX-1"亲缘关系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定灵芝属菌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1个本所保藏灵芝属菌株及9个灵芝属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2条赤芝(Ganoderma luncidum)、1条黑紫灵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1条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的ITS序列,以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m)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0个灵芝属菌株聚为4个簇,其中赤芝组和树舌亚属的菌株各自聚为1组,其组内同源性均达99.7%以上,紫灵芝组的菌株分成2组:无柄紫灵芝和黑紫灵芝。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仅根据形态学特征难以将灵芝属菌株进行有效的分类,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自全国7个自然保护区共计11个野生金针菇和2个常见栽培金针菇菌株,进行ITS-PCR和产物测序,经过与Gen Bank上已知序列的比对,结合传统形态特征鉴定,确定各菌株的拉丁名,并用MEGA6.0进行ITS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金针菇的ITS1比ITS2进化速率快,变异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差异较大;13株金针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4,种间遗传距离为0.029~0.045;ITS系统发育树也支持将13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即3个种,这与分子鉴定和传统形态鉴定结果相吻合,且同一菌种地域分布越近的菌株越容易聚为一支。研究表明,ITS序列分析可用于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和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长白山野生白耙齿菌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ITS序列鉴定及人工驯化栽培试验。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ITS序列鉴定,同时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对白耙齿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原种培养料设置6个处理,栽培种培养料设置8个处理,通过ITS序列分析结果得出该菌株ITS序列与NCBI中登录号为JX290578.1、FJ462768.1、EU301643.1等9个白耙齿菌菌株相似性达100%,验证了其为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最佳原种培养料配方为木屑41.5%、豆秸41.5%、麦麸10%、黄豆粉5%、石膏1%、白糖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7.571 mm·d-1,且菌丝浓密,洁白,粗壮;最佳栽培种培养料配方为木屑54%、玉米芯29%、麦麸10%、黄豆粉5%、石膏1%、白糖1%,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检测进境植物种子中携带的病原真菌,对一批籽粒颜色不正常的意大利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种子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疑似蔓枯病菌Phoma cucurbitacearum的分离物ZuSc-1,分离物ZuSc-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背面初期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菌落表面略隆起,不形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该分离物人工接种西葫芦胚根产生蔓枯病的典型症状。特异性引物DB17F/DB17R扩增分离物ZuSc-1的DNA得到预期556 bp的产物,分离物rDNA ITS序列与蔓枯病菌(序列号EU167573、GU045304和AY293804)的序列相似性为100%。根据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瓜类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其无性型为Phoma cucurbitacearum(Fr.:Fr.)Sacc.。  相似文献   

16.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真菌性病害。为有效开展该病害的防治工作,降低其危害,本研究对海南文昌发病的油茶植株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 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 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对比,最后将菌株7-2确定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从野生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子实体上分离得到菌株ts,以其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获得该菌株的IT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Laetiporus sulphureus var.sulphureus的3个日本分离株聚为一簇,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8.31%~99.25%,而与其它2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硫磺菌属菌株的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1.93%~98.12%,依此结果,ts菌株应为L.sulphureus var.sulphureus。  相似文献   

18.
谭琦  ROMAINE  CP  SCHLAGNHAUFER  C  陈明杰  郭倩  GEML  J  GARZON  C 《食用菌学报》2006,13(1):13-23
在中国的6个白灵菇商业菌株中,ITS区域的621bp DNA片段和蛋白转录延长因子的519bpDNA片段的序列完全相同,表明该6个菌株属同一个种,RAPD分析结果表明,其中5个白灵菇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用PAUP4.0软件中的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遗传差异小于3.4%,但这5个菌株与6号菌株的差异较大,达到了16.9%。在此基础上构建了6号菌株的特异性标记引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2个真姬菇子实体的同源性,应用ERIC—PCR图谱分析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ERIC—PCR结果显示2个真姬菇存在条带多样性差异,应为不同品种或不同菌株(品系);ITS序列测定结果显示2个真姬菇样品仅存在3个碱基差异,属于同一品种。2种分子方法结合分析表明,这两个真姬菇子实体来自同一个品种的不同亚种或不同菌株(品系),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20.
不同丹参种质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丹参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研究比较了28份不同来源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ge)种质的ITS序列。结果表明:丹参rDNA的ITS1、ITS2及5.8SrDNA的完全序列(长度范围在600~619bp之间),ITS1为227~228bp,5.8S为166bp,ITS2为206~224bp;ITS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区,其中ITS1、ITS2区的变异位点为31和25,分别占各自区位点的13.5%和11.2%;ITS序列在丹参种内比较保守,有些丹参种质之间有较小的差异,ITS序列可以作为丹参种质分子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