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海县虾池赤潮生物种类与赤潮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2年,我们对唐海县虾池赤潮生物种类与赤潮类型进行了研究。共发现赤潮生物21种,赤潮类型4种(单相型、双相型、三相型和四相型)。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该县虾池中的绝大多数赤潮为多相型赤潮。  相似文献   

2.
赤潮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娟 《齐鲁渔业》2005,22(9):19-21
近3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赤潮的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与之相对应,山东省近6年的赤潮发生次数也呈上升趋势,2004年山东发生赤潮10次,累计面积达3230km^2。综合分析了赤潮的危害、成因、近年来全国赤潮发生和研究的现状及防治措施,并针对山东省的赤潮发生概况,对今后全省在赤潮监测领域应做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域赤潮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斌 《中国水产》2012,(10):27-29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西部与漳州毗邻,北接泉州,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厦门海域环绕厦门岛,主要由同安湾、西海域、东部海域组成,其中同安湾与厦门西海域由高集海堤隔开,并通过一闸口相连.近五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赤潮呈多元化的趋势,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冬季赤潮接连发生,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类也不断出现以前未引起过赤潮的种类. 厦门海域的赤潮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近五年来有关赤潮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没有较系统介绍近几年赤潮现状的报道.本文通过近五年厦门海域赤潮的发生情况,详细地分析赤潮现状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实现厦门海域赤潮研究和控制,海洋保护和管理,改善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州湾海域一次赤潮异弯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远  徐虹 《水产养殖》2012,33(4):17-19
通过对2008年5月发生在连云港海州湾海域的一次赤潮异弯藻赤潮的跟踪监测,并研究其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良好的水文气象条件,丰富的营养盐为赤潮的爆发及维持提供了基础。赤潮的发生,导致pH值、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营养盐等环境因子都发生了变化。此次赤潮异弯藻赤潮主要吸收硝酸盐和铵盐,磷酸盐是其生长的限制因子。高氮磷比也是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章根据作赴韩对韩国沿岸水域的赤潮状况。赤潮生物种类的鉴别、分离和培养,有毒甲藻的毒性,分子生物学在快速检测赤潮生物中的应用以及赤潮的监测、预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的考察,从韩国赤潮及渔业损失基本概况、韩国赤潮监测、预报中心、韩国赤潮预警及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韩国赤潮相关学科的研究概况等方面简要概述了韩国赤潮监测,预报体系及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并对我国赤潮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0-2013年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灾害公报、南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以2000-2013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2月和8月,9月和12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珠江口以及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3个海湾,汕头港、汕尾港、湛江港以及涠洲岛、硇洲岛附近也是赤潮频发海域;(3)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检出31种,包括甲藻20种、硅藻5种、金藻2种、蓝藻2种、黄藻1种、原生动物1种,共检出149次,其中以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甲藻门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次数较多;(4)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指出,预计我国2001年赤潮灾害将发生30次 左右,和2000年大致相同。针对可能屡屡“卷土重来”的赤潮灾害,国家海洋局将加大研究 力度,并采取加强监测等相应措施预防和治理。 不同海域有不同的频繁发生期:南海是3月至5月和9月至11月,东海是5月至7月,渤海 、黄海是7月至9月。 赤潮可能在一些海域频繁发生:营口鲅鱼圈、葫芦岛、秦皇岛、黄骅、塘沽、连云港、 舟山群岛、台州列岛、厦门、东山、阳江等地附近海域,莱州湾、胶州湾、大鹏湾、大亚湾 ,长江口、珠江口附近海域。 据介绍,赤潮灾害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厦门同安湾2003年5月28日至7月21日以地中海指管藻为主的硅藻赤潮的跟踪监测,研究了赤潮发生前后,海域水环境中水温、盐度、pH值、DO、COD、无机氮(D IN)、活性磷酸盐(PO4-P)、叶绿素a含量与赤潮种群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次赤潮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水中丰富的无机氮和PO4-P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营养基础,适宜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可能是诱发硅藻赤潮的原因之一,海水中PO4-P则是硅藻赤潮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水中DO含量变化可作为赤潮预报的主要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防治污染的措施不完善,江河湖海的污染机率大为提高,海洋中的赤潮现象发生率也骤高.这种现象引起各国生态学学者和其他有关学科的学者普遍关注.已先后于1974年、1978年、1985年、1987年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举行过数次"赤潮现象国际研讨会".探讨赤潮的产生原因、赤潮的生物种类、赤潮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危害、赤潮的毒性以及防治赤潮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福建海域赤潮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赤潮是由小型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引起的。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数十种,每种不同赤潮生物引起的赤潮,其特点和所需的环境条件都有差异。必须对我省的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习性利大量繁殖的规律,逐一进行研究,才能预测预报赤潮,减轻赤潮火害。自祸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以米,赤潮监控已成为海洋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的重点,目前闽尔四(石霜)海域、三沙湾、厦门湾已列入赤潮重点监测海域,其它海域也全面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全省有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宁德海洋环境监测站、宁德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闽东海洋环境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赤潮     
