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9年6月在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陶森淖尔嘎查建立草地改良试验样地,选择小叶锦鸡儿、沙打旺、沙蒿和羊柴对退化沙化草地进行补播,试验设置裸沙地补播、裸沙地沙障+补播、风蚀坑补播、沙质退化草地补播和沙质退化草地未补播(ck)5个试验处理。于2009、2010和2013年8月对各处理进行了群落结构与特征、群落产量和植物越冬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退化草地通过补播增加了草地植物种类组成,提高了草地植物多样性;沙质退化草地补播效果较好,补播植物均能够适宜当地的条件;补播植物越冬率为小叶锦鸡儿〉羊柴〉沙蒿〉沙打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用小叶锦鸡儿、沙打旺、沙蒿和羊柴对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退化沙化草地进行人工补播,设置沙质退化草地补播、裸沙地补播、风蚀坑补播和裸沙地沙障+补播和沙质退化草地未补播(CK)5个试验处理,于2009年、2013年~2016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行野外观测,并对各处理的群落特征、重要值、多样性、现存量和补播植物越冬率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沙质退化草地通过补播可增加草地植物种类组成;沙打旺是最适合在沙质退化草地补播的植物种,风蚀坑补播最适宜的草种为羊柴和沙打旺。裸沙地沙障+补播能够保持较高的地上现存量水平,裸沙地补播维持较高的地上现存量时间较长。补播植物越冬率为小叶锦鸡儿>羊柴>沙篙>沙打旺。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沙质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呼伦贝尔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于2009年在呼伦贝尔沙地的陈巴尔虎旗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差异和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壤理化特性沙漠化演变规律和机制,得到如下结果, 1) 随着沙漠化的发展,草地土壤细颗粒(黏粉粒)含量明显下降,沙粒含量明显增加,土壤质地发生粗化,其中以中度和严重沙漠化阶段土壤粘粉粒损失最为严重;2)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变化不显著,土壤紧实度显著下降,土壤含水量略有增加;3)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氮、磷含量明显下降,同时土壤C/N大幅度下降,表层土壤pH明显下降;4)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变化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硬度的变化与土壤黏粉粒和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机械组成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5)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黏粉粒的损失是导致土壤粗化,致使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的变化受沙漠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而土壤铵态氮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共和盆地—塔拉滩退化草地上的不同施肥试验 ,分析和探讨了退化草地改良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腾格里沙漠退化草地封沙育草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退化草地封沙育草试验研究表明:封沙育草能够有效恢复天然草地生产力,提高植物多样性、牧草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效率,改善植被构成和草地的生态功能;一般轻度退化草地封育2~3年,群落发生恢复性演替,沙质草地以轻度干扰对草本植被最有利,每年给予一定时间的轻度放牧更能促进植被旺盛生长;封沙育草后使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农田被沙埋、沙压的现象基本根治,封育草地早春提前解冻,牧草提前返青.  相似文献   

7.
鄂温克旗退化草地现状与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温克旗天然草地资源23年(1974-1997)的动态分析,阐明了自治旗天然草地退化的现状、特征、真挚和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以使人工湖泊与毗邻退化草地形成近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可能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人为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年、2015年、2016年)湖泊毗邻的退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在离湖距离(10 m、60 m、100 m、150 m、250 m、600 m)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如下:距离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在上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与距离有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在建湖3年这个短时期内,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形成了一个近湖效应,即靠近湖的养分含量高。年际间,自建湖后土壤全磷随着年数的增加在各个土层均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在建湖初期2014年在距离上特异性较大,经过建湖3年后,2016年时在距离上的特异性减弱。这些结果表明,人工湖影响毗邻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流动,尤其在距离上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建湖对毗邻退化草地的养分产生一定的影响,表明人工湖对放牧草地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9.
退化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研究了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沙质草地沙生植被的多样性指数很低,从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草本层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降低;0~10 cm表层土壤各因子对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与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这几种土壤肥力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和pH值与多样性指数也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黄河源区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禁牧4年后的地上、地下植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上、地下总植物量未退化草地的禁牧地低于放牧地(P〉0.05),中度退化草地的禁牧地显著高于放牧地(P〈0.05),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的禁牧地有增加趋势(P〉0.05);禁牧使各样地禾草、莎草类地上植物量均有增加趋势,其中中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其它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地禁牧地杂类草均有降低趋势(P〉0.05)。禁牧使未退化草地根冠比降低(P〉0.05),其它样地根冠比增高(P〉0.05)。  相似文献   

11.