自1986年以来,中国沿海从南到北均发生过赤潮。据报道有数百人由于食用了受赤潮沾污了的海产品而中毒,甚至有人死亡。在污染海区,由于某些种群大量繁殖,海水养殖产量和生物资源大幅度下落。海湾和河口区几乎是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发生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青岛近海赤潮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及赤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赤潮发生面积和赤潮藻类的危害类型,将青岛近海发生的赤潮划分为特大、重度、中度、轻度和轻微共计5个灾害级别。结果表明,1990-2013年青岛近海共计发生赤潮33次,以轻微灾害和轻度灾害为主,其它级别尚未发生;其中,发生面积小于10 km2赤潮占总数的51.5%,60.6%的赤潮由基本无害的赤潮种类引起,发生范围以胶州湾和浮山湾近海为主;赤潮次数和面积基本呈现4~5年的波动周期,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6-8月;主要赤潮生物种类是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甲藻比例升高,罕见种类逐渐出现。赤潮种类的变化反映出青岛近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了改变,与期间青岛近岸海洋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浙江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炜民  潘晓东  华丹丹 《水利渔业》2007,27(6):57-58,76
通过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浙江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的连续监测分析,初步研究了本次赤潮发生的成因。结果表明:24℃左右的气温、非降雨的天气和良好的海况是赤潮发生及维持的重要因素。米氏凯伦藻生长所需最佳水温为23.4~23.8℃,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基本条件,而赤潮生物的数量与水体中的无机氮呈负相关关系,与磷酸盐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某些藻类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形成水华或赤潮[1].近年来我国爆发的水华典型有"太湖蓝藻事件"、"巢湖蓝藻事件"、"滇池蓝藻事件"等.据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报道,2010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 892 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6亿元[2].在水华、赤潮频繁发生的今天,国内外学者虽然研究出了一些有效抑藻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寻找高效、环保的抑藻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有毒赤潮生物特征及其危害,以期能对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研究和指导沿海渔业生产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龙华  杜琦 《福建水产》2005,(4):22-26
本文初步研究了2003年5~6月发生于福建连江海域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赤潮.研究发现强降雨、充足的光照、稳定的气温和良好的海况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米氏凯伦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4℃,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7.9~30.5.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营养指数以及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性.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随出现其它赤潮生物,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会向其它种类的赤潮转化.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等海洋生物的危害较大,会造成严重的渔业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利用MODIS遥感数据探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2004年6月11日和2005年5月25日发生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赤潮,利用EOS/MODIS遥感数据进行监测研究。采用海表温度19°C及叶绿素a浓度6mg/m3经验数据作为阈值,结合多波段差值比值法对MODIS遥感图像中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赤潮进行综合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ODIS遥感数据探测赤潮是可行的,并建立了运用多波段差值比值法、海表温度及叶绿素a浓度的阈值综合判定法对赤潮灾害进行探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赤潮是影响海洋劳动者收入最经常、最直接的因素,赤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涉及的数额很大,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海洋赤潮通过赤潮水体和赤潮生物毒素经由海洋各产业影响海洋劳动者收入。文章基于海产品市场、海产品经营者市场和海产品消费者市场,将赤潮与海洋劳动者收入的关系通过经济学分析细节化、系统化和全面化地展现出来,为研究作好整体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大范围、高频率爆发的赤潮已对海洋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寻求科学有效的、对环境无害的赤潮防治措施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防治是赤潮治理的的发展趋势,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通过赤潮微藻同大型海藻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处理这类问题。大型海藻能与微藻进行营养盐和光照竞争,抑制微藻的爆发性生长,当光照和营养盐充足时大型海藻能够向环境中释放相生相克类化合物,对赤潮微藻具有明显的生化抑制效应。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大型海藻对赤潮微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1947年,人们注意到美国佛罗里达沿海出现的赤潮,是由短小裸甲藻所引发。此后,人们加强了对赤潮的观测与研究,尤其是日本濑户内海所发生的赤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70年代,濑户内海平均每年发生赤潮326次,仅1972年就造成鲹鱼死亡1400万尾,经济损失达710亿日元。自1974年起,各国的生态学专家及相关学科的学者便相聚在一起,对赤潮现象进行国际性的研讨,已先后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