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伟  朱进忠 《草业科学》2012,29(9):1340-1351
草地作为新疆生态环境的主体,其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关乎新疆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特征及利用现状的分析,从草地荒漠化过程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地荒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低山、平原荒漠类型草地的沙化、盐碱化和退化过程,Ⅱ型为山地草地类型的退化过程;2)在人类活动和水文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下,草地与耕地、沙地、林地、湿地和社区在荒漠化过程中可进行相互转化;3)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是草地荒漠化发展的背景条件,为草地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气候变化是南疆和东疆盆地草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各流域中下游草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滥垦滥挖是绿洲周边草地荒漠化的直接导因,放牧场、割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导因是长期超载、无序利用及草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新疆草地荒漠化形成的驱动因素不仅具有多因素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具有交叉和叠加的综合特点和多营力综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草原沙漠化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艳  杨剑虹 《草原与草坪》2004,(4):28-32,38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草原沙漠化形成原因的研究。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2%,而全国草原沙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35.6%,潜在沙漠化面积占46.7%。目前,草原沙漠化的成因可归纳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1)气候干燥化加剧,为沙漠化的扩展创造了环境条件;(2)大风频发,构成沙漠化扩展的重要动力;(3)地表裸露面积大、组成物质松散、沙源丰富,提供了沙漠化扩展物源基础。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垦植、樵采挖药、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等,分析了草原沙漠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的相关性及驱动作用进行定量辩识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各因子对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依次为: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羊只存栏数>牛羊肉产量>年均降水量>大牲畜存栏数>黄河年径流量>年大风日数>年均风速;2)区域年均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和土壤干旱程度加剧,这种变化对土地沙化产生的驱动作用要大于降水量的小幅减少和风力因子变化的影响,是引起该区土地沙化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3)对2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进行综合,得到人为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61.55%,自然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38.45%。说明在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变化只是天然草地沙化的一种诱导力,而人为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原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二者结合导致了黄河源头区草地沙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承载力严重下降,如何恢复受损的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突破石漠化恶性循环,是当下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科学合理地提高草地承载力能够最大化利用草地资源和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对草地承载力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国内外关于草地承载力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益严重的草地鼠虫害,己成为引发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威胁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具有探测范围广、信息量大、成本低、受地面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这一技术与地面调查资料的结合,不仅加快了对草地资源的宏观监测速度,而且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草地鼠虫害的变化动态。结合鼠虫害发生的特点,重点概述了运用"3S"技术对草地鼠虫害进行监测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3S"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环青海湖盆地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析近20年来环青海湖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对环湖盆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年蒸发量增大程度比较显著,而降水量增多不显著,且年际间变化较大,气温、地表蒸发等气象要素有向暖干化过渡的趋势。随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加剧。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环湖盆地地区水资源的减少和草地生态环境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17.
滥用草原与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大面积的草原,长期以来由于超载过牧和盲目开垦等原因,草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普遍而严重,草原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发生沙尘暴的一个最生重要的原因,本文论述了滥用草地的后果及教训,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疆草地资源的劣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赵万羽 《草业科学》2002,19(2):19-22
对新疆草地水、土、生物环境等现状分析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草地环境资源状况恶化、沙化、盐碱化加剧,草地退化严重。绿洲区过量截流引水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地域分布,是导致平原区草地(特别是近水源区域)资源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 长期严重超越过牧,是引起整个草地全方位退化的持续因素。人为的砍挖、人类过度的垦荒,特别是用不科学的水土开发造成垦殖地的大量撂荒,又加剧草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草原沙化演替过程中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正蓝旗温性草原区为例,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土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地下生物量由土壤表层向深层急剧下降,总体呈“T”形分布,0~3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0%以上;随着草原沙化程度的加剧,地下生物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未沙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平均密度分别为2 598.67,2 318.45,390.26,117.25 g/m2。2)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0 cm以下土壤温度基本保持稳定;沙化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略高于表层含水量,未沙化草地土壤保水能力优于沙化草地。3)在草原沙化演替进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未沙化草地相比砂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沙化草地砂粒含量占90%以上;温性草原土壤pH值总体属于中性,各类型沙化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均值较未沙化草地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草地沙漠化成因及其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科尔沁草地沙漠化的成因,指出了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是近代沙漠化的主要因素,并且针对科尔沁草地沙漠化的成因、特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沙化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